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典与《圣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6:47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典与《圣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先秦儒典与《圣经》比较研究

金美恩  

【摘要】:基督教伦理与儒教伦理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曾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基督教福音也是对人类世界影响深远的福音瑰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经典,作为中国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迄今其思想与吸引力在全球上越来越扩展。基督教《圣经》信仰上和道德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两种经典是各有各的特征,又有很相似的地方。儒家经典不是宗教经典,主要观点是道德和政治哲学,并有些宗教性质。《圣经》是宗教经典,主要观点是对唯一神耶和华信仰和弥赛亚来救赎人类,又含有道德哲学。同时,它们又都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现代,先秦儒家经典实际上对中国的法律与教育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圣经》则是在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的统治理念与教育及哲学等方面有极广泛的影响。本文是以先秦儒家经典的文学和哲学思想特征为中心,与基督教《圣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共性和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及其价值,理解两者文化,从而有助于增进对东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尊重。论文的考察不仅是文学、哲学、道德伦理方面,还会关注经典具有特性的宗教观点。儒家经典虽然不是宗教书,但是具有宗教的特性,基本上有各种祭祀礼仪,尤其是孔子很认真行礼仪。《圣经》本身是宗教书不用说多,但是如没有神学的观点上的理解,不能明白《圣经》本来的意思。所以,对于儒家经典与《圣经》,本文将立足于其各自所在的立场,尽量维持其客观性来进行比较。先秦儒典极其丰富,本论文是以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论语》《孟子》《荀子》为中心文本,与基督教的《圣经》进行比较研究,在这里使用的《圣经》书是正统新教的正经,而其他神学的资料也是采取正统新教的观点。论文结构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章先秦儒经经典部分,第二章基督教《圣经》部分,第三章先秦儒家经典与《圣经》思想比较部分,第四章先秦儒家经典与《圣经》表达艺术比较部分,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第一章先秦儒经经典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先秦儒家经典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形成的历史过程。除此之外,简单介绍了《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代表作。这部分主要是借助对先秦儒家经典研究比较深入细致的著作,如夏传才《论语趣读》等著作的整理,梳理了儒家经典成书过程和流传过程。《论语》、《孟子》、 《荀子》等儒家经典代表作大多数都是先秦圣贤死后,由其弟子和后学整理、记录和编辑而得以流传。其中《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论行事而成; 《孟子》一书是孟子本人和弟子一起参与完成,并又经过后世弟子不断发展流传; 《荀子》中的文章大多为荀子本人所著,也有弟子、后学对荀子言论行事的记录。《论语》成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现在传授的《论语》是《张侯论》版本。 《孟子》编撰的确切时间尚不明确。对于《荀子》,西汉刘向校的《孙卿书》是《荀子》成书的底本。第二章基督教《圣经》部分中,主要集中介绍了《圣经》这一基督教经典著作。具体说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圣经》名称与犹太教经典之间的关系,《圣经》的主体, 《圣经》的作者以及其记录的目的等主要内容,同时也分析了《圣经》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正经化过程,以及《圣经》本身的篇幅结构。 《圣经》书大多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但是如果缺少其一, 《圣经》的主题就没有完成,所以《新旧约》两部是不可分离的,其合本才是完整的一书。第三章先秦儒家经典与《圣经》思想比较部分中,主要在思想层面比较了儒家经典和《圣经》,指出了他们的几点相似与不同。具体说来,主要对比了儒家经典中提到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儒家经典中的本性论与《圣经》的人论,儒家经典中的仁义与《圣经》中的爱和伦理等内容。比较发现,儒家经典之中的上天的思想与《圣经》中对上帝至高至善的神迹存在概念十分相似。儒家经典的本性论主张人类的恶行导致了国家、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为了解决问题的努力也是人性论出现的原因之一。《圣经》的人论中指出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人类脱离上帝以后,人类有着罪性出生,这就是人性恶的原因导致人类的罪行的不断发生,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上帝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为恢复人类善的本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罪恶问题,儒家经典和《圣经》两大经典都为解决上述罪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孟子主张人类善的本性是可以培养的,荀子则认为一定要通过教育和预防的方法可以遏制和约束人类的罪恶行径。《圣经》认为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赎罪和悔改,人类应该回到上帝的身边,遵从上帝的话语来活。《圣经》要求人圣洁地生活。在仁义和爱、伦理问题上,儒家经典和《圣经》也有相同与相异之处。儒家经典中所描述的仁义表现为忠于统治者的政策执行上所要求的仁义。而《圣经》中提及的爱是上帝对人类的爱,上帝通过对人类无私的爱来拯救人类,是人类悔改,最终实现人类对上帝的爱,同时上帝通过这种人类对自己的崇拜和爱来引导和命令人类要相互友爱。儒家经典中提及的仁义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而《圣经》中的爱与伦理具有个人行为的特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从伦理方面来看,儒家经典中为了建立政治秩序而强调了伦理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强调主要以绝对的善和对上天和神的敬畏心为基础。《圣经》中所强调的伦理则以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十戒为中心形成的律法为基础,提出了伦理法度。第四章先秦儒家经典与《圣经》表达艺术比较部分中,主要对比了儒家经典和《圣经》在表达艺术方面的异同。总体而言,这部分的比较主要通过孔子和耶稣的对话形式及特征、孟子的辩论法、使徒保罗的辩论等内容展开了比较,两者在经典的引用、格言、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先秦儒家经典主要通过问答和议论的形式铺陈开来,而《圣经》主要是通过历史、法典等多领域来实现神学的统一性。具体来说先秦儒家经典问答形式的表达居多,《论语》中这样的表达特征最为明显,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思想家自身思考等特征,对现状不满,不断发展完善,重视礼法也是先秦儒家经典表达的一大特征。《孟子》语言较诙谐,通过辩论等方式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另外为了使对方没有反驳的余地,是胜负性很强的反驳。《荀子》的长篇议论很多,使用大量比喻和例子,通过详细说明来论证的特征比较明显。另外,比较孔子艺术表达的部分,孔子作为一个典型的人物,是道德礼法的典范,并且是孜孜不倦,不断学习的榜样。先秦儒家经典之中,关于辩论的部分,孟子主要从政治的观点出发,大量使用了比较浅显易懂,幽默的辩论。《新约圣经》部分中,使徒在说教的时候,他们的话也有辩论性质。特别是原来是犹太人保罗见到复活的耶稣之后,为了证明自己谋害过的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事实的时候使用了辩论的艺术表达。《论语》和《圣经》当中出现的名言成为了流传于世间的格言。特别是《圣经》中,上帝通过历史的叙述,传达了上帝对人类所要传达的意思。在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全文的分析得出了儒家经典和《圣经》两大经典的异同,并加以总结和整理。通过儒家经典和《圣经》两者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儒家经典认为人类社会的问题本质上是罪恶的问题,同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渠道是从政治的观点出发,通过仁义和礼法的实践来解决。通过圣人的道来界定伦理的标准。而《圣经》主张要充分相信上帝的指示,有悔改之心,回归上帝身边,重走义的道路。同时通过选择以色列人,并向他们传达上帝的指示,以指示的十戒和律法为信仰和伦理的标准,同时让他们向全人类传达上帝的爱。总体而言,儒家以及儒家经典以追求善,良心为基础,表达了对至高至善的人格神——上天的无限敬畏。而《圣经》则是强调上帝是世界与人类的本源,信仰上帝是当然的事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B97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汤一介;;论儒家的境界观[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3 赵荣波;;《易传》中的君子观和圣人观[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4 朱丽霞;张三萍;;儒家的“心性之学”与现代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程宜山;论儒家哲学中的圣人崇拜[J];东岳论丛;1991年06期

