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8 08:30

  本文关键词: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论文以交际面子( face in interaction)1为研究对象。根据 Robert B. Arundale(2010a:2078)的解释,“交际面子是交际者之间建立的人际关联关系,或者说是在交际互动联合共建中与他人建立的关联以及在对立的张力中与他人的分离”。换言之,面子的实质是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交际者在会话中联合共建的。在此基础上,Arundale 提出了面子建构理论(Face Constituting Theory),这一模式基于“面子具有互动性”的哲学命题,目的在于解释面子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和建构的,其中交际的联合共建模式(Conjoint Co-constituting Model of Communication),明确了交际双方相互制约对方对会话的理解和推进,其共建的过程可以产生非累加(non-summative)的交际效果。交际面子的概念有别于传统的面子定义。先前的研究中,Goffman、Brown&Levinson、Scollon & Scollon、Ting-Toomey、Leech 等学者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面子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但“自我形象”(self-image)是这些定义中共有的核心概念。如 Goffman(1955,1967)将面子看作是“自我形象”,是“在特定社会交际中,个人在他人面前对积极的社会价值的诉求。”(1967:5)。Brown& Levinson(1987:61)将面子看作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即社会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相互知晓、希望能够满足的需求,并将其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为自己在公众面前争得的个人形象,即公众自我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Scollon &Scollon(2001:45)指出,“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内的面子经常被赋予如下定义,即面子是可磋商的社会形象,,在某一交际行为中,交际双方可以通过相互给予相互肯定而获取到自己所期望的面子”。Ting-Toomey (1998:186-187)将面子定义为“在社会交往关系范畴下,个人希望他人对自我形象的赞许和认同”。Leech(2014:24-25)在新近的研究中,将面子定义为“某人享有的反映他人评价的积极的自我形象或自尊”。可以看出,虽然同样强调“自我形象”,但相较于 Brown & Levinson 的定义而言,Scollon & Scollon、 Ting-Toomey、Leech的定义已经更为关注在交际互动行为中诠释面子。Arundale (2010a:2078)的定义进一步强化了面子的社会人际属性,突出 “面子”在社会体系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呈现、动态建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面子”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固着于个体的自然属性的“自我形象”,而是有赖于交际双方不断地互相评价、协调、建立的人际关系,因而具有人际性、互动性、动态性。

19 世纪末,美国传教士 Arthur Smith(1894)在其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又译作《文明的陋习—典型的中国人》)一书中首次对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面子”一词对中国人来说内涵丰富, 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虽然 Smith 的研究突出了“面子”在识解中国人行为特征中的特殊意义,但他未对 “面子”做出精准界定。鲁迅、林语堂等中国学者基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也对中国人面子进行了直观描述。鲁迅 (1934)在谈到面子问题时认为:身份是与 “面子”一一对应的。面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三方面息息相关。林语堂(1936:203)则认为“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其本质是一种“心像”,且存在形式多样:可以得、失、并可以以礼物的形式赠予他人。此外,他还认为受森严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内部的平等观念的双重影响,“面”、“命”、“恩”三位一体,成为中国社会固化的法则即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总的来说,这些学者对面子的探索停留在描述阶段,均未给出明确定义,更没有深入挖掘面子的内在含义和运作机制。第一位将“面子”研究引入西方学术领域的是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胡先缙(1944)真正从学理层面对“脸”与“面子”作出较为严格的界定和区分,其重要意义在于:(1)第一次明确提出“脸”和“面子”应被视为两种独立的心理和行为。前者与个人品质唇齿相依,主要涉及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而后者的实现倚重外界环境,主要是指个人通过奋斗、施展才能等行为而获得的声誉。“脸”和“面子”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包含群体对个人的尊重,但这种“尊重”获得的来源各异:胡先缙把“脸”视为道德层面的,渗透着人文关怀,把“面”视为成就、物质层面的,透着实用主义色彩,二者的界限虽显得过于狭窄但燃起了学者对于研究中国式面子的兴趣.

