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2:17

  本文关键词: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索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和心理工作者对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更具针对性的治疗与干预提供客观依据。另外,本研究将从网络游戏分类的角度出发,探索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对来自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符合《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167例青少年被试以及116例正常对照组青少年被试进行攻击性测查。其次,采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生产的ML2001型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对所有被试进行脑电超慢涨落图的检查,以了解被试脑内神经递质的状况。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法)对所有被试血浆中单胺氧化酶A的含量和活性以及组胺的含量进行测查。结果:(1)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脑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深抑制递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血浆中单胺氧化酶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血浆中组胺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4)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量表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等五个因子以及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量表总分与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p0.001);(6)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量表总分与单胺氧化酶A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组胺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三个维度对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攻击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8)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量表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9)对不同游戏类型成瘾者攻击性量表总分进行组间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动作类游戏(ACT)组和射击类游戏(STG)组的攻击性量表总分分别显著高于多人联机在线竞技类游戏(MOBA)组和即时战略类游戏(RTS)组(P0.05)结论:(1)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具有较高水平的攻击性;(2)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攻击性与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3)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与单胺氧化酶A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组胺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4)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攻击性不同,动作类和射击类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攻击性较强。
【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 攻击性 生化指标 游戏类型 青少年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4
  • 研究方法和过程14-20
  • 1. 研究对象14-16
  • 2. 研究工具16-20
  • 2.1 自编上网情况调查表16
  • 2.2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16-17
  • 2.3 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17
  • 2.4 脑电超慢涨落图检查17-18
  • 2.5 单胺氧化酶A活性、含量及组胺含量测定18-20
  • 3. 研究时间和方法20
  • 4. 统计方法20
  • 结果20-28
  • 1.人口统计学特征20-22
  • 2.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神经递质状况比较22
  • 3.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单胺氧化酶A含量及活性比较22
  • 4.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组胺含量比较22-23
  • 5.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攻击性比较23
  • 6.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23-24
  • 7. 影响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攻击性相关生化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24-25
  • 8. 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成瘾游戏类型的一般情况25-26
  • 9. 不同游戏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组攻击性的差异26-28
  • 讨论28-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综述40-54
  • 参考文献49-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妮;;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结合实习代课情况[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余晨昕;;浅议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2年15期

3 周敏;;网络热门影视对青少年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J];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01期

4 席建松;青少年行为限制与人权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张卫,唐丹,岳颂华;当代西方青少年研究趋势探析[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6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7 王伟清;叶进;陆丽红;;青少年创造方面的自卑心理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万美容;叶雷;;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10 徐广胜;;从全面发展到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青少年科学发展[J];沧桑;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胡美如;;改革开放3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余雅风;;改革开放30年与青少年发展政策[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8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4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5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6 倪八q

本文编号:272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72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0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