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9 00:01

  本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9年

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

任清涛  

【摘要】: 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总是难以避免天灾人祸(如“4.28”胶济铁路事件、“5.12”汶川大地震),而卷入突发灾难事件中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突发灾难事件中心理受灾人群分为五级,而第二级人群中的现场救援人员往往被忽视,灾难发生后,他们会立刻投入抢救工作中去,由于他们工作环境特殊,面对惨痛画面,加之超负荷工作,会产生情绪、认知及行为活动等心理变化,这一群体为高危人群。大量研究资料证明,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促进灾后心理重建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目的 研究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状况及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评估,探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并探讨在不同时间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度。以期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所造成的心理社会影响,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和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防止将心理问题泛化,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保障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为今后处理类似应急事件提供心理学参考,同时为我国建立完善、科学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依据。 确定在突发灾难事件(“4.28”胶济铁路事件)中心理受灾人群中的第二级人群,即参与现场救援的武警消防官兵(236名)、医疗救护人员(212名)及志愿者(177名)为目标人群。在1周内对目标人群进行一般状况调查、心理危机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及急性应激障碍(ASD)诊断,符合ASD的视为重点人群,筛查出武警消防官兵(69名)、医疗救护人员(56名)和志愿者(55名),共18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干预组分别为35、28和27名,共90名,非干预组分别为34、28和28名,共90名。在1周内对两组进行如下心理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非干预组进行心理危机管理;对干预组从心理、社会、生物各个角度进行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急救、心理晤谈、稳定情绪技术、松弛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宣泄、应对方式、药物干预等等),强调干预的多维性,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在灾后4周内最为紧迫,4周后根据评估结果分阶段再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做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效果。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再对两组进行以上心理评估,并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进行组间比较及组内纵向观察,研究心理危机干预的短时效果和长时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现场救援人员在不同阶段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度进行分析,探讨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主要研究结果 (1)心理危机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显示,现场救援人员存在较大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半数的现场救援人员有惊恐、闯入、恶梦、睡眠困难、焦虑和紧张,1/3有反复思考、震惊反应、头痛、疲乏感和情绪沮丧。(2)ASD的临床检出率为28.80%,其中武警消防官兵为29.24%、医疗救护人员为26.41%、志愿者为31.07%。(3)干预组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三个测量点上PCL-C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逐渐下降,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三个测量点上PCL-C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逐渐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PTSD发生率逐渐下降,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AS、SDS评分逐渐下降,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AS、SDS评分逐渐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GQOL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逐渐升高,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GQOLI总分和各维度得分逐渐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DSS评分逐渐下降,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DSS评分逐渐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升高,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RSS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CSQ积极应对分值逐渐升高,而消极应对分值逐渐下降,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干预后三个测量点上SCSQ积极应对分值逐渐升高,而消极应对分值逐渐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以PCL-C总分作为因变量,将21项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干预前,最后纳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持续工作时间、EPQ-N、现场接触时间、职业;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EPQ-E、工龄或兵龄、应激史。在干预后1个月,最后纳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9个,其中危险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持续工作时间、EPQ-N、消极应对、现场接触时间;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心理危机干预、EPQ-E、社会支持及利用度、积极应对、应激史。在干预后6个月,最后纳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9个,其中危险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消极应对、EPQ-N、持续工作时间、现场接触时间;保护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心理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及利用度、EPQ-E、应激史。 结论与建议 结论:突发灾难事件对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影响广泛而严重,ASD发生率近1/3。心理危机干预能显著减轻现场救援人员PTSD症状,减少PTSD发生率。明显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改善其社会功能。社会支持、主客观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显著增强。能有效提高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利用,降低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利用。通过本次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会防止现场救援人员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把负性情绪转变成心理重建的力量,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在影响因素分析中,职业只在干预前作为危险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志愿者、武警消防官兵、现场救护人员;工龄或兵龄只在干预前作为保护因素;EPQ-N及EPQ-E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及6个月三个测量点上分别作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现场接触时间及持续工作时间在三个测量点上作为危险因素;应激史在三个测量点上作为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及其利用度、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后1个月及6个月两个测量点上作为保护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作为危险因素,所以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减少或避免危险因素,动用保护因素,促进心理健康恢复。 建议:针对突发灾难事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一是建立危机干预系统,积极开展心理援助;二是开展心理应激研究,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应激反应评定工具及精神卫生救灾预案研究);三是造就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构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系统;二是构建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三是整合各种支持资源,建立协调机制;四是加强对不同人群的干预;五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培训机制;六是健全心理干预体系(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干预以及事后对相关机制的修正);七是建立心理创伤干预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回访和重建心理计划;八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再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一是建议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以“心理干预”为主题的服务活动,分批集中进行系统心理卫生服务,让他们识别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利用行政力量,鼓励他们发现和帮助周边更多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们,以便能及时得到干预,促进灾后重建工作更好的开展。二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对高危人群、团体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三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深度的心理治疗。四是心理服务工作实行从特殊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延伸,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团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个别的深度咨询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面的普及,更有点的深入,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的识别和控制。五是技术工作可由具备此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紧急增设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并创建相应的工作条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11
  • 英文摘要11-18
  • 论文正文18-61
  • 研究背景18-21
  • 研究目的21
  • 资料来源与方法21-33
  • 结果与分析33-42
  • 讨论42-59
  • 结论与建议59-61
  • 附录61-63
  • 参考文献63-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2-7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祎;;消防指战员战后心理危机干预[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晶;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燕;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常征飞;雨雪冰冻极端气候对受灾居民心理健康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homas W. Miller ,崔新佳;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9年03期

