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18-01-01 18: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出处:《改革与开放》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文化自觉


【摘要】:所谓"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中国的发展长河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他们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富强民主。本文研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Abstract]:The so-calle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put forward by Mr. Fei Xiaotong, it is living in a certa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ircles have self-knowledge of their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In other words, is the culture of self awakening, self reflection, self cre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Marx doctrine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Many of the leaders on the Marx doctrine Chinese, is their hig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nly today's prosperity China democracy. This research is the Marx philosophy China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科院;
【分类号】:B27
【正文快照】: 我们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发展成今天这么好与共产党是完全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见,对我党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有多重要,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我们所熟悉的领导人都是马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李莉;关于西部开发的人文思考──费孝通先生访谈录[J];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2 贾海红;教育以人为本——访费孝通先生[J];人民教育;2004年09期

3 胡小承;新时期智力支边扶贫的典范——记费孝通先生对甘肃定西的扶贫考察[J];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02期

4 方李莉;缅怀恩师费孝通先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荣华;费孝通先生是怎样开展社会调查的[J];秘书工作;2005年10期

6 ;费孝通先生逝世[J];中国民族;2005年05期

7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逝世[J];学术界;2005年03期

8 建辉;晓林;增林;;亲切的教诲 难忘的深情——记费孝通先生对我刊的关怀[J];中国民族;2007年07期

9 ;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J];社会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韩宋燕;行行重行行 青山留足迹──访费孝通先生[J];支部建设;199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汤一介;;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 邸永君;重温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思想[N];北京日报;2011年

2 乐黛云;费孝通先生的“最后一重山”[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记者 章建潮;纪念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70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雪芹 宁华;费孝通与苏州大学出版社[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晓燕;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N];团结报;2010年

6 吴志实;回归历史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若鱼;抚育为何须是双系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8 方李莉;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发展观[N];人民政协报;2011年

9 方李莉;以“文化自觉”重识传统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费孝通晚年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1365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65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5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