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密陀佛梵文_《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2 14:05

  本文关键词:密教佛顶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

密教佛顶部研究

张文卓  

【摘要】:密教作为佛教三大教派之一,是晚期佛教的主流,至今仍影响着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佛项部是胎藏界、金刚界、苏悉地密法之外的另一重要密法系统,形成于4世纪前后,5世纪后则非常兴盛。“佛顶部”这一概念包括经典体系、神祇体系、密法体系、信仰体系。若强调密法,则称为“佛顶法”。 佛顶佛的产生是佛顶部形成的逻辑起点。佛顶佛,既特指释迦佛顶佛,亦泛指所有佛顶佛。佛顶佛是佛顶部神祇体系中的重要一支,佛顶思想的演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因顶有尊胜之意,故佛顶成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自一开始就广受崇拜。持明密教时期,在“泛佛陀信仰”和佛项骨舍利崇拜的刺激下,佛项从佛陀身体局部分离出来,最终成为一尊独立神祇——佛顶佛。佛顶佛的出现标志着佛顶法的初步形成。因为佛有无数,所以佛顶佛亦有无数,体系化构建成为佛顶类神祇发展的必然,三佛顶、五佛项、八佛项等体系应运而生。 佛顶轮王,简称项轮王,是佛项部神祇中的另一重要体系。顶轮王是佛顶佛和转轮王结合的产物,由于转轮王有金、银、铜、铁之分,以金轮王最胜,所以顶轮王中也以金轮佛顶影响最大。一字佛顶轮王是顶轮王家族中的一尊重要神祇,一字指梵字Bhrum,其与金刚界大日如来关系密切,其密法思想对金刚界密法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尊胜佛顶也是佛顶部的一尊重要神祇,影响极大。 以佛顶部神祇为核心形成的经典体系称之为佛顶部经轨,此类经轨大多题中直接冠以“佛顶”、“佛顶轮王”、“金刚顶”等。就现存佛顶部文献来看,汉译经轨最多,亦有其他语言文字的佛顶部经轨,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被转译成藏文、西夏文、蒙古文等。 佛顶法处在密教史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继承发展了陀罗尼密教,又吸收佛教主流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最终形成包括灌项法、曼荼罗法、像法、供养法、护摩法等在内的密法体系,对金胎两部密法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佛顶法中曼荼罗法的地位开始凸显,出现以曼荼罗为中心统摄其他密法的趋势,同时形成方形院落和环形结构的曼荼罗样式。这都被后来的胎藏界和金刚界密法继承发展,最终成为曼荼罗定式。金胎两部密法形成之后,佛顶法被融入两部密法当中,但仍有尊胜佛顶、白伞盖佛顶单独流传。 佛顶佛产生之后,流传日益广泛,造像也因此兴起。佛顶佛造像以早期佛教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降魔成佛为原型,但对其进行了密教化的改造,使其顶戴七宝天冠、项臂宝钏严饰等,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之所以选择释迦降魔作为佛顶佛造像的原型,一方面因为降魔成佛故事在佛教中本来就具有特殊内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佛顶法的兴起与降魔成佛有密切关系。佛顶佛造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兴的佛顶法对前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哲学义理层面,也反映在文物造像层面。 佛顶法在印度、西域形成以后,经典很快被译成汉文,在中土广泛传播;唐代洛阳、关中、四川、敦煌多地石窟中出现佛顶佛造像;有弘传佛顶法的密教僧侣,其中以菩提流志和不空为代表;佛顶部神祇体系中的顶轮王,由于其作为政治统治者和佛教最高神灵融合的形象,与政权发生密切关系。佛顶法又经由求法僧传至日本,对日本密教也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富本宏,孙学雷;敦煌文献在中国密教史上的地位[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04期

2 阳明君;彭业仁;;藏传佛教密宗与瑜伽的关系浅析[J];才智;2010年12期

3 熊文彬;;元代皇室成员施刊的藏文佛经[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4 赖天兵;;两种毗卢遮那佛造型:智拳印与最上菩提印毗卢佛造像探讨[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5 霍巍;;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建窟史迹再探[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6 黄杰华;;国外大黑天研究述评[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7 吴明娣;石瑞雪;;金刚杵纹考[J];中国藏学;2012年02期

8 马旷源;滇密初论[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9 郭祐孟;;敦煌石窟“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曼荼罗”初探[J];敦煌学辑刊;2007年01期

10 魏郭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相关问题考略[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5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郭耀华;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陈粟裕;唐宋时期敦煌石窟中的于阗因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李昌舒;名教与自然问题的解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詹志和;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丁以寿;宋明时期佛教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2期

7 于川;;浅析佛教的偶像崇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勇;论《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梁小兰;;沈从文笔下的观音意象——试论佛教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刘家花;;清教主义与狂欢哲学——浅析霍桑短篇小说《欢乐山的五月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爱宾;;钱弘俶、汉传密教与宝箧印塔流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永生;王维;;岐黄文化在庆阳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6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杨学勇;;敦煌阴氏与佛教的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纪宗安;;试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10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拉特(Rev. Kallanchiye Rathanasiri Thero);巴利文《长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赵静;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岳;《女巫之錘》与猎巫运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姿燕;瑜伽对藏、汉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红;;略论唐前志怪小说创作与史传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荣新江;敦煌文献和绘画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汪春泓;在佛门与文场之间——神清《北山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刘素琴;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李四龙;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何孝荣;;印僧实哩沙哩卜得啰与真觉寺修建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野上俊静;方红象;;辽金的佛教[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01期

10 刘焕民,赵晓刚 ,沈彤林;辽宁沈阳八家子汉魏墓葬群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黄文焕;;河西吐蕃文书中的“钵阐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3 彭向前;李晓玉;;一件黑水城出土的夏汉合璧历日考释[A];西夏学(第四辑)[C];2009年

4 周勋初;;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5 郑炳林;徐晓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阐扬三教大法师与敦煌佛教兼容性形成[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胡斯振;白翠琴;;1257年释迦院碑考释[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D];四川大学;2003年

2 刘亚丁;灵验记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建新;二世、三世章嘉的政治成就与文化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力;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德毓;观音传说与民众宗教信仰心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3 陈大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净土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党措;吐蕃时期法成在敦煌的密典传译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金远;中国古代金刚杵的发现及其源流考[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付新;17世纪中叶西蒙古与西藏的宗教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密教佛顶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01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