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情境知觉

发布时间:2017-04-01 10:14

  本文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情境知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我伤害行为是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学者们尚不清楚,自伤行为前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特别是青少年如何解释内外情境信息的心理意义,这对于深入理解自伤行为的发生机制,预防及干预自伤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认知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为框架,通过深入访谈、问卷法、阈上阈下实验等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探讨在自伤行为的解释阶段自伤者情境知觉的结构、建构以及情境知觉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中介作用。 本论文工作围绕“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情境知觉”做了以下研究:(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前情境知觉的内容和结构;(2)自伤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即时性;(3)情境知觉在BPD症状、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了解到青少年在自我伤害行为发生前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深入访谈发现,青少年对自伤行为前的情境知觉包括两部分。一类情境知觉指向自我;另一类情境知觉指向人际。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自我相关情境知觉包括超负荷感、受伤感;自我相关情境知觉包括人际欺辱感、人际委屈感、人际缺失感。量表结构效度好。 2.考察情境知觉的阈上启动效应。情境知觉的加工过程既涉及意识层面,也常常是自动化的。在信息加工的解释阶段,情境知觉的出现既依赖于个体已有经验,也取决于客观情境刺激的性质与特点。已有研究发现,BPD是与自伤行为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因素;自伤行为发生前常发生各类生活诱发事件,因而本实验考察BPD症状与人际冲突(或学习受挫事件)对自伤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BPD症状高低分组在情境知觉“我现在感觉到很伤心”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生活事件启动下,情境知觉“现在感觉快要到崩溃的极限了”、“我现在感觉到不顺心”、“我现在感觉到别人和我对着干”、“我现在感觉到被他人误解”、“我现在感觉到很伤心”、“我现在感觉到无法表达内心的难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探究情境知觉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考虑到情境知觉结构的复杂性、情绪障碍对于自伤行为的重要预测作用及情绪的动力性,本研究通过阈下情绪启动实验探究其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倾向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正确率的交互效应与主效应均不显著;自伤行为青少年对不愉快词汇进行判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愉快词汇的反应时;阈下情绪启动的主效应不显著,且对自伤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研究结果的反省及对数据的进一步察看,发现,在阈下情绪启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自伤行为倾向的中学生均为错误率高的青少年,共17名,进一步分析表明,18名错误率高被试与自伤行为倾向的伤害程度、自伤行为倾向总分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4.发现情境知觉是自伤行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提出并检验情境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情境知觉包括编码、解释两个主要加工过程。鉴于自伤行为的症状表现多样性、单一变量难以解释自伤行为、青春期后自愈现象等,运用于丽霞,江光荣(2013)的分类方法,将自伤组分为发展性自伤与病理性自伤行为,考察情境知觉在不同自伤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发展性自伤组中,情境知觉在人际冲突事件、学习压力事件、BPD症状与恋爱压力的交互作用对于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中完全中介效应;BPD症状在重大变故事件与人际冲突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BPD症状在人际冲突事件与情境知觉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2)病理性自伤组中,人际冲突事件通过情境知觉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病理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BPD症状在人际冲突事件对情境知觉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BPD症状与恋爱事件的交互作用对病理性自伤行为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3)全体自伤组中,情境知觉在四类生活事件和BPD症状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中均呈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中,重大变故事件、人际冲突事件、学习压力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中,情境知觉是完全中介效应;在恋爱压力、BPD症状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中,情境知觉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冲突事件对情境知觉的关系中,BPD症状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此外,和病理性自伤组类似,BPD症状与恋爱压力交互作用对全体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4)本研究基本验证了情境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 青少年 情境知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Ⅰ 绪论15-17
  • 1. 问题的提出15-16
  • 2. 研究意义16-17
  • Ⅱ 文献综述17-51
  • 1.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17-36
  • 1.1 自我伤害行为的涵义17-21
  • 1.1.1 自我伤害行为内涵的发展历程17-18
  • 1.1.2 自我伤害行为的概念内涵辨析18-19
  • 1.1.3 与自我伤害行为易混淆的相关概念19-21
  • 1.2 自我伤害行为的理论21-27
  • 1.2.1 环境功能模型21-22
  • 1.2.2 情绪体验回避模型22-23
  • 1.2.3 发展模型及修订版23-25
  • 1.2.4 整合模型及修订版25-27
  • 1.3 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27-36
  • 1.3.1 发生率与测量27-28
  • 1.3.2 行为学特征与共生现象28-30
  • 1.3.3 分类研究30-32
  • 1.3.4 BPD人格及相关人格32-34
  • 1.3.5 生活事件34-35
  • 1.3.6 情绪与认知因素35-36
  • 2. 情境与知觉36-48
  • 2.1 情境与知觉的内涵36-39
  • 2.1.1 情境的内涵36-37
  • 2.1.2 压力与生活事件的内涵37-38
  • 2.1.3 知觉的内涵38
  • 2.1.4 知觉的相关概念38-39
  • 2.2 情境与知觉的理论39-46
  • 2.2.1 生态系统理论39-40
  • 2.2.2 互动论40-43
  • 2.2.3 社会认知理论43-44
