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态原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3:25

  本文关键词:英语语态原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型 主动语态 被动语态 识解 力动态事件 力传递方向


【摘要】:英语语态是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已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多关注英语语态的演变、功能或者生成等方面,鲜有从语义、形态句法和功能角度较系统地论证英语语态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原型及相应子范畴内部的原型效应。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原型视角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英语语态中的主动语态原型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征;2)英语语态中的被动语态原型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征;3)英语语态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原型如何扩展。 本研究综合运用原型理论、认知语法理论和力动态理论分别对英语语态主动和被动语态两个子范畴的原型进行研究,主要考察它们的语义和形态句法特征,以及它们的语用功能,还考察这两个子范畴如何通过原型扩展而获得原型效应。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也结合已有相关语态习得研究的发现和语料库数据进行论证,有些数据属本文作者通过语言问卷调查获得。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英语的主动语态作为一个基于形态句法特征的语态子范畴,其原型是一个具有特定语义、形态句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的象征单位。本文从主动语态图式出发,依据其范畴化功能将主动语态原型定义为该图式实例化的抽象表征。语义上,主动语态原型的语义值包括概念内容和识解方式两个方面,其概念内容为具体的物理力动态事件中从典型施事到典型受事的力传递方向。这种力传递方向以典型的事件图式为概念基体,突显主动语态原型所表征的致使性力作用关系。从识解方式来看,主动语态原型代表了对典型力动态事件中从施事到受事力传递方向的默认识解,即说话人按照力动态事件中力的传递方向来对该事件进行识解。换言之,主动语态原型体现了一种与力传递方向相一致的识解方向。 形态句法上,主动语态原型体现在包含无标记谓语动词的及物小句中,该及物小句以SVO为句式结构,其主语和宾语分别为表征典型力动态事件中施事和受事的不同定指名词短语,动词则表征真实的完结性和瞬时性动作,且整个小句为肯定性陈述句。语用功能上,主动语态原型旨在确认力动态事件中力传递的源头,凸显引发力动态事件发生的责任主体。 其次,英语语态中的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一样,作为一个基于形态句法特征的语态子范畴,其原型也是一个具有特定语义、形态句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的象征单位。 同样,本文从被动语态图式出发,根据其范畴化功能将被动语态原型视为是对该图式实例化的抽象表征。语义上,被动语态原型的语义值与主动语态原型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从概念内容来看,被动语态原型与主动原型指称相同的物理力动态事件中典型施事到典型受事的力传递方向,且具有相同的概念基体,但在体现的识解方式上,被动语态语与主动语态刚好相反,代表了对典型力动态事件中从施事到受事力传递方向的非常规识解,即说话人按照与力动态事件中力传递方向相反的方式对该事件进行识解。也就是说,被动语态原型体现了一种与力传递方向相反的识解方向。 在形态句法上,被动语态原型体现在包含有标记谓语动词的非及物小句中,该小句以S be V-ed为句法结构,其主语为表征典型力动态事件中受事的定指名词短语,动词虽表征力动态事件中真实的完结性和瞬时性动作,但在句法上已非及物化,整个小句同样为肯定性陈述句。语用功能上,被动语态原型突显力动态事件中作为受事的参与者在致使性力作用下的受影响地位,并因此将启动力动态事件引发受事状态变化的责任指向受事之外的其它事件参与者。 针对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共同概念基体,本文提出了几组典型力动态事件,即致使移动事件、交换事件和创制/毁灭事件,这些事件均由具有意志力的典型施事启动,并导致受事发生显著状态变化,所以代表了典型的力传递方向,而指称这些及物事件的小句无论选择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均可构成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范畴中的中心成员。 另外,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子范畴通过原型扩展而获得原型效应。对英语被动语态的历时分析表明,英语被动语态存在一个从语法关系和体态两方面不断丰富扩展其形态句法特征的过程。对英语中相互构式、反身构式、GET型被动句、形容性被动句以及其它语态构式的分析也表明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子范畴分别在语义和形式特征上存在原型效应。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作为语言象征单位的英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原型的多种特征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利用力动态事件中的力传递方向以及说话人的识解方向对它们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解释。语用功能上,本研究突出了“责任”和“受影响性”对力动态事件编码的作用和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英语语态的语义、形态句法和功能的认识,可以为今后更深入研究英语语态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也可以为英语语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原型 主动语态 被动语态 识解 力动态事件 力传递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4
【目录】:
  • Abstract4-9
