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词汇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内部加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5:01

  本文关键词:词汇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内部加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标识过程是指用词语对情绪图片或情景进行命名或描述,大量研究证实了语言标识对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很少有研究深入探讨这种调节作用的内部机制。词语是语言产生的核心组成部分,词语通达与词汇形音义信息的加工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词汇形音义信息的加工是相对独立的。本研究一方面基于词汇形音义信息相对独立的加工机制,另一方面考虑到传统的语言标识范式只采用真词作为标识词,难以分离语言标识效应的产生的内部机机制。因此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材料操控,通过操控非字、假字、真字所含的形音义的词汇信息,从而考察不同语言信息对情绪体验影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语言标识对个体情绪体验影响的内部机制。语言标识材料选用包含词义的形旁(Semantic)和包含词汇语音信息的音旁(Phonological)的形声字,并结合字形是否符合正字法结构(Orthography)采用自下而上的材料控制,系统操控单字词形音义的词汇信息,将语言标识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真字(RW, P+S+O+)、具有声旁却无意义并符合正字法的假字(假字P+,P+S-0+)、符合正字法但无意义又不能发音的假字(假字0+,P-S-0+)、不符合正字法规则的非字(非字0一)、无标识。实验一探讨了当语言标识和情绪图片同时呈现时,不同标识类型对负性、中性、正性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真字(RW)语言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程度显著降低。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当情绪诱发后呈现语言标识,给予标识词足够的注意资源时,语言标识效应产生的内部机制,结果同样发现只有在真字(RW)条件下标识效应显著。结果表明,语言标识对负性情绪体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语言标识效应的产生必须依赖于词汇语义信息的通达,只有音和形的信息不足以产生语言标识效应。
【关键词】:语言标识 情绪体验 形音义加工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21
  • 1 情绪与认知9-13
  • 1.1 情绪与注意9-10
  • 1.2 情绪与记忆10-11
  • 1.3 情绪与决策11-12
  • 1.4 情绪与语言12-13
  • 2 语言标识13-21
  • 2.1 语言标识的相关理论14-16
  • 2.1.1 反应-反射模型(The Reflection-reflexion model)14-15
  • 2.1.2 阻断理论(The disruption account)15
  • 2.1.3 情绪调节过程理论(A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15-16
  • 2.2 语言标识的含义与范式16-17
  • 2.3 语言标识对情绪加工的影响17-20
  • 2.3.1 语言标识对情绪知觉的影响17-18
  • 2.3.2 语言标识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18-19
  • 2.3.3 语言标识情绪调节策略与传统情绪调节策略的区别19-20
  • 2.4 语言标识的研究进展20-21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21-23
  • 1.1 问题提出21-22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22-23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23-31
  • 1 实验123-27
  • 1.1 实验目的23
  • 1.2 实验方法23-26
  • 1.2.1 被试23
  • 1.2.2 实验设计23
  • 1.2.3 实验材料23-25
  • 1.2.4 实验程序25-26
  • 1.3 结果与分析26-27
  • 1.4 小结27
  • 2 实验227-31
  • 2.1 实验目的27
  • 2.2 实验方法27-29
  • 2.2.1 被试27
  • 2.2.2 实验设计27-28
  • 2.2.3 实验材料 同实验一28
  • 2.2.4 实验程序28-29
  • 2.3 结果与分析29-30
  • 2.4 小结30-31
  • 第四部分 总讨论31-37
  • 1 综合讨论31-35
  • 1.1 中性语言标识对负性情绪体验的影响31-32
  • 1.2 不同语言标识类型对负性情绪体验的影响32-34
  • 1.3 不同时期呈现语言标识对情绪体验的影响34-35
  • 2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35-37
  • 2.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35-36
  • 2.2 本研究的几点不足36-37
  • 第五部分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7
  • 致谢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磊;;记忆源检测的双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2 秦超;周安梅;;动态多目标追踪内部加工机制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2期

3 袁旦;张智君;;任务转换加工机制的研究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9年03期

4 许琴;罗宇;刘嘉;;方向感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5 朱磊;郭秀艳;;记忆源检测的双加工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6 田花;刘昌;;加减法问题大小效应的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7 寻芒芒;张庆林;;基于维度转换的异同判断加工机制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韩世辉,陈霖;视觉信息加工从哪里开始─复合图形的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9 陈幼贞;黄希庭;袁宏;;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J];心理学报;2010年11期

10 李斌;徐富明;张军伟;刘腾飞;蒋多;邓子鹃;;内在锚与外在锚对锚定效应及其双加工机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磊;杨治良;;记忆源检测的双加工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贺金波;赵仑;郭永玉;;感觉寻求者的前注意加工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楚;;错误再认的双加工机制——兼作信号检测论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许琼华;胡钰灿;钱浩悦;高湘萍;;自我含纳恋人:所有权效应的加工机制探索[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方环海;赵鸣;;汉语简单句理解中句法与语义的加工机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琪;孙弘进;;多角度研究物体空间属性信息加工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俊生;;青海藏族初中学生汉字视觉识别加工机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梁胜男;李凌;;注意捕获刺激驱动的加工过程:由N2pc成分证明[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程优;陈彩琦;曲琛;梁颖欣;唐梓轩;;时间-事件混合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丁海杰;沈模卫;;多维听觉刺激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烨;视觉类别信息早期分拣加工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2 赵光;情景线索效应加工机制的探讨[D];西南大学;2013年

3 张兰兰;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词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炼;线索消失转换任务的加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闫秀梅;自发特质联结的年龄特点、加工机制及其对外显特质判断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丽娟;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宁;词汇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内部加工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贺;阈下无意识情绪的注意加工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康梦娜;颞叶和额叶的音义加工机制及功能分离[D];广州大学;2011年

4 吴瑕;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下视觉注意的短时连续加工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寻芒芒;异同判断的维度加工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孔风;听觉通道下负数的空间表征及其加工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壤;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田瑛;负数的空间表征及其加工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琰琰;二维模式专家化识别的加工机制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纯;汉字冲突监控成分与汉字加工机制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词汇对情绪体验影响的内部加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5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0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