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 [3]

关键词:

摘要:本文是英语语言学论文,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交际面子问题纳入到跨学科研究之中,既扩大了交际面子的研究视野,又丰富了语用学、社会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或可为今后交际面子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iv> 3.3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印象管理模式重构....42

3.3.1 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模式的构成.....42

3.3.2 重构的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模式.....43

3.4 基于重构模式的交际面子分析框架............ 45

3.5 小结....49

第四章 研究方法........51

4.1 研究问题.....51

4.2 语料收集和分析..........51

4.2.1 语料来源.......51

4.2.2 语料选取........53

4.2.3 语料分析........53

4.3 调查问卷......55

4.3.1 问卷设计........55

4.3.2 受试和数据分析....57

4.4 小结....58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59

5.1 交际面子的语用策略............59

5.2 交际面子的印象管理价值影响因素和认知过程......... 91

5.3 交际面子的语用—认知特征.....111

5.4 小结...........124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根据第三章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需呈现交际面子的语用策略选择情况、印象管理价值影响因素、认知过程。从拟定的研究方法可知,一方面借助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语料,获取交际面子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同时借助斯瓦茨价值调查量表(Schwartz Values Survey)设计问卷,得到印象管理动机、印象监控两个方面的印象管理价值影响因素的特征;此外,根据语料和认知流程提出假设并展开检验,透视交际面子中概念整合运作的三次概念整合过程及其特征。本章将分别依据语料统计、问卷调查、认知流程效度检验的结果对交际面子的语用策略、印象管理价值影响因素、认知过程特征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交际面子的语用—认知特征。


5.1 交际面子的语用策略

在交际面子语用策略的分析中,我们将先引入印象管理理论中的自我呈现和他人呈现两个概念。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是指人们通过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行来影响他人,使他人形成自己期望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印象管理与自我呈现这两个概念在涉及的范围上有所不同。印象可以通过自我呈现之外的方式来管理,如第三者。印象管理是比自我呈现更广泛,包含性更强的概念。什么是他人呈现(other-presentation)呢?根据 Schlenker(2003)的解释,自我呈现应包括两方面:即行为人自身对相关信息的管理,以及目标人对行为人自我呈现的反馈。他指出,自我呈现不一定是为自我服务的,任何有成效的印象管理都应包括自我的呈现和他人的支持性呈现。其中,目标人对行为人自我呈现的反馈就是他人呈现。具体说来,他人呈现是指目标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行来使他人形成对行为人的印象并维持行为人与目标人关系的行为。

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

.........

<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代写论文,代写英语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代写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代写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印象管理理论,结合语用学、认知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展融合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探讨工作。在回顾现有印象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后,为弥补现有模式在交际面子问题讨论上的缺陷,研究引入了概念整合这一普遍的认知机制用以深化对交际面子的理解。为进一步地将交际面子的互动从主体拓展到主体间,又借用了立场三角理论重构了总体的分析框架。结果显示,交际面子运作涉及(1) 语用策略层面;(2) 社会心理层面;(3) 主体认知层面。语用策略层面体现为对话空间中(由印象构建空间、印象反馈空间、印象调节空间共同组成)伴随印象管理进程的语用策略的使用;社会心理层面既包括印象构建—印象反馈—印象调节的印象管理进程,又包括印象管理动机和印象监控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主体认知层面体现为交际面子的运作中三次概念整合运作。其中语用策略层面是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模式的基本维度,处于概念的最表层;社会心理层面指伴随交际面子的印象管理进程出现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民族传统的概念集合,是民族心理模式的概念化反映;主体认知层面则是交际面子印象管理概念整合方式中最为上层的范畴,表征着交际面子思维所涉及的各类知识结构的经验认知。以上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为逐级递进—语用策略层面与中观的语言形式有关,社会心理层面与宏观交际面子行为有关,受两个层面交织作用的影响,微观的经验结构即主体认知层面不断被激活;另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关联—主体认知层面的概念整合运作在合成空间中不断产生新生概念突显,表现为依据不同印象管理目的、受特定社会心理层面因素制约选择的不同的交际面子语用策略。


  本文关键词: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面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80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8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