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日本_日本原爆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02:22

  本文关键词:日本原爆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发表 > 日本原爆文学研究

日本原爆文学研究

发布日期: 2012-06-14 发布:  

  2012年第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4期

  (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西昌615000)
中国论文网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井伏鳟二《黑雨》的创作风格的深入分析,说明日本原爆文学代表作取材的唯一性,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是井伏文学、日记文学、原爆文学融合为一体的叙事。其思想内蕴超越文字描述的独创。
  【关键词】日本;原爆文学;《黑雨》;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雨》(指“带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雨。”)是日本作家井伏鳟二创作的一部关于日本广岛挨原子弹爆炸的经典之作。作品自1966年发表以来,深受欢迎和好评,引起日本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作家1966年获“文化勋章”。在1985年《文艺春秋》社举办的一次名著评选活动中,以得票的多少排列出战后62部文学名著,《黑雨》名列第一。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作品具重大题材唯一性、把井伏文学、日记文学、原爆文学融合为一体的叙事风格。《黑雨》讲的是一个叫闲间重松及家人经历广岛原子弹爆炸所见所闻的故事。虽然关于原子弹爆炸的政论文、调查报告很多,以原子弹爆作为题材的小说也为数不少,如原民喜的《夏天的花》(1947)和大田洋子的《死尸之街》等作品,但它们大多致力于描写原子弹所造成的简直是人间地狱的灾难,如尸体堆积如山,惨不忍睹的镜头和原子病所引起的生理上的痛苦以至死亡,……类似的描写往往给人议论过多、概念化、过于伤感等印象,但能将主人公和人物形象在原爆过程和后来所经历的折磨、痛苦、无助和后遗症等情绪,表现得如此酣畅淋漓,却非《黑雨》莫属。在这部作品中,井伏鳟二把主人公所经历的原爆体验,为侄女的婚事的牵挂,原爆过后的生活打算安排,等等,都描写得极其深刻和透彻。而小说之所以能写得如此生动,则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日本作家井伏鳟二(1898—1993年)属于文学科班出身类型的、有影响力的、多产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译介到国外,拥有广泛的读者。日本文学界的评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具有个性的实力派作家”,并“在昭和文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898年井伏鳟二出生于偏僻的广岛县深安郡加茂村,原名满寿二。1917年9月福山中学毕业后,入早稻田大学预科,1919年考入早大文科,1920年转入该校文学部法文科。早期先后发表短篇小说《山椒鱼》(1923)、《鲤》(1926),《屋脊上的大雁》(1929),作品以创作的“风格独特”和文笔的“幽默和含蓄”两大特点,步入文坛。中期发表长篇小说《万次郎漂流记》(1937) 获第6届直木文学奖,《多甚古村》(1939)并被拍成电影,这类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井伏蹲二于1941年11月应征入伍,在《昭南时报》任职,转战于泰国、新加坡,亲眼目睹了那场战争,有了亲身体验。1942年11月退伍。亲身经历了当时的广岛原子弹爆炸,1945年7月被疏散到故乡加茂村,而他将这段经历全部投射在《黑雨》这部小说之中。《黑雨》就形象论而言,创作动机属于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家的主要情趣的猝然遇合──主人公闲间重松的原型是农民重松静马,他有一本三百多页的原子弹爆炸记录,重松静马说是写给将来的子孙们,供他们参考。井伏鳟二取材于这部记录,并根据自己的其他相关调查资料,加以整理之后,创作而成由20章节构成的长篇小说《黑雨》,堪称日记文学体式的长篇小说。
