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敬”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9:13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敬”论研究 出处:《西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 儒家 “敬”论


【摘要】:“敬”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和理念,它的产生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先秦时期是“敬”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考察“敬”观念产生的历史渊源,先秦重要儒学思想家的“敬”观念,“敬”观念的基本特色和本质特征,努力揭示“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丰富含义,为深入发掘“敬”的变化规律与多元价值贡献绵薄之力。“敬”观念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土壤,先秦“敬”观念也是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和反思中逐渐变革的,尚仁重民,以民为本,谨饬道德,陶铸情操是它的基本内容。后来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变化,但这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弘扬。“敬”发源于先民的原始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神本色彩,后经周公等的大力提倡与实践,它成为人们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随着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以及春秋时期重人思想的发展,“敬”的宗教性逐渐减弱,人文性逐渐加强。春秋末期,为应对时代发展,孔子对原有的“敬”观念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并将其纳入儒家思想体系。孔子论“敬”侧重“以民为本”,涉及“敬”的具体德目意义和修养工夫意义两个方面。他不仅阐述了“敬”本身多方面的涵义,还将“敬”与“仁”、“义”、“礼”等儒家核心范畴进行比较,凸显了“敬”的人文内涵和理性价值。这是先秦儒家“敬”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战国中前期,孔门后学沿着孔子“敬”论的方向,逐步向人的内心求索,使孔子开创的儒家“敬”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孔门后学各有侧重,曾子侧重从孝道出发论“敬”;子思紧紧围绕“诚”论“敬”;郭店楚简则主要从性情方面揭示人的诚性与敬的内在关系;孟子不仅将“敬”与心性相联系,使儒家“敬”论具有天人合一的境界意义,而且对“敬”的价值标准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天下有达尊三”理论。这是先秦儒家“敬”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战国末期,荀子在总结百家之学的过程中,对思孟学派的“敬”论作了调整。与思孟学派主张的“天人合一”不同,荀子的“敬”论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敬天是由于天的自然养育功能,祭祖是由于血缘形成的人伦关系,隆君师是基于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荀子论“敬”与现实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他还改造了传统的敬情思想,即在认同人的内在敬心、敬情与外在敬形、敬貌一致的前提下,揭示出内外相悖的现实必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先秦儒家的“敬”论思想。这是先秦儒家“敬”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先秦儒家“敬”论体系建构的完成阶段。先秦儒家的“敬”论是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涵着人文理性因素,将人的责任感与自觉性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论述,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选择这个题目而撰写的博士论文,是为了在研究实践中取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而加以思考的一个成果。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法生;;荀子礼学新论[J];中国哲学史;2015年03期

2 赖换初;;《礼记》“敬”“让”思想探析[J];伦理学研究;2012年03期

3 陈文兴;;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J];学术探索;2011年06期

4 刘涛;;孔子敬观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薛立芳;;由《曲礼》谈传统礼文化中的敬、节、让[J];前沿;2011年14期

6 吴震;;略论朱熹“敬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敬峰;;儒家“敬”义的演变[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罗安宪;;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J];探索与争鸣;2010年06期

9 史少博;;《管子》论“静”及现代意义[J];管子学刊;2010年01期

10 王楷;;荀子诚论发微[J];中国哲学史;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涅;;“敬”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桓占伟;在观念与思想之间[D];河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洋;曾子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永胜;先秦儒家“敬”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文瀚;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敬”观念[D];河南大学;2010年

4 姜红;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23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23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