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服刑人员家庭功能、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3-02-03 20:48
  目的:(1)探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现状;(2)探讨暴力与非暴力服刑人员家庭功能、儿童期虐待、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差异;(3)探究暴力与非暴力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家庭功能、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图式问卷、儿童期虐待史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和攻击量表对842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Amos17.0进行路径分析以探究家庭因素与攻击性的关系中认知机制的作用。结果:(1)暴力与非暴力服刑人员在儿童期虐待、家庭功能、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攻击性上存在差异(p<0.05);(2)抛弃、不信任、缺乏自控图式在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情感虐待和攻击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不信任、社交孤立、失败、缺乏自控、情感压抑图式在非暴力犯罪服刑人员的总功能、躯体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不信任、缺乏自控、社交孤立、失败和情感压抑图式在非暴力犯罪服刑人员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情感反应和躯体虐待与躯体攻击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5)不信任、社交孤立、缺乏自控、依赖、失败图式在非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总功能与愤怒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6)抛弃、不信任、寻求赞赏图式在暴力...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犯罪与攻击
        1.1.1 犯罪的概念
        1.1.2 攻击的概念及分类
        1.1.3 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
    1.2 儿童期虐待
        1.2.1 儿童期虐待的界定
        1.2.2 儿童期虐待的形式
        1.2.3 儿童期虐待的依恋理论
        1.2.4 儿童期虐待的现状
        1.2.5 儿童期虐待的影响
    1.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1.3.1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定义
        1.3.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种类
        1.3.3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起源
        1.3.4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相关研究
    1.4 家庭功能
        1.4.1 家庭功能的定义
        1.4.2 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
        1.4.3 家庭功能的实证研究
第2章 问题提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见附录)
        3.3.3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分析
    4.1 罪犯分布情况
        4.1.1 罪犯人口学状况分布
    4.2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在儿童期虐待上的差异分析
    4.3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在家庭功能上的差异分析
    4.4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上的差异分析
    4.5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在攻击上的差异分析
    4.6 儿童期虐待、家庭功能、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攻击的关系
        4.6.1 相关分析
        4.6.2 暴力罪犯分层回归分析
        4.6.3 非暴力犯罪组分层回归与中介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的差异分析
        5.1.1 服刑人员人口学特征
        5.1.2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儿童期虐待的差异
        5.1.3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家庭功能的差异
        5.1.4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差异
        5.1.5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攻击性的差异
    5.2 暴力犯罪组与非暴力犯罪组中介效应分析
        5.2.1 暴力犯罪组儿童期虐待、家庭功能、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攻击性的关系
        5.2.2 非暴力犯罪组儿童期虐待、家庭功能、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攻击性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6.3 心理干预启示
        6.3.1 尽早预防犯罪
        6.3.2 对服刑人员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关系[J]. 陈硕.  文学教育(下). 2017(11)
[2]对儿童虐待的认知量表在大学生群体的修订[J]. 刘天牧,刘爱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11)
[3]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综合认知模型的视角[J]. 侯璐璐,江琦,王焕贞,李长燃.  心理学报. 2017(12)
[4]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及预防[J]. 曾云翔,张建荣.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05)
[5]浅析儿童虐待的成因与防患[J]. 金荟瑛.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09)
[6]攻击性和自尊关系的元分析[J]. 施国春,张丽华,范会勇.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7]哈尔滨市初中生忽视经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张世成,高鹏,杨晖,陶雨春,代倩倩,王苗,王瑞凤,单玲玲,张岩,周勇,陈素芬,王佳,张慧颖.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6)
[8]中学生敌意愤怒在羞耻倾向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 杨坤,刘勇.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6)
[9]阻碍医务人员报告处理可疑儿童虐待案例的因素分析[J]. 岳青,徐韬,王惠珊,蒋竞雄,宫丽敏,王硕,刘文利,黄晓燕,苏余芬,王燕.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03)
[10]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现状及其不良影响[J]. 李薇,郭睿.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03)

博士论文
[1]领导和同事的非伦理行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过程机制研究[D]. 干晨静.浙江大学 2016
[2]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D]. 罗艳红.中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妒忌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D]. 李文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7
[2]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尊的中介效应[D]. 李文倩.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实验[D]. 李克一.河北师范大学 2017
[4]暴力型未成年犯与非暴力型未成年犯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质研究[D]. 齐美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服刑人员自我统合危机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林斌.苏州大学 2016
[6]亲子冲突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气质的调节作用[D]. 闫晓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6
[7]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 杨美芹.云南师范大学 2016
[8]服刑人员述情障碍与儿童虐待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傅鹃花.苏州大学 2016
[9]大学生人格、人际交往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性研究[D]. 李晓芳.皖南医学院 2016
[10]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尊、心理健康的调査研究[D]. 牛怡.山西医科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734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734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