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发展在中国—都市文化与爵士乐本土化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18:04
  爵士乐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和内涵吸引着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目光。20世纪20年代,西方爵士乐首次传入上海,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繁荣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渐趋沉寂,曾风靡上海滩的爵士乐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但爵士乐那种即兴的演奏方式、悠然的曲调和那段流金岁月般的往事,早已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融为一体,并在其不断发展及演进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特质的精神文化现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可以说,爵士乐在上海的繁荣,源于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艺术气息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爵士乐和都市文化间的交错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爵士乐已逐渐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那种奢靡的风格和上海滩纸醉金迷的夜生活完美的诠释了这种中国化的外来价值观念。上海的本土化爵士乐虽然同样由钢琴、单簧管、萨克斯、小号、长号、低音提琴、和鼓、沙槌,等打击乐组成,但这些爵士乐以海派国语流行乐曲为主,同时融入东方世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爵士乐。本文将从史料入手,从音乐学、音乐社会学、文艺学以及传播学等多角度探究爵士乐在中国的兴盛及沉寂的全过程,重点解析爵士乐在传入上海之后的具体演进历程,从中找寻爵士乐的内涵精神和传统海派文化之间的暗含关系,最终确立爵士乐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当代中国爵士乐对多元文化认同的诠释和演绎。同时,将实证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立足原始文献,力图做到于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中找到爵士乐和都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解析爵士乐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论文第一章概述了西方爵士乐发展历程及其本质特征,指出西方爵士乐艺术精神及美学特质对中国爵士乐本土化的影响。从美国南海岸,一直到遥远的东方大陆,爵士乐凭借其独特艺术魅力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逐步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并在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首次传入中国上海,从此开启了爵士乐的中国化旅程。第二章以海派文化为切入点,在简要论述爵士乐在上海的演变及发展的同时,从美学角度探究爵士乐艺术特质与海派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同时客观地对爵士乐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进行评价,同时并进一步论述爵士乐的艺术内涵及美学精神,界定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相互依存和包容的关系,把爵士乐自身以及影响爵士乐本土化的诸多研究因素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探寻爵士乐与中国都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三章将从具体的文本及社会文化事件之中,多元化地展示爵士乐在其本土化过程之中的审美及文化认同,概述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审美及文化变迁的脉络,并从中理清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的融创性。同时,对爵士乐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梳理,进一步探究爵士乐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及其影响,从音乐传播学及音乐美学的角度解析爵士乐在当代中国复兴的整个历程。第四章进一步探讨中国爵士乐在当代的发展及变迁,从其美学特征及内涵为论述的切入点,解析中国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之中的审美现代性发展问题。可以说,爵士乐在中国的沉寂和复兴都从侧面证明了文化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本身对于艺术形式的选择机制。本文将从接受美学和音乐社会学角度探析和解读爵士乐在20世纪20年代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以及爵士乐在中国的隐匿和复兴的全过程,从更为深入的层面了解接受者的精神需求同爵士乐本身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爵士乐沉寂与复兴的关键所在。第五章反思与展望:探究爵士乐发展的内在文化驱动力以及转型时期中国爵士乐发展的契机和挑战。从都市文化的语境之下,探讨爵士乐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必要性,从文艺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音乐精神和美学特质。总而言之,爵士乐的起源以及之后各种流派的产生,都与大背景下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这一过程之中,都市文化成为爵士乐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载体,在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沟通交流的过程之中,爵士乐不断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对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和影响。站在历史的今天,回望爵士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种西方乐曲带给我们的独特审美价值趣味,更能感受到一种独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音乐形式,这些客观的积极因素,是爵士乐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所要吸收的重要元素。可以说,我们从爵士乐之中解读出的是人们对于都市内在文化的感知,其内在的包容力和释放程度是都市文化和爵士乐提供给人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思索路径,透露着的是这个专属于都市文化的特有气息,我们从中体味到的甚至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爵士乐的背景下,都市已经逐渐幻化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音符,演奏者属于这个时代的主题旋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方爵士乐发展历程及其本质特征
