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6:16

  本文关键词: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跨境族群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跨境族群的研究也是各领域学者、国家以及各界认识关注的重点。早期的族群研究主要是针对“民族”与“族群”的概念适用范围的讨论,随着国学者对族群理论的深入研究,由研究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转向对不同地域的族群进行梳理和解析。以往的学者对跨境族群的研究多集中在族群意识和族群关系、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上,近年来,关于少数族群个案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互动中的族群认同研究成为重点。在中越边境地区,布岱族群女性成员在传播活动中非常活跃,有研究的可能性和代表性。研究少数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可以加深和扩展关于跨境民族研究的内容和理论分析。对于如何使少数族群融入主流文化、保护民族传承、维护国家安全都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跨境族群女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族群历史文化生活的访谈和分析,描述跨境族群女性在文化传播中的历史演变,根据跨文化适应的现象探讨跨文化适应产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提出跨境族群的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跨文化适应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了跨文化适应理论在跨境族群研究中的前期成果和发展趋势;对跨境族群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跨境族群研究的基本现状。两者之间的结合能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概念框架。第二部分,从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入手。分析金龙地区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发展,从性别、族群和国家三方面,研究本地布岱族群的跨文化传播现状。第三部分,本章从现象出发,把调查对象分为壮族布岱族群女性(中国境内)的现代化过程研究和壮族布岱族群女性(越南境内)的跨境文化适应研究。对本地居民进行访谈、观察调研,描述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布岱女性的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中越布岱族群的歌圩文化交往、越南布岱妇女的跨国婚姻及问题为理论分析提供充足的材料。分析两种文化适应产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指出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双重性,说明现代化对少数族群聚居地的冲击,以及个体的新文化适应。第四部分,跨境族群在国家关系中有着合力和张力的矛盾。从布岱族群面临的跨文化困境——现代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传承焦虑中,树立跨国族群的文化联系,保持其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帮助跨境族群顺利度过现代化危机是学者们和国家应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跨境族群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G206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 1.3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12-16
  • 1.3.1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适应12-14
  • 1.3.2 跨境族群14-15
  • 1.3.2.1 跨境族群和边民14-15
  • 1.3.2.2 跨境族群研究文献综述15
  • 1.3.3 小结15-16
  • 1.4 研究方法16
  • 1.5 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金龙地区布岱族群文化传播现状与特点17-22
  • 2.1 龙州地区的人文地理18-21
  • 2.1.1 自然状况18
  • 2.1.2 经济状况18-19
  • 2.1.3 历史文化状况19-21
  • 2.2 金龙地区壮族布岱族群跨文化传播调查21-22
  • 2.2.1 以男性主导的性别传播21
  • 2.2.2 多族共居的族群传播21-22
  • 2.2.3 跨越政治边界的跨国传播22
  • 第三章 跨文化适应——壮族布岱族群女性权利的觉醒22-40
  • 3.1 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性别传播——获得文化话语权23-28
  • 3.1.1 从男性为主的做“天”祭祀到女性为主的天琴弹奏23-25
  • 3.1.1.1 以男性为核心的做“天”仪式23-24
  • 3.1.1.2 边缘化的女性法事操持者24-25
  • 3.1.1.3 作为乐器的天琴女性表演25
  • 3.1.2 从婚配的歌圩到表演的歌圩25-27
  • 3.1.2.1 歌圩文化与女性的婚配26
  • 3.1.2.2 新媒体带来山歌对唱新形式26
  • 3.1.2.3 歌圩文化表演更青睐女性26-27
  • 3.1.3 布岱族群女性的“文化权力”的“再赋权”27-28
  • 3.1.3.1“文化权利”与“文化权力”27
  • 3.1.3.2 新文化精英与布岱女性文化“再赋权”27-28
  • 3.2 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族群传播——重塑跨文化身份28-33
  • 3.2.1 现代化中少数族群文化的边缘化28
  • 3.2.2 从传统民族舞到布岱族群女性的广场舞28-29
  • 3.2.3 男性被金龙地区舞蹈文化边缘化29-30
  • 3.2.4 布岱族群女性的双重文化身份30-33
  • 3.2.4.1 布岱女性的的原始文化身份30-31
  • 3.2.4.2 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身份建构31-33
  • 3.3 布岱族群女性的跨国传播——文化认同困境33-36
  • 3.3.1 越南布岱女性的跨国婚姻逐步增多33-34
  • 3.3.2 越南新娘的身份认同困境34-36
  • 3.4 布岱族群女性跨文化行为的动因——现代性36-40
  • 3.4.1 媒介解放文化专制,,撕开现代与传统的界线36-39
  • 3.4.2 人.流动孕育跨文化传播的多样性39-40
  • 3.4.2.1 务工潮39
  • 3.4.2.2 跨国婚姻39-40
  • 3.5 布岱族群女性跨文化问题对策——跨文化适应40
  • 3.5.1 利用现代媒体重拾文化话语权40
  • 3.5.2 学习现代文化构建跨文化身份40
  • 3.5.3 融入当地群体弱化文化身份排斥40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40-43
  • 4.1 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40-41
  • 4.2 不足与展望41-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件146-47
  • 发表论文目录47-48
  • 致谢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郑超雄;关于壮族婚俗的管见[J];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02期

4 杨洪林;姚伟钧;;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5 秦红增;毛淑章;秦琴;;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6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农瑞群;何芸;;天琴:骆越文化一朵不朽的奇葩——古壮天琴文化初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8 李军;朱潇潇;;跨境Hmong共同体内部的人口流动变迁研究——以河口县桥头乡老刘寨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10 彭文斌;熊燕;李小敏;张帆;张宇;王富文;;跨越边际与自我的足迹——访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王富文(Dr.Nicholas Tapp)教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潘汁;民族国家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琳娜;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文化身份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陈明君;婚育文化视角下的壮族社会性别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2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