  • 摘要9-13
  • Contents13-17
  • List of Figures17-19
  • List of Tables19-2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20-34
  • 1.1 Study Motivation20-23
  • 1.2 Study Objectives23-24
  • 1.3 Methodology24-25
  • 1.4 Terminology25-31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31-3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34-60
  • 2.1 Introduction34
  • 2.2 English Voice in Traditional Grammar34-41
  • 2.2.1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Voice Category34-38
  • 2.2.2 Gradience in English Voic Category38-41
  • 2.3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Voice41-56
  • 2.3.1 English Voice in Transitivity42-47
  • 2.3.2 English Voice in Construal and Coding47-51
  • 2.3.3 English Voice as Prototype and Continuum51-56
  • 2.4 Generative Accounts of English Voice56-59
  • 2.5 Summary59-60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60-98
  • 3.1 Introduction60-61
  • 3.2 Prototype Theory61-65
  • 3.2.1 Major Tenets of Prototype Theory61-65
  • 3.2.2 Two Readings of Prototype65
  • 3.3 Cognitive Grammar65-74
  • 3.3.1 The Symbolic Thesis66-69
  • 3.3.2 The Meaning-as-Conceptualization Thesis69-73
  • 3.3.3 The Usage-Based Thesis73-74
  • 3.4 Force Dynamics74-91
  • 3.4.1 Force,Change and Events74-87
  • 3.4.2 Force-Dynamic Patterns87-91
  • 3.5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ies Adopted for the Present Study91-96
  • 3.6 Summary96-98
  • Chapter 4 Active Voice Prototype98-162
  • 4.1 Introduction98-99
  • 4.2 Active Voice Schema99-102
  • 4.3 Towards Active Voice Prototype102-159
  • 4.3.1 Active Voice Schema vs.Active Voice Prototype102-105
  • 4.3.2 Semantics of Active Voice Prototype105-137
  • 4.3.3 Morphosyntax of Active Voice Prototype137-148
  • 4.3.4 A Cluster of Central Members of Active Voice Category148-155
  • 4.3.5 Pragmatic Function of Active Voice Prototype155-159
  • 4.4 Summary159-162
  • Chapter 5 Passive Voice Prototype162-196
  • 5.1 Introduction162-163
  • 5.2 Passive Voice Schema163-166
  • 5.3 Towards Passive Voice Prototype166-194
  • 5.3.1 Passive Voice Schema vs.Passive Voice Prototype166-167
  • 5.3.2 Semantics of Passive Voice Prototype167-185
  • 5.3.3 Morphosyntax of Passive Voice Prototype185-187
  • 5.3.4 Pragmatic Function of Passive Voice Prototype187-194
  • 5.4 Summary194-196
  • Chapter 6 Extension of English Voice Prototypes196-258
  • 6.1 Introduction196
  • 6.2 Extension of the Active Voice Prototype196-226
  • 6.2.1 Active Voice in Reciprocals197-210
  • 6.2.2 Active Voice in Reflexives210-218
  • 6.2.3 Event Causation and the Active Voice218-226
  • 6.3 Extens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Prototype226-250
  • 6.3.1 Diachronics of the Passive Voice226-244
  • 6.3.2 Get-Passives244-247
  • 6.3.3 Adjectival Passives247-250
  • 6.4 English Voice Continuum250-257
  • 6.5 Summary257-258
  • Chapter 7 Conclusion258-266
  • 7.1 Major Findings258-264
  • 7.2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264-265
  • 7.3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265-266
  • Bibliography266-296
  • Acknowledgements296-3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010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10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