  《黑雨》是井伏鳟二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闲间重松、妻室繁子、侄女矢须子一家三口人经历了广岛原子弹爆炸,随逃难人群来到一个叫小畠村的乡下。闲间重松本人虽患着原子病,但他最担心的却是“侄女矢须子的婚事。”近来有人登门为侄女矢须子提亲,“主人公闲间重松的侄女矢须子却没有嫁出去”,原因是“有人传说矢须子是原子病患者”媒人听到这个传闻就把一个个上门提亲者推脱掉,严重地影响着这门亲事,全家人陷入纠结当中。作家采用倒叙手法,,让“侄女的婚事最后会怎么样?”这个舞台道具贯穿了整个作品始末。闲间重松为证明8月6日原子弹爆炸当时侄女矢须子不在现场,他翻阅了8月6日至15日这十天的记得非常详细的日记,并进行誊写。而这这十天日记,揭开了主人公闲间重松和其他人物目睹和经历原子弹爆炸、天下“黑雨”的整个场面和过程。8月6日。矢须子的确不在市内。她也在那家被服工厂工作。当天清晨,她为了疏散被服厂的物资,跟车到郊外去了。妻子繁子正在自己的家中,也未受到伤害。闲间重松认为矢须子不在现场,她也患了“原子病”的这一说法,显然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当然“不会影响她的婚事”。其实,侄女矢须子当时也淋了“黑雨”,8月6日那天,矢须子是中午过后从市外回来的,她在广岛市的一片废墟中同叔父和同事们见了面,然后大家一起去逃难。而且她在逃难途中,还被瓦砾碰破了手。所以,矢须子是在逃难时受到的原子伤害,数年后矢须子“原子病”将发作是肯定无疑的。小说的结尾处暗示了这一点。但在这数年间,闲间重松计划着要在山村的水库里养殖鲤鱼,在这数年间矢须子在和平的日子里成长,这个年轻姑娘出落得越发漂亮。然而,矢须子开始眼睛发花、头发脱落了,闲间重松的努力也随之失去了目标,希望化作了泡影。剩下的只有每天凝视着对面的山巅。整个作品的深刻意韵折射出和平的珍贵与自然和谐的美妙,战争造成灾难带给人类的是死亡、痛苦、贫苦的比较贯穿了全文。通过主人公闲间重松朴素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人类的爱和强烈的和平愿望的思想命题。
  《黑雨》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遭到原子弹爆炸后,被“黑雨”痛苦折磨的普通人物主人公闲间重松及其侄女矢须子,以及后来的婚事受到的影响,是一个典型形象的缩影。用日记的手法,再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惨烈情景,重松誊写矢须子的日记贯彻了整个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日本普通老百姓主人公闲间重松发自肺腑的和平愿望。他在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不要战争,谁胜谁战负都没有关系,只要能早一天结束战争就谢天谢地。比之于所谓正义的战争,倒不如非正义的和平好得多。”《黑雨》无情地揭露和控诉了日本疯狂的军国主义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侵略战争将日本人民的生存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挨原子弹爆炸更使得日本人民雪上加霜,生命涂碳,幸存者受到致命的原子病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通过闲间重松的视角和心理,作品揭露了当时日本社会严重的生存危机。遭到所谓“所谓正义的战争”灾难阴霾痛苦的日本人民对宣传的“信仰”失去了信心,而倒不如选择“非正义的和平好得多。”现实与宣传简直悖论、矛盾,甚至荒谬。军国主义不仅对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严重的战争灾难,而且给发动军国主义自己国家的人民也同样带来非常严重可怕的灾难。日本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境,控拆、声讨核战争给日本人民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与痛苦。如“物资极度匮乏,如连烟都短缺。”“没有肥皂,用的是黑市不按法规生产出来的肥皂代用乳剂”。粮食方面更是非常糟糕,如“好太郎嘀咕:粮食实在困难啦!……炊事班连酱汤都配给不上,……几乎连个菜单都列不出来。”已经弄到吃野菜的地步。《战争期间的广岛伙食》中讲述“统一管制命令,…纸币贬值,…米是很难咽下的米或者是掺着做出来的饭有臭味加有大豆的米,”必须采野菜等充饥等等。《黑雨》这部作品,归属战争系列文集,但它又不属于常规武器战争的作品,而是截止目前唯一的核武器战争作品,具有创作风格特别──作家创作这样一部特殊的巨作,在创作风格的结构,叙事的核心展开的轮廓和内容布局及形式和形象表达的叙事模态手法上凸显出前所未有的特别。概括地说,《黑雨》融合井伏文学、日记文学、原爆文学成三位一体。细读《黑雨》篇章和内容,不难看出“井伏文学”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表现──看似平淡,内韵深刻。没有沿袭千篇一律的、司空见惯的那种老一套创作手法,而是采用特立独行的个性、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展开的。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林秀雄说过:“井伏鳟二的文字工夫是根深的,他煞费苦心,使琐碎的语言放出光彩,使激烈的语言,经过一番冲淡。”《黑雨》的创作风格也正是如此。《黑雨》主人公和“小自村”的农民的充满朴素乡土气息的“琐碎的语言”在井伏的笔下,这样生动的语言,反而更有重量,“放出光彩。”《黑雨》中恐怖的核战争灾难场面“激烈的语言”,转入到平静安宁乡村“经过一番冲淡”,极端的画面反复交替出现,读者情绪随之惊悚与平静,跌宕起伏。