    第一节 西方“爵士乐”的前奏曲
        1、西非音乐
        2、美国黑人音乐与布鲁斯
        3、爵士乐的前奏曲——拉格泰姆
    第二节 爵士乐的诞生与初期演变历程
        1、爵士乐的起源——新奥尔良时期
        2、传奇爵士乐手和乐队初现
        3、黄金时代的岁月——芝加哥爵士乐
        4、风雨飘摇——“摇摆”的纽约爵士
        5、屹立于风雨之中的音乐之魂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爵士乐的分支
        1、比波普爵士乐(Bebop)
        2、冷爵士(Cool Jazz)
        3、硬波普爵士乐(Hard Bop)
        4、自由爵士(Free Jazz)
        5、拉丁爵士(Latin Jazz)
        6、融合爵士(Fusion Jazz)
        7、酸爵士(Acid Jazz)
    第四节 爵士乐本质属性和都市文化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 海派文化与中国爵士乐先声
    第一节 爵士乐在中国的发轫
    第二节 海派文化与独具中国特色的爵士乐
        1、海派文化与爵士乐的艺术特质间的暗合
        2、爵士乐在上海的演变及发展
    第三节 爵士乐本土化的认知与评价
        1、爵士乐的概念辨识
        2、爵士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第四节 早期中国爵士乐的形成与音乐形态的发展特征
第三章 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的审美及文化认同
    第一节 都市娱乐业勃兴与中国爵士乐的本土化
        1、“黎明时分”——舞厅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客观载体
        2、“溢彩流光”——现代工业文明与海派爵士乐发展的契合
        3、“华灯初上”——爵士乐与海派都市文化间的融创
    第二节 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美学精神
        1、黎锦晖——多维度视域下中国爵士乐先声
        2、陈歌辛——“十里洋场”诉不尽的东方爵士
        3、金怀祖——中国爵士永恒的记忆
    第三节 爵士乐本土化过程中的审美及文化认同
        1、爵士乐本土化的必要性
        2、爵士乐本土化的方式
第四章 爵士乐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影响
    第一节 1949年后中国大陆爵士乐的沉寂与港台爵士乐的发展
        1、1949—1979 的爵士乐在中国大陆的沉寂
        2、香港爵士乐发展概况
        3、台湾爵士乐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爵士乐沉寂后的复兴
        一、新时期以来爵士乐在中国的演进和更迭
        二、改革开放后爵士乐在中国的兴起
    第三节 当代中国爵士乐发展新貌
        一、专业表演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诞生
        二、代表人物及创作特点
            1、“中国爵士乐教父”——刘元
            2、“新时期”爵士乐代表人物——李晓川
            3、爵士乐“新生代”力量——赵可、张盈
    第四节 爵士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一、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二、对爵士乐歌手的影响
            1、爵士音乐人——谷峰
            2、爵士乐女歌手——陈胤希
            3、中国爵士乐新声——顾忠山
第五章 反思与探索:转型期中国爵士乐发展路径探析
    第一节 众声话爵士——转型期的机遇与困惑
    第二节 认同与变迁——爵士乐与都市文化间的内在关联
        一、都市文化是爵士乐兴衰的土壤
        二、精神文化认同是爵士乐发展的基础
        三、本土化变迁是爵士乐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现代都市文化语境下爵士乐的角色和功能
        一、爵士乐的音乐精神与美学特质
        二、本土化与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阔;康宁;;爵士乐起源探微[J];文艺争鸣;2014年03期

2 罗丹阳;;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研究[J];乐器;2013年09期

3 王安潮;;走近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J];音乐爱好者;2012年11期

4 冯欢;;《爵士乐》的多重叙事聚焦[J];芒种;2012年21期

5 程谦;;论爵士乐对《B号公寓自杀案》戏剧结构的影响[J];戏剧文学;2012年09期

6 马盼盼;;爵士乐 “混血”的产物[J];走向世界;2012年24期

7 胡炜;;论爵士乐的风格流派及特点[J];金田(励志);2012年08期

8 徐考辉;;爵士乐语汇融入艺术音乐创作的文化诠释[J];美育学刊;2012年03期

9 王和;;浅谈摇摆爵士乐技法对中国流行音乐编曲领域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2年06期

10 万惠蓉;;论爵士乐在《无形人》中的叙事功能[J];长城;2012年02期

相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晓燕;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娟;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6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志博;爵士乐与欧洲传统音乐融合的经典[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易忆;爵士乐的变奏、创编、即兴演奏方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985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985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