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31 12:27

  本文关键词: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沙理工大学》 2010年

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

黄河卫  

【摘要】: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趋之若鹜,坐落于青藏高原的中国西藏瞬间变成一个充满梦幻神奇的地方,承载了世人寻找世外桃源的梦想。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探讨其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通过分析本文,笔者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或褒扬或贬弃都离不开西方世界对中国或多或少的神秘化和欲望化。 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詹姆斯.希尔顿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并分析了作品问世的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肉体上的伤害,此刻的欧洲文明面临崩溃的边缘,人们对现实绝望,对未来迷茫。广大民众都渴望找到一个出口,摆脱现状。香格里拉的问世,无疑是一剂抚慰内心伤口的良药。因此,《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中国形象,是为了满足这个特定时期西方人的心理诉求,并非真实客观的描述。 第二部分介绍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指出东方主义的三个显著特征。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主义揭示了东方学中隐藏的文化帝国主义“阴谋”,然而它更多是西方排斥、贬抑、宰制东方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具有明显的否定性色彩,却忽略了对东方乌托邦形象的批判。回溯英语文学,关于描写中国乌托邦形象的作品屡见不鲜,而且这些作品在它们特定时期都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几个世纪以来崇拜和敬仰中国文化的作家及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乌托邦形象,分析了乌托邦中国形象的历史渊源,并运用东方主义理论分析其崇拜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出不管他们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外在表现如何,其实质都大同小异,东方不是东方,而是满足西方欲望的创造物。 第三部分用东方主义理论解读香格里拉形象。介绍了康维眼中的香格里拉,优美的地理环境,怡人的气候,略带神秘气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透露出香格里拉的富有。希尔顿通过康维的所见所闻所想,向读者展现了香格里拉高度的社会文明,中国人的形象,中国宗教形象以及中国哲学形象。希尔顿处心积虑地铺垫和刻画背后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天堂,一个可以救赎西方的天堂。作品中的香格里拉实质上是西方人所馋涎的,最后的完美殖民地。 第四部分阐明香格里拉形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给后人带来的影响,指出《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中国形象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作者从未踏上中国国土,甚至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却能成就一部旷世经典的中国题材小说,着实让人惊叹。通过分析香格里拉形象的影响以及西方人对西藏的态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世人都已经接受香格里拉是希尔顿虚构的乌托邦这一事实,然而它给后世造成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第五部分总结并分析东方主义关照下的中国乌托邦形象,指出这种中国形象事实上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所构成的张力之间。对中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仰慕、迷恋与美化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并非真正敬仰和崇拜中国及其文化,而是借用中国题材来延续几个世纪以来的西方对东方欲望的幻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Introduction12-15
  • 0.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12-13
  • 0.2 Approaches and Arrangements13-15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His Writings15-22
  •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James Hilton15-17
  • 1.2 JamesHilton’s Main Writings17-20
  • 1.3 Introduction to Writing Background20-22
  • Chapter 2 Oriental Complex of the West22-36
  • 2.1 Orientalism22-25
  • 2.2 Chinese images25-26
  • 2.3 Chinese Utopian Images in Orientalism perspective26-36
  • 2.3.1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Utopian images27-29
  • 2.3.2 Orientalism in Chinese Utopian images29-36
  • Chapter 3 Lost Horizon in Orientalism Perspective36-58
  • 3.1 Aspect of Abundant Resource36-40
  • 3.1.1 The Picturesque Blue Moon37-39
  • 3.1.2 The Overwhelming Material Abundance39-40
  • 3.2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40-42
  • 3.3 Aspect of Religion42-46
  • 3.4 Aspect of Philosophy46-49
  • 3.5 Aspect of Chinese people49-57
  • 3.5.1 The Image of Chang50-53
  • 3.5.2 The Image of Lo-Tsen53-57
  • 3.6 The Essence of Chinese Utopian Images57-58
  • Chapter 4 The Influence of Shangri-la Image58-68
  • 4.1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ngri-la Image58-63
  • 4.1.1 The archetype of Shangri-La58-61
  • 4.1.2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Homeland61-63
  • 4.2 The Influence of Shangri-la Image63-68
  • 4.2.1 The Oriental Noah’s Ark63-65
  • 4.2.2 The Attitude of the Western World to Tibet65-68
  • Conclusion68-70
  • Bibliography70-74
  • Acknowledgements74-75
  • Appendix7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银娣;消逝的蝴蝶——《蝴蝶君》对东方主义的颠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马冬秀;赵敏;;清初在华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陈爱敏;“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4 王宁;“东方主义”与东方视角[J];文学自由谈;1995年02期

    5 周宁;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葛桂录;;“中国画屏”上的景象——论毛姆眼里的中国形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周宁;;西方人欲望与恐怖的梦乡[J];粤海风;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李为民;;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牛菲;;“特殊的”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曼海姆对意识形态概念两重含义的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李炜;;海盗与1588年英西海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袁涛;;自塑形象——赛珍珠作品的美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姜迎春;;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陆益龙;;培育“三农”创业人才所需的政策支持[A];“培育创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书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者丽琼;英国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历史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宁;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敏;;文化解读“他者”的“中国”——评《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2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孙英丽;;十九世纪美国游记中的中国形象[J];语文学刊;2009年21期

    4 田俊武;高原;;斯坦贝克《罐头厂街》中的东方主义哲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雷;梁玉龙;;作为“他者”,中国的样子在改变——论好莱坞的中国形象[J];作家;2008年20期

    6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祝晶;;跨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维度和阅读范式——读《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雷茜;;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嬗变[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9 李昕;;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产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J];电影文学;2009年08期

    10 周文萍;;西方文明的对照者与奉献者——论《残花泪》《海誓》里的中国形象[J];艺术评论;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Chongko Choi;;东亚法的历史与法理基础(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Joel Kovel;;On Marx and Ecology[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6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 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惠柱;;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瞿宛林;;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Fred Magdof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vember 6,2010[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季明 王优玲;[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邵先山;[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毕研韬 旅欧学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胡学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肖同庆;[N];人民日报;2004年

    7 本报驻外记者 席来旺 施晓慧 李景卫 吴乐珺 孙广勇 谭武军 黄培昭 张梦旭 温宪 莽九晨 王恬 暨佩娟;[N];人民日报;2011年

    8 周宁;[N];文艺报;2008年

    9 周宁;[N];文艺报;2004年

    10 李伯星;[N];今日信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9年

    2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5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6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8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曾筱霞;“西方福建形象”研究:以克洛代尔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楼进;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国形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方艺玲;美国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冯默;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9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