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传播媒介_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

发布时间:2016-12-12 20:08

  本文关键词: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文章标签
  • 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
  • 陈端端;
  • 知网
  • 原文摘要
  • 媒介是人们用来制造、呈现、传递以及获取信息的工具,同时作为一种界面,它构成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艺术传播的媒介演化指的是人们创作、组织与传输艺术信息时,使用的形式、载体与工具所具有的变化过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承担艺术信息传播任务的媒介并非呈现单一的前进态势,而是时常显示出在形态、属性、特征等方面的重叠、衍射与组合等演化现象。艺术传播中媒介演化、艺术信息由媒介进行传达与传输的细节、媒介策略对艺术传播效能具有何种影响等问题是艺术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媒介演化对艺术传播的影响需要理清艺术信息、传播媒介以及受众之间的关系。传播是涉及信息、媒介与受众多方面因素的行为,针对特定的受众与艺术信息却采用了不匹配的媒介而导致低效甚至失效的艺术传播实务并不少见。了解受众在知觉艺术信息时的神经与心理状态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分析艺术传播效能问题将更有帮助。在具体的艺术传播实务过程中,受众与艺术信息是决定媒介策略的重要因素。基于概念驱动与基于数据驱动是人类认知的两种方式,受众在认知艺术信息时可能存在偏向概念驱动与偏向数据驱动的差异。那些需要受众采取偏向概念驱动的艺术信息,对能够提供恰当感知数据的特定媒介依赖程度高,而那些需要受众采取偏向数据驱动的艺术信息,则对能够提供恰当感知数据的特定媒介依赖程度低。在艺术传播过程中,媒介所起的作用存在传达与传输两个层面。媒介的艺术“传达”是指艺术信息通过媒介诉诸受众的感官,达成知觉,形成认知并触发受众合乎预期的情感体验。特定受众与特定艺术信息匹配程度高,低感知数据媒介也可能促发相应的情感体验。特定受众与特定艺术信息匹配程度低,高感知数据媒介才能提高促发情感体验的可能。媒介的艺术“传输”则是指艺术信息被搬运、携带、输送到受众面前的过程,也包括受众自身的移动。传达功能与传输功能有时和谐并存于同一种媒介中,有时却存在冲突。将艺术传播的媒介细分为传达媒介与传输媒介,对艺术传播实务的分析可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艺术传达媒介在其演化过程中,显示出在采集与呈现感知数据方面越来越丰富且高效的趋向。艺术传输媒介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传输速度的增加、终端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等特点。在分析艺术传达媒介演化时,需要考量艺术信息对受众存在直接刺激与知觉转换这两种引发情感体验的方式。在探讨艺术传输媒介演化时,需要分析其时间传输能力与空间传输能力两个层面。材质是艺术传播媒介的重要属性,它直接影响媒介在艺术传达与传输过程中的能力与效率。不同的媒介材质对艺术信息进行传达的效果不同,要点在于其感知性、易得性与易控性。其中感知性即媒介的材质提供给人的感受是重点,在易得性与易控性方面,虽然获取与控制的便捷程度对是否在艺术传达中使用某种媒介是人们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但易于获取或便于控制的材质并非等同于艺术传达的优质媒介,在某些情境下,获取与控制的困难程度反而与某种材质在艺术传达中的有效程度成正比。分析艺术传输中的媒介材质演化需要区分相应媒介的时间传输属性与空间传输属性。媒介的时间传输属性即承载艺术信息的媒介在牢固与耐久度上的属性。数字信息时代的媒介时间传输属性包括信息存储介质的耐久度、信息存储格式和算法(编码与解码)的兼容性等。媒介的空间传输属性包括材质是否具有可移动性,材质的大小、重量与构成,以及材质的复制难度等因素。如今人工智能成为又一个类似书籍与印刷术的拐点,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兴趣差异加大的时代,恰当的在艺术传播领域采用人机协作,通过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对提高艺术传播效能的作用不可小觑。其中“感知数据与情感体验”以及“艺术信息的索引可能”是智能媒介在艺术传播中生效的前提条件,而“关系匹配”则需基于前两部分所成型的算法。感知数据是指传播媒介在将艺术信息呈现给受众时,所能提供给受众用以进行数据驱动加工的成分,情感体验则是指受众在知觉艺术信息后产生的感觉、情绪、思索和观念等内部反应。某些艺术信息可以通过少量感知数据进行基于概念驱动的认知,某些艺术信息可能需要媒介提供大量感知数据以达成基于数据驱动的认知。艺术传播智能媒介在实施层面的具体步骤,首先是“数据收集”,在获得巨量艺术信息与受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步即“分析建模”,这一步骤既需包括已有的专家系统,也需纳入人工智能。第三步“传播交付”,则意味着在成功分析已有数据并达成有效关系匹配后,将艺术信息送达相应受众的工作。
  • 用户摘录

  •   本文关键词: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1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