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

发布时间:2016-11-26 13:42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师范大学》 2014年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

殷融  

【摘要】:隐喻是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体验哲学及具身认知研究思潮的影响下,从认知机制角度出发对概念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构成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缘起,梳理了当前西方心理学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评析了概念隐喻实证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各种文化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白好黑坏”隐喻,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提出,黑白色范畴与道德范畴的隐喻联结存在心理现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5个系列实验,包括10个分实验,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了与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相关的隐喻一致性效应。 实验1探讨黑白色知觉是否会对道德概念加工产生干扰。实验1a与实验1b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证明,白色更符合人们关于道德概念的心理表征,黑色更符合人们关于不道德概念的心理表征。 实验2探讨是否人们的道德判断过程也会受到黑白色知觉的影响。实验2a与实验2b证明,关于黑色或白色的视知觉会导致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的评判向与隐喻映射一致的方向偏移。 实验3探讨是否道德概念加工会对明度知觉产生反向干扰。实验3a与实验3b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证明,目标的道德意义会影响被试对目标明度的感知判断,明度知觉与道德概念加工问存在一致性匹配效应。 实验4探讨了亮度知觉与道德认知的关联性。实验4a与实验4b共同证明,亮度知觉与道德认知问存在典型的隐喻一致性效应,且这种隐喻一致性效应的形式同黑白色知觉与道德认知间的干扰效应具有共通性。 实验5探讨语言经验在塑造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中的作用。实验5a与实验5b证明,抄写“白好黑坏”隐喻相关的语言材料可以强化之前研究所发现的隐喻一致性效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证明人们道德范畴中“白好黑坏”的隐喻联结具有稳定的心理现实性,这种联结的形成既与人们关于亮度的情境经验有关,也与语言经验有关。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深化概念隐喻相关研究、澄清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性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的综述研究10-47
  • 1 概念隐喻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11-23
  • 1.1 概念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11-13
  • 1.2 概念隐喻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背景13-23
  • 2 概念隐喻理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23-47
  • 2.1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23-25
  • 2.2 神经复用假设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25-30
  • 2.3 影响隐喻映射建立的因素30-32
  • 2.4 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32-43
  • 2.5 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与问题43-47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47-57
  • 1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研究综述47-51
  • 1.1 道德概念与黑白颜色概念的隐喻关联47-49
  • 1.2 黑白色知觉与抽象认知判断间的相互作用49-51
  • 2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51-54
  • 2.1 缺乏针对道德概念的实证研究51-52
  • 2.2 实验范式简单化52
  • 2.3 概念加工对颜色知觉的认知干扰效应存在分歧52-53
  • 2.4 缺乏关于亮度知觉与道德认知关系的研究53-54
  • 2.5 未探索语言因素对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影响54
  • 3 研究目标与内容54-57
  • 3.1 考察黑白颜色知觉对道德概念加工的影响56
  • 3.2 考察黑白颜色知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56
  • 3.3 考察道德概念加工对明度知觉的影响56
  • 3.4 探讨亮度知觉与道德认知间的隐喻一致性效应56
  • 3.5 探讨隐喻表达方式启动对隐喻一致性效应强度的作用56-57
  • 第三章 实验1黑白颜色知觉对道德概念加工的干扰作用57-67
  • 1 实验1研究概述57
  • 2 实验1a词语呈现色影响翻译选择任务57-62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57-58
  • 2.2 实验方法58-59
  • 2.3 数据处理59-61
  • 2.4 结论与分析61-62
  • 3 实验1b词语呈现色影响词性判断任务62-65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62
  • 3.2 实验方法62-63
  • 3.3 数据处理63-64
  • 3.4 结论与分析64-65
  • 4 实验1讨论与小结65-67
  • 第四章 实验2黑白颜色知觉对道德判断的干扰作用67-81
  • 1 实验2 研究概述67-68
  • 2 实验2a背景颜色线索影响对道德故事的认知加工68-72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68
  • 2.2 实验方法68-70
  • 2.3 数据处理70-71
  • 2.4 结论与分析71-72
  • 3 实验2b 背景颜色线索对道德判断影响的特异性72-78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72-73
  • 3.2 实验方法73-75
  • 3.3 数据处理75-78
  • 3.4 结论与分析78
  • 4 实验2讨论与小结78-81
  • 第五章 实验3道德概念加工对明度知觉的影响81-92
  • 1 实验3 研究概述81-82
  • 2 实验3a道德词加工影响明度差异判断任务82-86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82
  • 2.2 实验方法82-84
  • 2.3 数据处理84-85
  • 2.4 结论与分析85-86
  • 3 实验3b道德图片加工影响明度匹配任务86-90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86
  • 3.2 实验方法86-88
  • 3.3 数据处理88-90
  • 3.4 结论与分析90
  • 4 实验3讨论与小结90-92
  • 第六章 实验4道德认知与亮度知觉间的隐喻一致性效应92-105
  • 1 实验4研究概述92-93
  • 2 实验4a环境亮度影响道德认知93-99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93
  • 2.2 实验方法93-95
  • 2.3 数据处理95-98
  • 2.4 结论与分析98-99
  • 3 实验4b道德体验影响亮度知觉99-102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99-100
  • 3.2 实验方法100-101
  • 3.3 数据处理101-102
  • 3.4 结论与分析102
  • 4 实验4讨论与小结102-105
  • 第七章 实验5隐喻表达方式启动对隐喻一致性效应强度的作用105-121
  • 1 实验5研究概述105-107
  • 2 实验5a词性判断范式下的实证探讨107-114
  • 2.1 实验目的与假设107-108
  • 2.2 实验方法108-109
  • 2.3 数据处理109-112
  • 2.4 结论与分析112-114
  • 3 实验5b明度判断范式下的实证探讨114-118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114
  • 3.2 实验方法114-115
  • 3.3 数据处理115-117
  • 3.4 结论与分析117-118
  • 4 实验5讨论与小结118-121
  • 第八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121-138
  • 1 综合讨论分析121-132
  • 1.1 白好黑坏隐喻联结的心理现实性121-124
  • 1.2 塑造白好黑坏隐喻联结的因素124-127
  • 1.3 隐喻映射表征的重塑性问题127-129
  • 1.4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必要性问题129-131
  • 1.5 “白好黑坏”联结倾向的可推广性问题131-132
  • 2 研究展望132-135
  • 2.1 “白好”与“黑坏”隐喻联结强度的差异性132-133
  • 2.2 视觉体验对道德认知的隐喻补偿性效应133-134
  • 2.3 环境亮度对道德行为表现的影响134
  • 2.4 多重道德隐喻间的关系134-135
  • 3 研究贡献与不足135-137
  • 3.1 研究主要贡献135-136
  • 3.2 研究主要不足136-137
  • 4 研究总结论137-138
  • 附录138-153
  • 参考文献153-17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70-171
  • 致谢171-17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林成;熊哲宏;;数能力的模块性——Dehaene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瑞明;莫雷;;知觉符号理论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潘峰;释“白”[J];汉字文化;2004年04期

