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人格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26 12:19

  本文关键词:人格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城市流动青少年群体。他们对城市环境与生活的适应关乎社会的安定和谐,更关乎这一城市新生代的生活幸福与人生发展。本研究在双维度文化适应的模型基础上探讨了人格和孤独感对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孤独感在人格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横断研究方法,采取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青少年版、社会文化融入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上海五所中学的2014年度预初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共计950名,最后筛选出外地学生问卷623份,其中有效问卷601份。运用K-均值聚类、Pe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城市流动青少年的文化适应策略,人格发展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还探讨了孤独感在人格和社会文化适应二者之间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如下结果:第一,在社会文化适应策略的选取方面,采取整合策略的人数最多,边缘策略使用的人数最少,运用分离和同化这两种策略的人数居中。第二,流动青少年在人格的人际取向维度以及社会文化适应的迁入地文化融入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在孤独感上不存在这一性别差异。第三,流动青少年人格和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人格各维度和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和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第四,孤独感在城市流动青少年人格发展与社会文化适应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流动青少年孤独感在人格各维度和社会文化适应的迁入地文化融入维度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人格的领导能量维度上和社会文化适应的老家文化保持维度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人格的可靠性、情绪稳定、人际取向维度上和社会文化适应的老家文化保持维度上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为揭示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与人格发展现状、探索孤独感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能为学校开展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及对策参考。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 人格 社会文化适应 孤独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1章 引言7-13
  • 1.1 问题提出7-8
  • 1.2 研究背景8-9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3.1 研究目的9-10
  • 1.3.2 研究意义10
  • 1.4 本研究核心概念10-13
  • 1.4.1 流动青少年的定义10-11
  • 1.4.2 社会文化适应的定义11
  • 1.4.3 人格的定义11-12
  • 1.4.4 孤独感的定义12-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1
  • 2.1 社会文化适应策略、影响因素及流动青少年文化适应的研究13-16
  • 2.1.1 社会文化适应模型与策略13-15
  • 2.1.2 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15-16
  • 2.1.3 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的研究16
  • 2.2 社会文化适应、人格和孤独感间的关系16-20
  • 2.2.1 人格发展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16-18
  • 2.2.2 人格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18-19
  • 2.2.3 孤独感对社会文化适应的预测作用19-20
  • 2.3 研究假设20-21
  • 第3章 研究方法21-24
  • 3.1 研究对象21-22
  • 3.2 研究工具22-23
  • 3.2.1 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青少年版22
  • 3.2.2 社会文化融入量表22
  • 3.2.3 孤独感量表22-23
  • 3.3 研究程序23
  • 3.4 数据分析23-24
  • 第4章 流动青少年人格、社会文化适应与孤独感现状24-29
  • 4.1 社会文化融入量表信效度分析24-26
  • 4.1.1 社会文化融入量表因素探索24-25
  • 4.1.2 社会文化融入量表结构验证25-26
  • 4.1.3 社会融入量表信度分析26
  • 4.2 社会文化适应的策略划分26-27
  • 4.3 人格、社会文化适应与孤独感整体描述27
  • 4.4 人格、孤独感和社会文化适应性别差异27-29
  • 第5章 人格、孤独感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29-34
  • 5.1 人格、孤独感和社会文化适应的相关分析29-30
  • 5.2 孤独感对人格和社会文化适应的中介效应分析30-32
  • 5.3 孤独感对人格和社会文化适应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32-34
  • 第6章 讨论34-41
  • 6.1 流动青少年人格发展、孤独感与社会文化适应现状34-36
  • 6.1.1 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策略34-35
  • 6.1.2 流动青少年人格、社会文化适应和孤独感总体特征35
  • 6.1.3 流动青少年人格、社会文化适应和孤独感的性别差异35-36
  • 6.2 流动青少年人格、孤独感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相关关系36-39
  • 6.2.1 流动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文化适应间的正向相关36-38
  • 6.2.2 流动青少年人格与孤独感间的负向相关38
  • 6.2.3 流动青少年孤独感与社会文化适应间的负向相关38-39
  • 6.3 孤独感在流动青少年人格预测社会文化适应中的中介作用39-41
  • 第7章 结论和不足41-43
  • 7.1 研究结论41
  • 7.2 研究不足41-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康隆;论文化适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3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4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邓婷;;试论从解决文化差异到文化适应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6 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7 程雅丽;华锦木;;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3年02期

8 祝婕;;论来华预科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年01期

9 郑士贵;文化适应对理解信任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10 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逊;数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国人新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燕;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2 董会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金安;在日中国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佳鹏;上海市新疆中职班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蔡火林;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艳霄;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

8 丁方超;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g敫霭阜治鯷D];复旦大学;2014年

9 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健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人格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96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