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

发布时间:2017-03-21 13:14

  本文关键词: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1960年到1978年间,参与全球冷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涵盖军事、工交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力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以自身民族国家解放和社会经济重建经验影响非殖民化进程中的非洲国家。 文章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冷战背景下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政策的演变脉络。第二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军事援助,以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国防军为案例,分析中国军事专家如何在非洲利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将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军队”改造成“人民军队”。第三章叙述的重心是中国如何在对非洲国家的工业、交通成套项目的援建中实践和传授自身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经验,并以此让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实现“多快好省”和“自力更生”,重点分析的案例是坦赞铁路。第四章关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援助,并以1970年代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为个案,考察中国通过农业援助力图将大寨农业模式移植到非洲的过程及结果。第五章探讨中国对非洲国家实行的教育援助,重点围绕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的过程和结果展开论述,并以此检视毛泽东教育模式在非洲学生身上的成败及其原因。第六章的内容集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通过派遣医疗队对非洲国家进行的医疗援助,中国医疗队通过派遣赤脚医生、设点、巡回医疗、宣传毛泽东思想、培训当地医生等方式实践了以社会主义合作医疗为基础的“革命卫生道路”,但最终的结果喜忧参半。 中国对非援助的行为与通常所定义的发展援助有很大的区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全球冷战的诸多对外政策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非援助行为不仅是中国所执行的国际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政策工具,它还具备了输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冷战行为特征。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发展模式、并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让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道路,以此巩固中共在国内的执政合法性并与美苏等冷战对手在非洲进行角逐,乃是中国对非援助中的核心利益。中国对非援助因此构成了有关冷战时期大国在第三世界地区的干涉和活动的历史叙述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并未最终被非洲国家接受和实践,其背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国际关系因素造成的阻碍,也有社会制度、种族、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冷战 非洲 援助 革命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153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4
  • 绪论14-28
  • 一、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14-15
  • 二、研究现状综述15-23
  • 三、文献评述23-24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24-28
  • 第一章 冷战与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政策的演变28-73
  • 第一节 作为冷战武器的国际援助29-37
  • 一、冷战与国际援助29-31
  • 二、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内容与特征31-34
  • 三、新中国援外体制34-37
  • 第二节 中国推动非洲民族解放浪潮37-48
  • 一、扩大中间地带:中国初入非洲37-43
  • 二、全面开展非洲工作43-48
  • 第三节 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与非洲的“中国道路”48-63
  • 一、中苏分裂与三方争夺局面的形成48-53
  • 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背后的“中国道路”53-55
  • 三、周恩来访非55-59
  • 四、中国全面援助非洲59-63
  • 第四节 “三个世界”理论与197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新攻势”63-69
  • 一、从发展“一般外交”到“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63-67
  • 二、1970年代的对非援助67-69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调整对非援助政策69-73
  • 第二章 军事援助:“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非洲的实验73-110
  • 第一节 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军事援助非洲73-83
  • 一、中共早期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经验73-75
  • 二、新中国对外军事援助概况75-79
  • 三、培训亚非拉地区政党组织军事人员79-83
  • 第二节 中国对非洲军事援助政策的内容及其演变83-93
  • 一、1960年代中国对非军事援助84-90
  • 二、1970年代中国对非军事援助90-93
  • 第三节 1970年代中国军事专家训练赞比亚军队的个案考察93-108
  • 一、支援南部非洲革命:中国军事专家组赴赞比亚背景94-97
  • 二、山林野营中的操练:中国军事专家培训赞比亚军队的经过97-101
  •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赞比亚:军训的成效与局限101-108
  • 小结108-110
  • 第三章 工业、基础设施援助:坦赞铁路修建中的“大庆”经验110-139
  • 第一节 “大庆”: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与模式110-114
  • 一、从学苏到走自己的路:“多快好省”的确立111-112
  • 二、“工业学大庆”:多快好省、自力更生与政治挂帅112-114
  • 第二节 中国对非工业、基础设施援助概况114-118
  • 第三节 “大庆”经验与坦赞铁路的修建118-134
  • 一、铁路修建中的“多快好省”119-124
  • 二、“铁人”典型、政治教育与大会战124-128
  • 三、坦赞铁路修建中的技术、思想传授128-134
  • 第四节 “大庆”经验及其效果134-137
  • 小结137-139
  • 第四章 农业援助:在非洲建造“大寨”139-175
  • 第一节 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概况139-147
  • 一、1960年到1963年的中国对非农业援助139-141
  • 二、1964年中国调整对外农业援助体制141-146
  • 三、1970年代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概况146-147
  • 第二节 顶替台湾在非农耕队援助的决策与实施147-152
  • 第三节 “大寨”:顶替援助的目标与模式的选择152-156
  • 第四节 建造“大寨”:顶替援助的实施156-172
  • 一、农耕队的筹备与派遣157-160
  • 二、在非洲种“大寨田”160-168
  • 三、“留下种子”:“大寨人”在当地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168-172
  • 小结172-175
  • 第五章 培养"革命与建设的种子“:中国培训非洲留学生和实习生175-214
  • 第一节 中国培训外国学生政策的缘起175-182
  • 一、中苏留学生计划的历史经验176-180
  • 二、中国培训外国学生180-182
  • 第二节 学习革命:非洲留学生来华182-189
  • 一、中国接收非洲留学生182-186
  • 二、非洲留学生在华的生活与学习186-189
  • 第三节 非洲学生与中方的矛盾与冲突189-198
  • 一、“阿里事件”与非洲留学生大规模退学189-192
  • 二、阿里事件背后的冲突192-198
  • 第四节 教育革命及其结果198-211
  • 一、强化政治教育:培训非洲留学生政策的调适及其结果199-205
  • 二、毛泽东教育模式下的非洲实习生205-209
  • 三、马里实习生事件209-211
  • 小结211-214
  • 第六章 医疗援助:中国援非医疗队与“革命卫生道路”214-239
  • 第一节 中国医疗队在非概况214-221
  • 一、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缘起214-216
  • 二、援非医疗队的派遣与分布216-221
  • 第二节 “六二六”指示与“赤脚医生”去非洲221-225
  • 一、“六二六“指示的出台与医疗革命化221-223
  • 二、赤脚医生去非洲223-225
  • 第三节 “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225-232
  • 一、设点和下乡巡回医疗225-227
  • 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227-230
  • 三、自力更生:培训工作、针灸230-232
  • 第四节 “六二六”指示在非洲的效果232-235
  • 小结235-239
  • 结语239-247
  • 附录247-283
  • 参考文献283-294
  • 致谢294-296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96-29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春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马丽萍;万隆会议与中埃建交[J];阿拉伯世界;2000年03期

3 王进芬;中共八大与党内民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慈斌;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5 路文娟;路景辉;;1949年初中苏两党的秘密会谈及成果[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饭岛涉,竹内理桦;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现在[J];八桂侨刊;2001年01期

7 王素莉;;张闻天的政治品格与悲剧人生——对“新跃进”到调整时期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党史;2008年04期

8 曹广金;;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贸关系探析[J];北京党史;2012年01期

9 晓峰;“七大”前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卫兴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繁荣的理论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超;;中苏友好运动在上海(1949-1960)——以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宣教活动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志英;;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与对待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秦宣;;毛泽东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反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筑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6 张俊国;;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与实践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董志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1953—1980)[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萧栋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武力;;1949年以后毛泽东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问题研究(1949-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巧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探微[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侯士杰;论黄桥战役与我党军事反顽斗争策略的形成[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予菲;穆青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春蕾;毛泽东早期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瑾;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演进[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8 余劲

本文编号:259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9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