    5 康清莲;;左右尊卑的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2009年05期

    6 丁峻;张静;陈巍;;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叶浩生;;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J];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8 王瑞明,莫雷,李莹;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9 吴念阳;刘慧敏;徐凝婷;;褒贬义形容词的垂直方位表征[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10 杨洁;舒华;;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静;汉语情绪词的颜色隐喻表征及其对颜色知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陶侃;;镜像神经元与网络学习者认知发展关系探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袁海燕;赵勇;;大屠杀电影及其影像“生产”的困惑——以南京大屠杀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8 韦拴喜;;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方超群;;论文学作品声誉的显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桂芝;;语言的历史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巍;郭本禹;;“不是一,不是二”: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何向东;刘邦凡;;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沈强;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风险决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黄广芳;现象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培;保罗·M·丘奇兰德的神经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阳达;语言理解中温度与情绪的心理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勇;湖南省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金惠贞;从歇后语看肉身哲学和概念合成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永军;认知科学的新进路:非线性的自组织具身认知图式[D];河南大学;2009年

    7 黄俊;因果知识中特征性质对因果位置效应及特征权重的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齐智才;中日小学科学教材生物部分比较[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9 史伟锋;锻炼相关刺激的情感启动效应[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10 李艳芳;丘奇兰德神经哲学的心身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详;杨治良;郝雁丽;;理性学习的局限:道德情绪理论对道德养成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2 Lakoff ,Johnson ,王寅;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3 皮埃尔·达吕,水金;从智能的基因到基因的智能[J];第欧根尼;2000年01期

    4 张红川,董奇;数学认知能力的认知与脑机制理论模型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张卫东;李其维;;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瑞明;莫雷;;知觉符号理论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丁峻;陈巍;;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葛鲁嘉;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静;空间意象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艳;非语言情境中空间对时间的影响及其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94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