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2015年09期 )

发布时间:2016-10-28 18:07

  本文关键词: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2015年09期 )

2015-10-23 12:01:22      点击:

    【作者】 邵美玲; 

    【机构】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 佛教; 唐传奇; 影响; 

    从我国的小说发展历程来看,在唐以前主要是从萌芽到了初步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诸多小说类作品,其中以志怪小说最为突出,代表的人物作品有干宝的《搜神记》,后以《世说新语》最为优秀。唐传奇则是我国叙事文学史上的丰碑,它对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传奇小说产生以及繁荣直至通俗化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除其自身发展规律之外,这也和时代的变迁以及政治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对唐代士人影响及唐传奇小说产生
    1.佛教中国化及对唐代士人产生的影响分析
    我国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在诸多的外来文化当中,佛教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美学对中国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和佛教的中国化及对唐代士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其传播和不同的时代及地区的哲学思想及风俗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有着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佛教中国化。
    在佛教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的洞察以及人类理性的反省等,影响了人生的审美关照。佛教美学对冥想体验较为重视,从而使得中国的士人比较注重直觉性的思维,佛家认为直觉性的思维是最高的体验也是最美的体验,故此士人虔诚敬佛以及忠诚膜拜。这也对唐代士人的认知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妙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觉性质,,是对事物的直观感觉,因此并不具有严密逻辑性,但这种心理活动化成语言文字时就会充满了想象。
    2.唐传奇小说文体的产生及通俗化倾向分析
    传奇小说的产生和兴盛是在多种文学体裁的影响下产生的,佛教的传播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最为重要。由于佛教是异质文化,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种载体,而小说由于自身的容量优势就对佛教的传播比较有利,还有就是佛经文化以及思想同样也能够为小说提供素材,两者之间有着互相的影响。佛教在中土传播对六朝志怪小说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六朝政治动荡不安所以社会民众就开始在宗教上寄托自己的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不满,而志怪小说在这一时期发展得较为鼎盛。唐前的志怪小说在佛教的思想影响下大量地对佛经故事进行采撷,小说在这一发展时期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志怪开始向着传奇转变。以南宗禅为代表的世俗化佛教对传奇小说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唐传奇小说进入到了全新发展阶段。
    佛教的中国化伴有世俗化趋向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发展要能够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及亲近,并要能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佛教也不例外。世俗化的佛教信仰主要有几个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因果报应的思想本土化,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净土信仰的本土化,佛教地狱观的本土化。传奇小说的演变也是经过了雅文化范畴向着通俗化范畴转变的发展轨迹,传奇小说的种子是在先秦两汉的史传和子书当中孕育的,所以小说是史籍的附庸也属于雅文化的范畴。唐传奇小说传播主要是依靠着抄本,这也就决定了唐传奇小说的流传范围是在文人士大夫圈子进行的传播,到了晚唐传奇小说都出现了题材和主体成分的下移现象,故而传奇小说的发展出现了通俗化倾向。
二、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佛教美学对中国的小说体裁影响主要是通过变文的出现和对唐传奇产生的直接性作用,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存在着借助文学来说法弘教的传统,这些虔诚传教者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来对佛教教义进行普及。佛教宗教因素对中国的志怪小说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小说的叙事视角从鬼神的描绘向着现实生活开始转变,而小说中的宗教色彩也开始变得淡化,唐之前的小说是形态的孕育,而唐传奇小说产生则是小说文体的正式发端。