    2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3 潘曙明,陈尔真,Peter Layde,Ronald Pirralo,Stephen Hargarten;中国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英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4 李磊琼;;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5 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6 韩建波,刘兰芬;105例车祸伤后病人应激障碍的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10期

    7 徐勇,张克让,薛云珍,史学英,梁执群,姜峰,彭超英,车志强;SARS一线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研究[J];护理研究;2004年02期

    8 房秋燕;李妮;陈红;;突发灾难事件中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研究;2007年05期

    9 程灵芝,李川云,刘晓红,严进,黄丽婷;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3期

    10 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峰;;职校生心理危机及危机源调查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全艳玲;李晓驷;;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其它精神障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3 王素锋;李志伟;丁晓蕾;吴乐强;彭德海;;由安全生产事故影响的人员心理创伤干预[J];安全;2009年12期

    4 张磊;;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创伤的易感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段宝林;李伟峰;马飞;;突发灾难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6 曹晖;肖伟;曹聘;王鹏;;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关系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文峰;唐学锋;舒逍;丁杰;韦伟香;;四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张虹;袁彩凤;冉连辉;袁前;袁秀丽;胡幼平;尹重;秦小荣;杨洁;;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汶川“5.12”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9 张虹;陈炜炜;宋文忠;朱蔓佳;冯跃;;电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10 倪宏敏;;地震灾区儿童心理救助[J];才智;2008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慧君;;森田疗法对地震灾后人群心理重建的适宜性[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王煜蕙;王东耀;王开辉;;早期心理干预对预防官兵事故后应激障碍效果的追踪研究[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4 龚俊;郑建民;庄子森;叶馨;杨醒;孙国平;郑海霞;孙海燕;陈月玲;张捷;戴可榕;阮召瑞;莫夸耀;陈钊;张晓阳;邱宜斌;唐本玲;;5·12地震后急性应激反应筛查表测验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郑建民;龚俊;庄子森;叶馨;杨醒;孙国平;郑海霞;孙海燕;陈月玲;张捷;戴可榕;阮召瑞;莫夸耀;陈钊;张晓阳;邱宜斌;唐本玲;;512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岳平;曾峥;;青少年吸毒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华道云;李义丹;王祖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江洪涛;;“坐姿后倒”在陇南灾区治疗PTSD案例简介[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伊丽;武国城;万憬;;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应激反应及健康状况追踪调查[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鲲鹏;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与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李春如;35种虫草及其无性型鉴定、活性筛选和细脚拟青霉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相关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5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惠武利;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7 侯彩兰;矿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柳春红;青少年烟草使用、心理行为与饮食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阎小妍;基于胃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建模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楼青;女性性服务工作者负性情绪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红军;基于“肾为先天之本”理论的地震灾区之孕产规律比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罡;电针头穴加耳治疗5.12地震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临床RCT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胡中平;电针头穴加灸法治疗汶川“5.12”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RCT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朱宏博;汶川震后两年异地复学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心理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尹惠茹;吉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灾难医疗救援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方敬永;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危机探索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徐卓;来华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筱妍;;不同气候特征与人的情绪状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侯卫伟;灾后救助的新焦点——灾难心理危机干预[J];北京观察;2005年02期

