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9:06

  本文关键词: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红山文化作为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多以地方资源被提及,通过探寻红山文化遗产活化的新路径,并首次提出红山文化旅游区的构想,以期促进红山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该旅游区涵括承德、赤峰、通辽、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七市。借助Arc GIS技术分析区域吸引物空间结构,AHP法评估红山文化旅游价值,研究显示:(1)该区吸引物空间分布地理集中性不强,主要在滨海地区、承德西部、赤峰西南部、通辽西北部,各县市内分布也不均衡。(2)价值评价中有年代久远性、知名度、稀缺性、工艺独特性、文化典型性、文物出土数、可参与性、原真性等8个关键因子。研究提出变形艺术还原与分解、图腾文化符号具象化、DIY艺术品元素重组、科技造景活现古元素等遗产本体活化路径,体验多样化形式穿越、观神话传说舞台演绎、品味古今元素大融合、模仿象形文字造型、雅俗共赏原始性文化等观赏者活动活化路径。研究还提出红山文化资源构建以赤峰、朝阳为核心的平行多核模式,区域旅游资源构建三大旅游圈层,整区构建七大旅游产品体系。该旅游区形象定位在“品中国文化元典,览红山天地灵气”。
【关键词】:红山文化 遗产活化 旅游区 空间结构 旅游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6
  • 1 绪论16-25
  • 1.1 选题背景16-17
  • 1.1.1 文化旅游需求增长16
  • 1.1.2 遗产重申报轻利用16-17
  • 1.1.3 跨界区域被边缘化17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
  • 1.2.1 研究目的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研究综述18-21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8-19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9-20
  • 1.3.3 研究述评20-21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21-24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4.3 研究路线23-24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24-25
  • 1.5.1 本文研究特色24
  • 1.5.2 本文创新之处24-25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5-30
  • 2.1 相关概念界定25-26
  • 2.1.1 文化遗产25
  • 2.1.2 红山文化25
  • 2.1.3 遗产活化25-26
  • 2.1.4 旅游区26
  • 2.2 基础理论阐释26-30
  • 2.2.1 旅游圈理论26
  • 2.2.2 体验经济理论26-27
  • 2.2.3 核心-边缘理论27-28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8-30
  • 3 红山文化旅游区构建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30-37
  • 3.1 研究区域界定30-32
  • 3.1.1 地理位置说明30-31
  • 3.1.2 区域经济概况31-32
  • 3.2 旅游区构建的必要性32-34
  • 3.2.1 区域文化的趋同性32
  • 3.2.2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32-33
  • 3.2.3 旅游开发的粗放性33
  • 3.2.4 区域发展的急迫性33-34
  • 3.3 旅游区构建的基础条件34-37
  • 3.3.1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34
  • 3.3.2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34-35
  • 3.3.3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35
  • 3.3.4 科学技术环境优越35-37
  • 4 红山文化旅游区吸引物空间分析及价值评价37-50
  • 4.1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37-40
  • 4.1.1 ArcGIS技术及相关指数37-38
  • 4.1.2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38
  • 4.1.3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38-39
  • 4.1.4 旅游吸引物交通结构特征39-40
  • 4.2 红山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40-47
  • 4.2.1 构建层次模型41-42
  • 4.2.2 确定各级权重42-46
  • 4.2.3 遗产资源评价46-47
  • 4.3 遗址遗迹开发的适宜性分析47-50
  • 4.3.1 制约性因素分析47-48
  • 4.3.2 保护型资源传承48
  • 4.3.3 开发型资源利用48-50
  • 5 红山文化旅游区遗产活化路径探析50-57
  • 5.1 遗产本体的活化路径50-52
  • 5.1.1 变形艺术还原与分解50
  • 5.1.2 图腾文化符号具象化50-51
  • 5.1.3 DIY艺术品元素重组51
  • 5.1.4 科技造景活现古元素51-52
  • 5.2 观赏者活动的活化路径52-55
  • 5.2.1 体验多样化形式穿越52-53
  • 5.2.2 观神话传说舞台演绎53
  • 5.2.3 品味古今元素大融合53-54
  • 5.2.4 模仿象形文字的造型54
  • 5.2.5 雅俗共赏原始性文化54-55
  • 5.3 个案实证分析——牛河梁遗址55-57
  • 5.3.1 遗址环境营造55
  • 5.3.2 玉器陶器活现55-56
  • 5.3.3 神话穿越体验56
  • 5.3.4 古今元素交融56-57
  • 6 红山文化旅游区的系统构建57-70
  • 6.1 优化区域资源空间57-63
  • 6.1.1 红山文化资源空间优化57-58
  • 6.1.2 旅游区域资源空间优化58-59
  • 6.1.3 旅游区产品体系构建59-63
  • 6.2 构建旅游解说系统63-65
  • 6.2.1 红山文化解说特点63
  • 6.2.2 红山文化解说系统63-65
  • 6.3 创新区域旅游营销65-66
  • 6.3.1 旅游区形象塑造65-66
  • 6.3.2 旅游区营销创新66
  • 6.4 建设智慧服务政府66-70
  • 6.4.1 加快政府转型67
  • 6.4.2 引导社区参与67-68
  • 6.4.3 建立学习型组织68
  • 6.4.4 优化服务路径68-70
  • 7 结论与展望70-73
  • 7.1 本文主要结论70-71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71-73
  • 7.2.1 研究局限71
  • 7.2.2 研究展望71-73
  • 参考 文献73-76
  • 附录 176-78
  • 附录 278-8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80-81
  • 致谢8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志斌;;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J];城市问题;2010年12期

2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3 杨仲元;卢松;;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7期

4 尚雪梅;;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云霞;;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6 张朝枝;孙晓静;卢玉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7 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8 邓燕萍;;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J];求实;2006年05期

9 王文丽,刘继生;赤峰市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3年03期

10 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91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