    从唐朝初期是传奇小说的雏形,在进入到中唐之后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推动,使得传奇小说进入到了发展繁荣阶段,主要是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变化对唐传奇的题材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还有是由于唐代的科举取士的制度间接地促进了中唐传奇的繁荣,传奇小说的自由灵活文体和限制比较少的题材使得文人士大夫可以将其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施展,这也成了士大夫阶层表达幽秘情感的重要途径,还有是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帝国的文化大一统局面被打破。佛教在中唐的发展,对唐传奇小说起到的推动作用是空前的,从而使得唐传奇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佛教在中土的发展经历了逐渐兴盛的过程,但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也始终是伴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这在隋唐时期体现得最为显著,文学作为是对现实生活反映的一种重要形式,佛教的世俗精神也对士大夫的传奇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将佛教的观念深化在传奇小说当中进行和主题内容相融入,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映。所以佛教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的技巧对传奇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并非是对佛教的观念生硬地照搬,而是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
    例如:在初唐的传奇小说《古镜记》当中就对佛教的宿命论有了体现,在小说当中的鹦鹉能够变形为人,这一想法构思也是在佛教的变形观念等信仰思想的影响下得以创造的。全文主要是以古镜作为中心,将叙述者王度作为线索,从而将以往的传说串联在一起构成新的故事,在这一小说当中想象和虚构得到了充分运用,同时又寄情其中。这一小说虽然是讲述的诛妖降魔,但是在人物上是真实存在的,从教化意义逐渐向着娱乐意义进行转变。在故事中有两个是和佛事相关的,这是受到佛教影响的文学常见方式,佛教当中不仅是有佛本身能够变化的记载,同时也有大量的龙变形成人的记载,佛家的变形还体现在其业报以及轮回的观念上,这在《古镜记》中的狐精变人的母体来源上能够得知。
    2.佛教思想对唐传奇小说的创作影响分析
    佛教对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不仅是体现在对人物的形象丰富上,以及对情节结构的完善上,同时体现在佛教的思想也会对唐士人的传奇小说创造产生影响。大乘佛经传入河洛之间之后,使得佛教思想开始在唐传奇小说当中流行,其中以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等核心观念的影响最大,其中的报应思想是唐传奇小说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观念。同时,悲悯情怀是在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基础上对唐士人产生影响的,并在唐传奇小说的创作上有着重要影响,唐传奇作品中的《李娃传》以及《柳毅传》等均是体现的这一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在传奇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和人们的灵魂得到相融并世代相传,慈悲情怀的精神追求就成了国人的文化性格。唐佛教的宿命论发展到鼎盛时期使得预测命运之风也开始盛行,在这一社会风气影响下士大夫在创作过程中也就会受到影响,其中在《任氏传》当中最能够体现出宿命论的就是任氏明知此行不吉还要随着郑六西行的部分,在西行之前任氏说“有巫者言某是岁不利西行,故不欲耳。”最后果然是被猎犬咬死,这就体现了天命不可违的宿命思想。传奇小说在经过了汉魏六朝漫长酝酿时期以及在初盛唐过渡时期等,以爱情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也风靡一时,在传奇小说的创作上多是大家,例如李公佐、白行简、陈鸿等人。这些人的文学修养深厚以及文化层次较高,所以使得唐传奇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盛行已久的宗教思想使得唐代人们对神佛妖鬼的存在都普遍相信,所以传奇小说作家也通常采取神怪的外衣进行叙述人世爱情来满足其好奇的心理,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一形式来抒发他们的个人情怀,这一时期由于是手抄传播,受到限制,故此传奇创作还属于雅文的范畴。
    到了中唐佛教世俗化的繁荣使得佛教文化也在作品中的深层得以展现。佛教的文化创作分为影响了唐一代文人的创作,这在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有着反映,其中的行侠和退隐叙事模式的出现比较显著。在作者的笔下,传奇小说中的人物在对自身的理想追求过程中也是经过了由显到隐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对儒释内涵的形象阐释。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文言小说最早是从子、史母胎当中产生的,并一直是其附庸,但到了唐代开始,小说才真正向着生活细化的叙述进行发展,迈出了小说体裁关键的一步。唐传奇的发展中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比较深远,使得在具体的创作内容上以及思想上都在作品中得到展现。佛教作为异质的文化,能在我国的文学作品及士人的思想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将唐传奇小说的发展脉络等得以梳理完整。
参考文献
[1]张金同.论唐代传奇小说的繁荣原因[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朱迪光.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关系辩正[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2).
[3]潘承书.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何李.“作意好奇”之风及其对唐代传奇创作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4(4).
[5]朱惠仙,荆亚玲.汉译佛经篇章结构对中土文学的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刘秀菊.《韩擒虎话本》———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4(12).
[7]吕丽梅.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4(8).
[8]王晶波.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本文关键词: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56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