6 张元城;无法完成的超越——评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之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梁艳秋;;天人合一总归“诚”——透析《中庸》的逻辑结构及其天人思想的承前启后[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冬君;先秦儒家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武道房;儒家圣人观念的承继与开新——论王弼圣人性、情新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J];江海学刊;2003年06期

10 陈永涛;;伦理的基督论: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中基督论思考一个可能的方向[J];金陵神学志;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郑秋月;以杜维明和成中英为例的波士顿儒学与夏威夷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宝安;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郭淑新;董秀丽;;中华民族的自信意识与忧患意识辩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9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彭传华;;“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论王船山对孝的伦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9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敏;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齐彦;荀子道德认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翁飞;张勤;;西方传教士在安徽的早期活动[J];安徽史学;1985年06期

3 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苏丽娜;;孔子“仁”的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之比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黄玉顺;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林火生;孔子“仁爱”观与基督教“爱人”思想比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单纯;论儒家的宗教情怀[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韩延明;孔孟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教益[J];东岳论丛;1995年01期

9 阮炜;十七世纪的士大夫基督教徒[J];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10 周炽成;;荀子非性恶论者辩[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2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亚娟;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玉君;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川雄;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J];孔子研究;2001年05期

2 陈晓龙;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叶金宝;先秦儒家主体性的高扬与失落[J];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4 贾沛若;先秦儒家文化及其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J];文史杂志;2001年03期

5 施炎平;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马粼;浅议先秦儒家孝道观与厚葬陋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李广辉,余小满;试论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蒋国保;试论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瑞玲;先秦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新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马涛;;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批判与继承[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梅汝莉;李生荣;;先秦儒家与科技教育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孝纯;[N];学习时报;2002年

2 周树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N];贵阳日报;2007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明辉;[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N];光明日报;2010年

7 欧阳祯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孝进;[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岗;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书海;论先秦儒家“和”观念的源流与信仰基础[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关芳;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师丽;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8年

5 蒋同业;先秦儒家交往理论与当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朝秀;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尚双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8 毕建志;先秦儒家君子德性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晨;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邱景华;先秦儒家君主论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典与《圣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8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