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将来时标记的来源和语法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03:30

  本文关键词:汉语将来时标记的来源和语法化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将来时标记 来源 语法化 动因 类型学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将来时是语法中表达将来时间的一种时形式。按照这个定义,世界上很多语言都不存在将来时的语法范畴,如汉语、英语等。但实际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有通过虚词表达将来时间的手段。因此,固守只有形态手段表达将来时间才属于将来时的观念,就无法深入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只有把将来时看作是语义·语法范畴,把经常表达将来时的一些词汇或形态统统看作是“将来时标记”,不再囿于屈折形式的束缚,才能更好地讨论汉语的将来时表达,才能更好地将汉语将来时标记与其他语言的将来时标记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以跨语言和类型学的视角,运用原型范畴和语法化理论,探讨汉语史上先后出现和使用过的十二个将来时标记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目的在于发现何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会有不同的词在表达将来时间上占据优势地位,有哪些共同特征使得它们可以演化为将来时标记。对于每一个汉语将来时标记,都争取确定其大致产生时间,勾勒其发展过程,解释其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的动因和机制。本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阐释了什么是将来时,将来时的基点如何确定,概述了国内外前修时贤关于将来时和将来时标记的研究成果,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并对本文所使用的语料进行了简单说明。第二章:源自情态动词的将来时标记。本章讨论了四个来源于情态动词的将来时标记“欲”、“当”、“会”、“要”。从使用的普遍性和时间长短来看,“欲”当居首位,“当”其次,“要”再次,“会”居末。再从语义来源细分,“欲”和“要”属于欲求式情态动词,相当于英语的want,“当”和“会”属于意志式(obligation)情态动词,相当于英语的shall。从“当”、“欲”、“会”、“要”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认识,即具有相近或相同的语义基础的词汇项也可能会语法化为具有相似或相同语法功能的语法词。这一语法化趋向可从世界其他语言和汉语方言得到验证。第三章:源自远向动词的将来时标记。本章我们讨论了两个源自远向动词的将来时标记“将”和“行”。从使用频率的对比看,“将”要远远高于“行”和其他将来时标记。在中古时期,动词“将”又逐渐语法化为处置式标记、伴随介词,由于“将”兼职过多,“将”在中古时期的使用频率开始下降,与之相应的是“欲”、“当”、“垂”等使用频率的增加。这也说明,一个词的功能过多时,会影响它原来的功能或意义。从这两个标记的形成过程来看,运动动词在特定的结构中可以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人类语言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要数英语的be going to构式向be gonna的语法化。此外还有荷兰语的gann,法语的aller,巴厘语的tu,梭托语的ěa,祖鲁语的ya等也都由运动动词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第四章:源自近向动词的将来时标记。本章考察了三个源自近向动词的将来时标记“垂”、“待”、“来”。从历史上看,这三个词用来标记将来时并不是特别活跃,但是它们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反映了人类的另一种认知视点,即把对象看成是不动的中心,自己向物体移动过去。这也是它们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的共同的认知基础。第五章:其他来源的将来时标记。本章考察了暂未明其来源的三个将来时标记“其”、“且”、“方”。“其”作为出现得最早的将来时标记,由于时代久远,难以有足够的语料去考察它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的过程。“且”是一个带有方言色彩的将来时标记,战国时期,主要用于秦系文献中。虽然受资料所限,无法详细描绘它们的语法化,我们还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作出了一定的推测。第六章:将来时标记的类型学考察。本章考察中国境内方言、各少数民族语言表达将来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境内大部分语言都是采用分析手段来表达将来时,其将来时标记多表现为词汇;少部分语言采用综合手段来表达将来时,形态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语言是采用加后缀的方式,有的语言是通过变化语音的方式实现。各语言间将来时标记的形态化程度的不同,是一个值得继续深究的课题。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考察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指出有两点值得重视:第一,汉语的将来时标记此消彼长的过程及原因。汉语史上,先后出现了本文所讨论的十二个将来时标记,新的标记的出现,旧的标记的消亡,都不是简单的词汇更迭,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因。具体来说,就是情态动词和意义泛化的运动动词较易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每一个将来时标记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但其消亡则受其他将来时标记的很大影响。第二,汉语的将来时标记在世界语言中的类型学意义。汉语通语的将来时标记都位于谓词前,部分方言的将来时标记位于谓词之后(甚至句尾)。二者都不是以形态的方式出现,都是以词汇的方式表达。这也说明,在对待将来时的问题上,一定要以宏大的视野去看待,注重从类型学的角度去考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


本文编号:1272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72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