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二)

发布时间:2016-08-14 21:11

  本文关键词: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二)

发布时间:2012-08-09

个人心理素质的优劣是自杀行为是否发生的关键因素。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应付自如,有的却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气质、性格、人生观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核心因素

  个人心理素质的优劣是自杀行为是否发生的关键因素。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应付自如,有的却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一直较顺利,他们只能体验成功但不能接受失败,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难以承受。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容易导致自杀行为。尤其是当一个较大的挫折落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身上时,发生自杀或其它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就较大。有时,即便是并不严重的挫折,也可能摧垮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不良的同学,因为他们往往会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人生和前途产生怀疑,进而悲观厌世,甚至轻生。令人十分担心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谈到当自己面临“最不能承受的挫折时”,通常采取的态度是跳楼、自杀,而这些所谓的最不能承受的挫折多是“考试不合格”、“身体出现残疾”、“被恋人抛弃”、“父母双亡”、“在竞争中被淘汰”、“事业没有成就”等。由于这些挫折在现实中出现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大学生对此的反应是令人深思、值得警惕的。在现实中,确有人因为这些事件而自杀。通常情况人们会把这些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考试成绩、失恋或某一个具体的挫折。而我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缺陷,因为外在因素最终必须通过人的心理这一内在中介环节起作用。有些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之所以会酿成悲剧,是某些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低下的典型表现。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中心理素质存在严重或较严重缺陷的人比例较高,有自杀潜在倾向的大学生人数远比已有自杀行为的人数高出许多倍。

  根据我们对自杀者的个案分析和咨询经验发现,个体的气质和性格因素与自杀行为有一定关系。就气质来说,抑郁质和胆汁质的人更易产生自杀情绪,而相对平衡型的粘液质、多血质的个体则较少。胆汁质的人对挫折体验的强度较大,也易于爆发,而抑郁质则体验深刻,反应缓慢些,故胆汁质的人往往在挫折冲动下立即付诸行动,而抑郁质的人则要反复考虑后才行动。胆汁质者在激情状态过后,自杀冲动迅速减弱,甚至会十分后悔自己的行为,而抑郁质者由于是三思后的举动,故不容易改变,即使情绪缓解后,自杀危险性也并未完全消除。

  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响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那些具有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的人,那些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易走极端的人,那些好胜要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的人,都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学生自杀者所作的调查分析,自杀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观等个性障碍。

  此外,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与自杀也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决定自杀行为的重要思想基础。对自杀的认知、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既可以成为自杀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对抗自杀的资源。比如,一个以健康为主要价值指标的大学生,可能因为不能面对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的残疾而自杀;一个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并对自己的成绩抱很大期望的大学生,当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及格时,可能由于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强度而采取自杀行为;一个把名誉和面子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大学生,一旦这方面遭到损害、破坏,就可能以自杀来了结;而一个人生态度悲观消极的大学生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

  (三)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是导致自杀的头号敌人

  大学生由于年轻,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因生理健康问题而自杀的大学生相对较少。而由于客观存在的或主观感觉的生理上的缺陷和不足而引起严重自卑,并导致自杀的则偶有发生。后一种情形已不是生理健康问题,而前一种情形也不完全是生理健康问题,因为面对同样的生理状态,有的大学生坦然处之,有的则寻死觅活,这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

  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杀心理行为之间有显着的关系,尤其是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往往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我们认为,心理障碍是许多自杀事件发生的内部心理动因或根本原因,自杀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外化形式,,是其恶化的结果,也是其极端的表现方式。从一份逆行性的研究中,英美学者发现约有90%的自杀者在其生活历程中曾有过可诊断出的精神疾病,这些疾病多半不易识别或治疗不充分。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大学生中与自杀相关系数最高的精神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自杀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抑郁症是一种能影响整个机体的病症,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就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抑郁症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要自杀。而自杀者往往具有原发或继发性抑郁症的病史。有学者指出:近年来除发现一些人自杀是在应激作用下轻生外,更多的是由于伴发的精神疾病而自杀,特别是抑郁症。精神病学家总结出,在抑郁症患病初期、在治疗不充分时、在病情部分缓解或病情复发加剧这几个时期中患者皆易自杀。抑郁症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关键问题在于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常见的,但又不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抑郁症容易被当成一般的情绪问题或躯体不适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内综合性医院对抑郁症的检出率只有15-25%。此外,抑郁症还具有复发性,绝大部分病人在一生中有2-6次抑郁发作。我们对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发现,在大学生自杀者中抑郁症患者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多数人在以前就有过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上一篇: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一)

下一篇:从北川首例官员自杀身亡看心理干预刻不容缓


  本文关键词: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4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