    3 时勘;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钟昊沁,栗沛沛;阿根廷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年15期

    5 惠秋平;何安明;;重大灾难后灾区民众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刘志刚,陈思静,钱妙芬;气候因素与人体疾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吕建国;刘勇;杨曦;孙璐;章锐;;汶川地震灾后26例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危机干预综合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吕建国;章锐;;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的自我调适策略与技术[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曲丹;牛海波;;试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构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廖妙婵;孙雅坤;;论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金嫣;自然灾害下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华;SCL-90量表品质及其在我国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应用评价[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萍;灾难心理服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石阶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曲巧岩;上海自然灾害紧急事件危机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罗志明;地方政府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谢彩云;新时期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霜,梁友信;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7年05期

    2 金宁宁,左月燃,罗敏,彭正;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01期

    3 安芹,贾晓明,李波,李林英;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非典后大学生小组心理干预研究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4 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吴兴曲,王倩云,杨来启,胡淑芳,邓自和,王惠利,王晓峰,李拴德,马文涛,刘光雄;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6 韩建波,刘兰芬;105例车祸伤后病人应激障碍的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10期

    7 刘利军,费伟大,冯志颖;对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心理障碍的检测结果[J];四川精神卫生;2000年02期

    8 王文,王汉民;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9期

    9 何跃,张洪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6期

    10 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剑侠;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与危机干预策略[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2 刘茹;社会焦虑与危机干预[J];医学与哲学;2005年04期

    3 于巍;王淑合;;危机干预在基层民警处理家庭争端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4 吴悦;;试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赵国秋;;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3目标[J];健康人生;2007年05期

    6 曲秀锦;闫忠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自杀救助撑起生命的天空[J];青年思想家;1997年Z1期

    7 杨昆;危机干预:营救心灵深处的SOS[J];健康大视野;2000年05期

    8 谢际春;;心理咨询师手记:一次自杀危机干预[J];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0年11期

    9 傅小玲,王择青,杨君;自杀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10 王群;危机干预与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峰;;护士对癌症病员危机干预的探讨[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童开妙;;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法在灾难后的应用探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童开妙;;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法在灾难后的应用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余方;梁艳红;;仪式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探讨[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姚月红;;自杀危机干预模式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焰;张玉坤;王龙;;清华大学危机干预的思考与实践[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秦丽丽;;一例自伤孩子的家庭危机干预[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丽英;刘少红;;军人自杀及其心理危机干预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伯泉;;灾害后危机干预与心理治疗重要性[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梅;陈亚飞;;构建全方位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贾臻;[N];青岛日报;2011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N];健康时报;2007年

    3 师欣;[N];南方周末;2004年

    4 刘庆传;[N];新华日报;2004年

    5 何连弟;[N];文汇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周其俊;[N];文汇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生 王帅 本报记者  陈晓春;[N];新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雪婷;[N];中国妇女报;2008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阎红 孙哲;[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慧铭;深圳市危机干预热线的组织与服务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马前锋;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前锋;音由心生 樂者藥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吉;我国政府在重大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妍;应急管理中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D];西北大学;2014年

    3 王斌;上海建桥学院危机干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苏艳;三年制医学专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危机干预[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波;失独家庭危机干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6 兰宏;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田小东;大学生自杀的心理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耿婕;社会性危机事件处理新模式: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的结合[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天;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干预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10 汪萍;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件中现场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8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