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

发布时间:2016-07-10 06:07

  本文关键词: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绿色之路——中国生态电影三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民国社会史研
论唐弢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
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
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
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
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唯物史观基
《伤寒论》在韩国的学术发展史研究
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梁启超、钱穆两部同名著《中国近三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
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及中西医学体质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陶希圣
《史学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思
中国建筑史领域中的前导性突破--
中国经济史研究趋势谈——纪念《中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
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思
20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3页

第一章 在学术史的脉络里看中国社会史研究第23-39页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第23-36页

 第二节 本文方法与思路第36-39页

第二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辟、衰落与复兴第39-84页

 第一节 新史学倡导及实践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辟第39-48页

  一、"新史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孕育第40-43页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与早期社会史研究第43-45页

  三、唯物史观派的史学实践与早期社会史研究第45-48页

 第二节 学术政治化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衰落第48-59页

  一、政治变动与"新史学"传统的衰微第49-53页

  二、农战史研究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畸形存在第53-57页

  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对于社会史研究的保存第57-59页

 第三节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第59-74页

  一、"史学危机"与历史研究路径的选择第59-62页

  二、社会科学传统的重建第62-65页

  三、"文化热"与文化史研究的开展第65-67页

  四、海外学术输入与中国学术研究路径的多元化第67-72页

  五、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再选择第72-74页

 第四节 理论建构: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题第74-84页

  一、各自表述与渐聚共识:社会史是什么第74-78页

  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78-82页

  三、社会结构研究: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核心第82-84页

第三章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第84-118页

 第一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背景及原因第84-92页

  一、后现代思潮与区域社会史研究第85-87页

  二、年鉴学派对于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第87-89页

  三、美日汉学实践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范式转换第89-91页

  四、区域研究的中国历史脉络第91-92页

 第二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92-101页

  一、何谓区域社会史?第93-96页

  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第96-98页

  三、划分区域的标准第98-100页

  四、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方法第100-101页

 第三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01-109页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101-105页

  二、"进村找庙,进庙抄碑"第105-106页

  三、"鸡零狗碎的社会史"第106-109页

 第四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第109-118页

  一、跨区域研究第110-112页

  二、区域比较研究第112-114页

  三、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第114-118页

第四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人类学转向第118-173页

 第一节 历史人类学的形成第121-137页

  一、人类学界的历史传统第122-130页

  二、史学界的人类学关注第130-134页

  三、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的形成第134-137页

 第二节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第137-150页

  一、重视结构分析第137-140页

  二、"长时段"与"变迁"的结合第140-142页

  三、文化视野第142-143页

  四、底层社会研究第143-145页

  五、微观社会研究第145-147页

  六、田野调查第147-150页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以宗族研究为例第150-160页

  一、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宗族研究第150-154页

  二、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宗族研究第154-158页

  三、中国宗族研究面临进一步突破第158-160页

 第四节 中国历史人类学面临的挑战第160-173页

  一、西方理论中国化的困境第161-164页

  二、田野作业的限度第164-166页

  三、历史学本位的丧失第166-168页

  四、边缘与中心的矛盾第168-169页

  五、小地方大历史的困惑第169-170页

  六、结构分析的局限第170-173页

第五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第173-215页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社会文化史取向第173-195页

  一、社会文化史兴起的背景与原因第174-178页

  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178-185页

  三、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实践与成就第185-192页

  四、社会文化史研究受到的制约第192-195页

 第二节 从社会生活实践到日常生活研究第195-206页

  一、中国社会史中的社会生活研究第195-199页

  二、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第199-204页

  三、日常生活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前景第204-206页

 第三节 后现代冲击与"新社会史"研究第206-215页

  一、"新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第206-208页

  二、"新社会史"研究的特色第208-213页

  三、"新社会史"研究面临的挑战第213-215页

第六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分化与整合:以学派为中心(代结语)第215-230页

 第一节 学派化的趋势与学派的形成第215-221页

  一、华南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第215-217页

  二、形成中的华北学派第217-220页

  三、徽州学派的坚持与发展第220-221页

 第二节 "学派"之间的分化与整合第221-224页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趋势第224-230页

参考文献第230-246页

致谢第246-2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48-24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49页


 

论文编号BS41213,这篇论文共24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87.1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24.5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论文标题页数级别

中国平安与中国保险业的经营史研究(1980-2009)57页硕士论文

学术史视野中的台港澳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29页博士论文

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313页博士论文

关于日本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20017字毕业论文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19184字毕业论文

视野、观念与方法——论艺术史研究中的史识与人文通识10260字毕业论文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303页博士论文

从《中国翻译》(1980-2010)看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向62页硕士论文

1980年以来我国古代档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61页硕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顽童书写探究(1980-2010)44页硕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39页硕士论文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34页硕士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65页硕士论文

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40页硕士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8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8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