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3 16:53

  本文关键词: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薛克俊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建立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奥康纳从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维度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改造,提出了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奥康纳从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生态批判;三是奥康纳把社会主义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构想以生产正义性为导向的生态社会主义。 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包括自然地位的彰显,文化地位的提升及生态批判的新视角;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性,生态危机构不成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原因,混淆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非现实性。客观地解读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 导论9-19
  •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9-11
  •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11-14
  • 1.3 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14-19
  • 第二章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19-28
  • 2.1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23
  • 2.1.1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缘起19-20
  • 2.1.2 对自然和协作概念的新阐释20-21
  • 2.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维度21-23
  • 2.1.4 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的历史观23
  • 2.2 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23-25
  • 2.2.1 双重矛盾和危机24-25
  • 2.2.2 生态的不可持续性25
  • 2.3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25-28
  • 第三章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28-37
  • 3.1 理论贡献28-34
  • 3.1.1 自然地位的彰显28-31
  • 3.1.2 文化地位的提升31-33
  • 3.1.3 生态批判的新视角33-34
  • 3.2 理论局限性34-37
  • 3.2.1 生态危机非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原因34-35
  • 3.2.2 混淆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5-36
  • 3.2.3 生态社会主义的非现实性36-37
  • 第四章 奥康纳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37-45
  • 4.1 “和谐”理念37-38
  • 4.2 科学意义38-42
  • 4.3 实现途径42-45
  • 结束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林;;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导向观[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12期

    2 曹淑芹;生态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陈食霖;;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J];江汉论坛;2007年07期

    4 温国政;肖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J];前沿;2008年12期

    5 王增芬;;试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继承及逻辑限度为研究视角[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6 郭剑仁;;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述评[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7 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环境正义探究[J];环境教育;2009年11期

    8 陈红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阶段——《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娄银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4期

    10 曾文婷;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卯辉;;创新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制的思考——建立四川风景名胜体系的构想[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郑耀星;周巧玲;杜凯;魏丹丹;;挖掘区域特色,打造中国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尚杰;;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郭熙;;生态旅游中的土地可持续利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孙淑荣;;本溪市生态旅游开发构想[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6 陈旸;郭旭;;休闲社区——一种社区发展的新模式[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及其保护利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刘晓春;;仪式、地方文化与全球化——以2000“中国·绍兴文化周”为个案[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尤传楷;;生态旅游是跨世纪的发展方向[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0 德村志成;;有关休闲旅游产品与花卉节事活动——以日本的发展为案例[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杜宇;[N];人民日报;2006年

    2 记者  赵英明;[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玉玲;[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健玮;[N];中华建筑报;2006年

    5 高峰毅;[N];忻州日报;2008年

    6 高峰毅 焦瑾琦;[N];忻州日报;2006年

    7 郭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记者 涂序波;[N];大理日报(汉);2006年

    9 记者 肖红;[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郭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华章琳;自然意义的本质道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3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杨英姿;伦理的生态向度[D];复旦大学;2007年

    6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7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克俊;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磊;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刘爽;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伟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惠朝;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观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盖永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李勇;生态理想主义的理论范式、实践路径和逻辑限度[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7年

    10 李晶;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1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f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