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04-08 04:26

  本文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中介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业成就是中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学业成就的高低会影响中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等各方面,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业行为等)和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背景、教学环境等)两大方面。在自身因素中,学业行为是可以观察到并能通过干预措施得到改善的因素,对于改善学业成就,提升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心理素质作为与个人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田澜,谈春华,叶甲友,鲁移林,2005;张大均刘衍玲,2001)。家庭作为中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为重要的外在环境,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业行为。关于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是心理素质功能作用研究的重要领域,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对学业成绩的综合效应、心理素质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但尚未见对影响学业成就的环境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系统探讨。因此,本研究选择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素质和学业行为等学生自身因素,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旨在从理论上揭示这些变量的关系,深化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实践上为培养中学生有效学习能力,指导中学生提升学业成就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中学生心理素质(简化版)问卷以及学业行为评定量表(LBS),对重庆、四川、云南三个省市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一(263份)、初二(234份)、高一(363份)、高二(212份)的中学生,其中男生532人,女生564人;同时搜集被调查对象学业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指标。采用SPSS.19及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检验、方差分析、路径分析等,并以此为据建构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研究结果获得以如下结论:(1)中学生父母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主,多数父母对子女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2)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总体较高,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其中个性品质得分最高,其次是认知品质和适应品质。(3)中学生学业行为整体状况良好,成就动机得分最高,其次是学习态度,但学习效能感及学习策略/灵活性较差。(4)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感情状况、地区上差异显著。(5)中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感情状况、地区上差异显著。(6)中学生学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女生学业行为上的总体表现优于男生;而随着年级增加,男女生的学业行为均有变差的趋势;父母婚姻与感情状况也会影响中学生学业行为。(7)父亲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学业行为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心理素质与家庭教养方式、学业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正相关。(8)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9)中学生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之间起连续中介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素质 学业行为 学业成绩 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研究背景9-22
  • 1.1 引言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22
  • 1.3.1 中学生学业行为研究现状10-13
  • 1.3.2 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13-16
  • 1.3.3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现状16-22
  • 2.研究方案22-26
  • 2.1 问题提出22-23
  • 2.2 研究假设23
  • 2.3 研究对象23-24
  • 2.4 研究工具24-25
  • 2.4.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24
  • 2.4.2 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24
  • 2.4.3 学习行为评定量表(Learning Behavior Scale, LBS)24-25
  • 2.4.4 学业成就25
  • 2.5 研究程序25-26
  • 2.5.1 施测程序25
  • 2.5.2 数据统计25-26
  • 3.研究结果26-39
  • 3.1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现状分析26-27
  • 3.2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差异检验27-35
  • 3.2.1 性别差异分析27-28
  • 3.2.2 年级差异分析28-29
  • 3.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29-30
  • 3.2.4 不同生源地差异分析30-31
  • 3.2.5 父母婚姻状况差异分析31-33
  • 3.2.6 父母感情状况差异分析33-34
  • 3.2.7 地区差异分析34-35
  • 3.3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35-36
  • 3.4 模型构建与验证36-39
  • 3.4.1 理论模型建构37
  • 3.4.2 模型拟合与验证37-39
  • 4.分析与讨论39-48
  • 4.1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现状39-41
  • 4.1.1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现状39
  • 4.1.2 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39-40
  • 4.1.3 中学生学业行为现状40-41
  • 4.2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影响因素41-45
  • 4.2.1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性别差异41
  • 4.2.2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年级差异41-42
  • 4.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上的差异42
  • 4.2.4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42-43
  • 4.2.5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43-44
  • 4.2.6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在父母感情状况上的差异44
  • 4.2.7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的地区差异44-45
  • 4.3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45-46
  • 4.3.1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相关关系45
  • 4.3.2 心理素质与学业行为的相关关系45
  • 4.3.3 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45
  • 4.3.4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行为的相关关系45-46
  • 4.4 关于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学业行为、学业成绩关系的结构模型46-47
  • 4.5 研究贡献与局限47-48
  • 4.5.1 主要贡献47
  • 4.5.2 主要局限47-48
  • 5.研究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晓亮;;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论辩——一个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J];沧桑;2011年02期

2 王晓阳;国外关于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3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姜国瑞;汤家彦;;部队士兵家庭教养方式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5 罗敏;刘电芝;疏德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年05期

6 刘国雄;陆婷;;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4期

7 王哓阳;国外关于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J];道德与文明;1994年03期

8 孙逊;;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8期

9 张蕾;吴鑫德;黎海燕;;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10 仝文;刘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晋蜀;严峥;李昆;郭涛;郭鹏;刘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及对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影响[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小华;;浅谈品行障碍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陈;张心玮;;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友谊对流动儿童外显和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斌;程婕婷;;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舒蕊;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养方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泗阳县三庄初级中学 葛以升;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8年

3 李文;心理幼稚是怎样形成的[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王 林;孩子为什么“长不大”[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 唐利荣;父母是幸福领路人[N];健康时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霞;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党羚尹;农村小班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入园适应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毛静;“独二代”家庭教养方式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清杰;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自我意识为中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荣丽;农村家庭教养方式代际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思悦;高中生心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媛;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Z谌,

本文编号:292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2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6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