  一般长篇小说的创作为了展现人物特征,往往花了大量笔墨去展开活生活态地描述,人物形象也常用丰富的感性描述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惯例。而《黑雨》,风格上是用一连串冷静的行动来反映内心,其表达力凸显出排斥描写的冷静叙事的崛起,读者可以感受到来自人物心灵深处的信息,凸显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鲜活生动的简明隐约叙事风格。《黑雨》叙事模态的表象是近似白描,但折射出的内蕴却是深刻的,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余韵,换言之,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深刻思考的空间,透过其表象深入到思想艺术,叙事的文学源头对峙并彰显强烈的反差在读者没有亲眼目睹的原爆场面,借小说人物的视野和内心世界,朴素细腻地的字里行间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形象的逼真使作品产生了一种不神奇的神奇效果。似乎平淡的外表下是深海,里面的奥妙无穷,甚至难以为人所认知。由此而产生的强烈张力推动叙事之轮,在艺术和神秘之间不断穿梭交合,这也许是其他叙事文学所难以企及的境界。作品超越了感性和理性的文学艺术效果,到达了深刻的思想升华效果。与其他原爆作品叙事不同,《黑雨》并不借助感性生动的描述来刻画人物、构建情节和渲染背景,想反,它用简朴模态来完成纷繁复杂的叙事,这就是一种奇迹。过多的感性之文学艺术效果易陷入自然生理感官的漩涡之中,过多的理性之文学艺术效果难以摆脱枯燥抽象的黑洞。从作品看出:井伏在这两方面的把握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作家的笔调,克服了情绪和理性恃傲的弱点,朴素的风格同样可以达到思想升华的效果。作品也并不排斥感性和理性之文学艺术效果,但它有着别致的形态。白描勾骨、风韵悠长,它的感性之文学艺术效果不是情绪激烈的,而是朴素的风格,它的理性之文学艺术效果不是张扬激荡的,而是隐匿深层的。井伏用主人公代言发出心灵呼唤和平的良知超越了感性和理性之文学艺术效果。作品内涵超越了语言之有限,过渡到了思想之无限,解放了思想的表达,形成其独特的“语言≤或≠思想”之悖谬性关系;将文学艺术和思想意蕴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可能的不可能”的对立性张力,这是人的精神渴望和理性追问。作品情节处理是在核战的总体框架下镶嵌了众多回忆式的故事。在叙事风格上明显具有一种稳定的环状结构。大量的倒叙和穿插应用,使得各个情节具有相对独立性,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和场景的三维立体结构。作家笔下的一种场景是宁静美丽的日本乡村田园风景,对立的另外一种场景是原子弹爆炸的可怕场景,小说主人公闲间重松、妻室繁子、侄女矢须子一家三口人广岛原子弹罹难,他们随逃难人群来到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便是《黑雨》的舞台,构成小说乡上气息浓厚、人物语言行动朴实的基调。竟然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用不同时间交叉叠印的手法,道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黑雨》通过回忆式的灵活的日记描写,以体现当时的逼真实。《挨炸日记》占了很大比重:总共二十章,每章都有,其中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这七章都是《挨炸日记》,而十七、十八、十九,这三章是《广岛挨炸预备军医岩竹博手记》,二十是结尾日记。《黑雨》除了日记还添加了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的活力元素,形成有血有肉的文体,与梦魇的核战争产生强烈比较,交织在一起,产生极强烈反差效果,振撼读者的效果。变单一平面叙事模式为立体叙事风格。把令人类感到振撼和可怕的“原爆”场面,从飙升高潮突降到乡村的日常平静生活。又从平常乡村的日常琐事,拉回到可怕的核战争场景。通过作家安排的某种诱因促使主人公抓紧写《挨炸日记》,如此反复,波浪式的风格,表达出有张有弛的创作手法。使该作品达到文学艺术效果与日记式写实的有机统一。当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刻,在这样的“庄严时刻”,闲间重松没有心思去琢磨那讲话的意思,他竟然离开家,很淡漠地走到外面去看“养殖的鳗鱼苗”,入神地望着清彻的水沟。那水沟里,鳗鱼的幼苗儿排成行,兴冲冲地溯流而上。幼鱼多得数不清,看上去真是惊人!”“呀,游上来了,游上来了。带着水的清香味。”“溯流而上的鳗鱼的幼苗”以生命的鲜活暗示不可能的可能。即人类无论发生了多么悲惨的事情,时间却不会停止,新的生命还将存在和发展,故事的尽头是光明和希望。作家用充满神秘幻想的自然界的色彩──彩虹,在《黑雨》的结尾处仅仅写了“待对面山顶上,出现彩虹时,矢须子的病就有救了。”作家在这里用——让人物越出常轨,把人物推向命运极端的小说审美手法。这种看似简单叙事的独特模态却彰显作家和主人公思想内韵的存在。这正是小说《黑雨》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参考文献】
  [1] (日)井伏鳟二著,柯毅文译,黑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8.
  [2] 胡毓文.黑雨── 一本揭露侵略战争罪恶的书[J].外语研究,1985(3 )
  [3]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5]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吉田精一.日本文学的特点 [ J] .日本文学, 1983 ( 4)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日本原爆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78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0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