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

发布时间:2017-10-25 12:02

  本文关键词:中越文体视阈下的《金云翘传》与《翘传》


  更多相关文章: 《金云翘传》 《翘传》 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 喃诗传 文体视阈


【摘要】:本文以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和越南喃诗传《翘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并比较这两个作品的文体特质。从文体视阈的比较《金云翘传》和《翘传》,有助于澄清甚而消弥中越两国学界对这两个作品之比较研究的一些对立意见,让中越两国学界和读者能更加客观公允、恰如其分地理解这两个国家的作品,了解两国文学之间的文化传承,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与两个作品的文体异同点有关。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绪论综述、评析中越学界对《金云翘传》和《翘传》比较研究现状,回顾学界对这两个作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主要论点、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析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特质,以及各自形成的文化文学背景,探析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对部分越南喃诗传作品的影响以及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本章首先对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体裁进行介绍,并指出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散文为主的小说、属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系统,而喃诗传是韵文体小说、属于越南文学传统长篇诗的叙事系统。其次,分析两种体裁形成之文化文学背景的相似处,指出都市发达、市民阶层增加、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潮流、提高“才情”的思想是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和越南喃诗传兴起背景的相似之处。再次,解释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对越南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部分喃诗传作品的影响及原因,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符合于越南当时的“主情”文学思潮,符合作者“假借外国文学题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了当时文人的进步思想。虽然是移植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但越南文人并不全然套用原著的文体,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越南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越南的传统诗体,从而形成喃诗传作品。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的并符合时代风格的文体,体现出他们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中越两国读者的接受心理也是青心才人和阮攸选择不同文体的重要原因。第二章论析《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小说元素特质。《金云翘传》和《翘传》皆是小说,但前者是散文体小说,后者是韵文体小说。同是小说,阮攸的《翘传》继承了原著的全部人名、部分人物肖像的特点,人物主要行为、语言、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特色,还继承了主要故事情节与特色情节的描写。虽然如此,两者依然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散文小说,《金云翘传》着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心理活动,比较注意情节的连贯性、细节的刻画,描写环境时多用直接描写等,这使作品中的社会语境更为真实。作为诗体小说,《翘传》善于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寄情,情节的跳跃性比较大,概括性叙述比较多、作品除去了一些精细的描写与相对粗放的情节,而以浓厚的抒情、恰当的议论等要素来弥补,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诗化把对读者想象力的调动转化为对读者心灵感受的直接冲击,达到以少胜多、以简化繁的效果。第三章论述两作品的叙述艺术。从文体视阈看,《金云翘传》和《翘传》都是叙事类型的作品,但两者各具特色。《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中国古代叙事传统,展现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散文体的叙述艺术。《翘传》不仅继承原著的叙述艺术而还承袭并发扬越南文学叙事传统,展示喃诗传体裁的叙述艺术。阮攸吸收了原著的第三人称讲述形式,继承原著的地理空间、实在空间、梦境空间,线性时间、定命时间描写,还继承原著的三阶段结构——以女主角的十五年坎坷生活为主线,采取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在继承原著的同时,阮攸《翘传》在叙事艺术方面有不少独特之处。我们认为,叙事视角的转换就是《翘传》与原著的最大区别之处。原著主要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来陈述故事,《翘传》则有叙事视角转换的现象。这种转变表现在叙述者以人物内视角来陈述故事,而这种转变使得作品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作品的“内感空间”、“内感时间”以及感伤情调。因为《翘传》是用诗歌讲故事,所以它的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叙述调子都由作品中的比喻、表象意象构成。第四章专论《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首先,通过深入研究《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作者发现作品继承了前代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即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并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采用韵散结合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越南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考察阮攸《翘传》在表达体式方面的特色。