  • 2.2.4 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理论44-46
  • 2.3 情境与知觉的相关研究46-48
  • 3. 小结48-51
  • 3.1 已有的研究成果48-49
  • 3.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49-51
  • Ⅲ 研究的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51-57
  • 1.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情境知觉理论模型51-54
  • 1.1 自我伤害行为与认知-情绪整合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51
  • 1.2 情境知觉的定义51-52
  • 1.3 自伤行为情境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52-54
  • 2.. 研究设计54-57
  • 2.1 总体设计54-55
  • 2.2 研究一: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前情境知觉的内容和结构55
  • 2.3 研究二:自伤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即时性55-56
  • 2.4 研究三:情境知觉在BPD症状、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56-57
  • Ⅳ 研究一: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内容和结构57-87
  • 1. 访谈研究57-71
  • 1.1 研究目的57
  • 1.2 研究方法57-63
  • 1.2.1 研究对象57-59
  • 1.2.2 筛查工具59
  • 1.2.3 访谈提纲59
  • 1.2.4 访谈者的主观背景59-60
  • 1.2.5 访谈过程60
  • 1.2.6 资料分析方法60-63
  • 1.3 研究结果63-71
  • 1.3.1 自我相关情境知觉63-67
  • 1.3.2 人际相关情境知觉67-71
  • 1.4 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各维度的特点71
  • 2. 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问卷的编制71-76
  • 2.1 研究目的71
  • 2.2 研究假设71-72
  • 2.3 项目收集72
  • 2.4 问卷预测与修订72-74
  • 2.4.1 研究对象72
  • 2.4.2 统计方法72-73
  • 2.4.3 研究结果73-74
  • 2.5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74-76
  • 2.5.1 研究对象74-75
  • 2.5.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75-76
  • 3. 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的调查分析76-81
  • 3.1 研究目的76-77
  • 3.2 研究方法77
  • 3.3 研究对象和程序77
  • 3.4 研究结果77-81
  • 3.4.1 不同性别的自伤青少年在情境知觉各维度上的差异78
  • 3.4.2 不同年龄的自伤青少年在情境知觉各维度上的差异78-79
  • 3.4.3 是否独生子女的自伤青少年在情境知觉各维度上的差异79-80
  • 3.4.4 不同班级地位的自伤行为青少年在情境知觉各维度上的差异80-81
  • 4. 讨论81-87
  • 4.1 访谈研究的结果81-85
  • 4.1.1 自我相关情境知觉81-83
  • 4.1.2 人际相关情境知觉83-85
  • 4.2 《情境知觉问卷》的结构和自伤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基本状况85-87
  • Ⅴ研究二: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即时性87-105
  • 1. 问题的提出87-89
  • 2. 实验一 BPD症状与生活事件对自伤青少年情境知觉的影响89-94
  • 2.1 研究目的89
  • 2.2 研究假设89
  • 2.3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89-90
  • 2.4 研究对象90-91
  • 2.5 实验材料的获得91
  • 2.6 实验程序91
  • 2.7 实验结果91-94
  • 3. 实验二 情境知觉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倾向的影响94-101
  • 3.1 研究目的94
  • 3.2 研究假设94-95
  • 3.3 研究方法95
  • 3.4 研究对象95-96
  • 3.5 实验材料96-97
  • 3.6 实验程序97-98
  • 3.7 实验结果98-101
  • 4. 讨论101-105
  • Ⅵ 研究三 情境知觉在BPD症状、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中介效应105-131
  • 1. 生活事件的问卷编制与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修订与测量105-112
  • 1.1 生活事件的问卷编制105-109
  • 1.1.1 研究目的105-106
  • 1.1.2 研究假设106
  • 1.1.3 项目收集106
  • 1.1.4 研究对象106
  • 1.1.5 统计方法106-107
  • 1.1.6 施测结果与分析107-109
  • 1.2 自伤行为问卷的修订109-112
  • 1.2.1 研究目的109
  • 1.2.2 研究假设109
  • 1.2.3 项目收集与修订109-110
  • 1.2.4 研究对象110-111
  • 1.2.5. 信效度检验111-112
  • 2. 情境知觉在BPD症状、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中介效应112-131
  • 研究目的112
  • 研究假设112-114
  • 研究方法与过程114-115
  • 研究工具115-116
  • 统计方法116
  • 结果与分析116-120
  • 2.1 情境知觉在BPD症状、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中介效应120-125
  • 2.1.1 发展性自伤青少年群体120-123
  • 2.1.2 病理性自伤青少年群体123-124
  • 2.1.3 全体自伤青少年群体124-125
  • 2.2 讨论125-131
  • 2.2.1 生活事件问卷与自伤行为问卷的信效度125-126
  • 2.2.2 各变量的基本情况126-128
  • 2.2.3 情境知觉的中介效应128-131
  • Ⅶ 综合讨论131-139
  • 1. 研究方法131
  • 2. 研究的结果和发现131-136
  • 2.1 自伤行为前情境知觉的结构与内容131-133
  • 2.2 情境知觉的即时性133-134
  • 2.3 情境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关键变量134-135
  • 2.4 情境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型的验证135-136
  • 3.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36-139
  • 3.1 研究的创新点136-137
  • 3.2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37-139
  • 参考文献139-157
  • 附录157-163
  • 附录1:访谈提纲(样例)157-158
  • 附录2:编码索引(样例)158-159
  • 附录3:编码手册(样例)159-160
  • 附录4:情境知觉原始项目(样例)160
  • 附录5:生活事件原始项目(样例)160-161
  • 附录6:自我伤害行为问卷(样例)161
  • 附录7:情境知觉正式问卷(样例)161-162
  • 附录8:生活事件的正式问卷(样例)162
  • 附录9:PDQ4+问卷(BPD,样例)162-163
  • 在读期间成果163-164
  • 致谢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文革;危机的预警识别[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06期

3 葛鲁嘉;;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笑怡;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情境知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80465.html

上一篇:民国唐诗学研究  
下一篇:孙星衍年谱新编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