最后探讨阮攸对原著表达体式的处理手法,指出两者如何在表达体式方面地展现两种体裁的不同特质。如果说《金云翘传》继承发挥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表达体式,受讲史、说书、说话等传统的影响,《翘传》则继承发扬了越南传统六八诗体的表达体式,继承了越南俗语歌谣六八诗体与越南吟曲的双七六八诗体传统。这两种表达体式展示了两个国家的文学传统,以及文学体裁的独特性。第五章从文体视阈探讨两作品的叙述语言特色。文体支配着每个作品的叙述语言,体现着各自的特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阮攸从《金云翘传》中直接继承的词语不多,借用的词语大多是名词,其余则是一些固定词组、或者是越南语中从中国借用的普通汉越词。阮攸《翘传》也继承了一些与原著相似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排比、对偶等。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即语言通俗化、追求诗意美,这也体现着《金云翘传》与《翘传》的通俗性质。但是因为二者源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体,所以他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多差异。《金云翘传》有“散韵相间”的语言特点,《翘传》则更多的讲求韵。《金云翘传》中有说书体痕迹的语言特点,《翘传》则尽量弱化此一特点,转关之处更为隐蔽,不着痕迹。《金云翘传》倾向于语言平实朴素、《翘传》则善于运用凝练、形象、诗化、富有音乐性以及情感的语言。两个作品在使用修辞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同样是使用对偶、排比、用典等修辞手法,《金云翘传》是根据章回体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的传统来运用,而《翘传》除了继承中国文学传统之外还根据越南人习惯爱好、按照六八诗体的格律来运用。《翘传》明显体现了作者在再创造过程中力求语言民族化的努力。
【关键词】:《金云翘传》 《翘传》 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 喃诗传 文体视阈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4
  • 绪论14-38
  • 第一章 关于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与喃诗传的几个问题38-56
  • 第一节 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和喃诗传比较38-51
  • 第二节 两国读者对长篇叙事诗的接受心理比较51-56
  • 第二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小说元素的异同56-109
  • 第一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人物塑造56-85
  •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情节85-100
  • 第三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环境描写100-109
  • 第三章 《金云翘传》和《翘传》的叙述艺术之同异109-145
  • 第一节 叙述者与叙述视角109-117
  • 第二节 叙述结构117-122
  • 第三节 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122-139
  • 第四节 叙述调子139-145
  • 第四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表达体式之比较145-186
  • 第一节 《金云翘传》的表达体式特点145-162
  • 第二节 《翘传》的六八诗体特点162-181
  • 第三节 阮攸对《金云翘传》表达体式的改写181-186
  • 第五章 《金云翘传》与《翘传》叙述语言特色186-236
  • 第一节 《翘传》对《金云翘传》叙述语言的承袭与近似186-196
  • 第二节 《金云翘传》与《翘传》的叙述语言艺术区别196-236
  • 结语236-239
  • 主要参考文献239-252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252-253
  • 致谢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琛;真诚地走“真实”的路——谈吴组缃的现代作家作品评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傅瑛;历史转折关头的探索与创新——吴组缃30年代散文创作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潘讯;;皖南地域文化与吴组缃的文学活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刘姝;;浅析《兩竹山房》的艺术特色[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5 孙伟科;;红学中人物评价的方法论评析[J];红楼梦学刊;2008年06期

6 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高淮生;;考论结合、建构新说:张锦池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高淮生;;我见其大、继往开来:冯其庸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乃良;;贾宝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J];南都学坛;2007年01期

10 相晓昕;论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华;卫易萱;普塔克;;简论晚清小说《三保太监下西洋》[A];郑和研究2013年第3期[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志华;游离与据守[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金凤;论公安派袁中道“性灵说”及其文学理论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3 穆林娟;现代作家视野中的徽州文化转型[D];苏州大学;201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汉平;袁中道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梁新荣;袁宏道诗文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7 刘琦;论吴组缃小说的史传笔法[D];扬州大学;2008年

8 侯其强;寄意于时俗[D];广西大学;2008年

9 凌松;《儒林外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薇;《封神演义》韵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3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93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