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05:10

  本文关键词:《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革新和发展中,翻译文学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法国文学作为翻译文学的先驱更是为新文学带来了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更新。近代以来,大量的出版机构和文学家积极致力于法国文学译介,而《真美善》便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刊物编者曾朴团结了一批译者和作家,意图通过对法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来营造一种“法国式沙龙的空气”。这些译者拥有趋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追求,他们以曾朴为中心,表现出了相似的译介倾向和翻译思想。从1927年11月至1931年7月,《真美善》共出版48期,先后刊登了大量的法国作家作品及研究文章,并开设了“法国文学专号”,他们对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译介,取得了较大的实绩。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个刊物的关注比较有限,其翻译成绩也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企图回到历史语境中,通过对《真美善》法国文学译介情况的细致梳理和考察,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在考察过程中,笔者更多的借鉴译介学的方法,综合政治、文化、个人文学审美等多种跨文化因素来考察其对译介活动的影响,立足于对《真美善》史料的分析和整理,追求文学的资料的可靠性,尽全力去客观地对现象进行分析,并从资料中最大程度地进行切实准确的归纳,然后得出结论。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绪论部分,笔者抱着还原《真美善》历史风貌的目的,描述了其长久以来被遮蔽的现状。通过对学界《真美善》研究情况的梳理,发掘其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从法国文学翻译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入手,肯定《真美善》研究的价值所在,指出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第一章呈现了《真美善》进行法国文学译介活动的历史背景,从城市文化环境、社会文学思潮、曾朴个人的文学理想及编辑出版经验、文艺沙龙的氛围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从宏观的文学思潮、文化环境入手,佐以曾朴的个人经历,寻找到《真美善》选择法国文学作为译介对象的原因,并确立了曾朴的个人文学趣味对刊物风格的影响。第二章对《真美善》的翻译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在这其中,曾氏父子的翻译观是考察的核心内容,可以从《真美善》期刊中得到最直观的总结,除此之外,本文试图借助其他资料中对其他作家的翻译论点进行补充发掘,从中获得一些共通的观念而这主要涉及到对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等方面的讨论。第三章则主要侧重于对《真美善》翻译实践的考察,通过对刊物翻译文章风格、内容的分类和归纳,从译介对象的倾向性、译介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翻译的多样化三方面来探讨其译介的特点,明确其对法国唯美主义文学的重视,它在译介过程中对作品选择的标准和审美倾向,以及具体的译介方法和手段。第四章以期刊作品为例,探讨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唯美主义文学对创作的影响,很多青年作家通过《真美善》而走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和翻译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为一体的,因此他们的创作深受译著的影响,引进和吸收了大量西方现代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鲜明的“唯美”倾向。但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这种“唯美”在经历了中国文化环境的洗礼之后,呈现出了某些本土性,在创作中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与西方唯美主义文学观的矛盾和调和。《真美善》对唯美主义的借鉴更注重于形,而欠缺对反抗和自由精神的传达,因此影响了作品思想的深度。第五章则是对《真美善》法国文学译介的影响力研究,将其放置到同时代翻译潮流和历时性法国文学翻译历史中去探究《真美善》译介活动的特点及影响,突出其在法国文学译介方面所做的贡献,还原这个小刊物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真美善》不仅充实和完善了法国文学翻译,同时也通过自己译和作的实践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建构。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了总结,在肯定《真美善》的贡献之余,指出了刊物在翻译中的某些偏狭性和私人化色彩,这些都使刊物的影响力受到了局限。本文以《真美善》为切入点,从个案研究中窥探到整个三十年代的文坛生态,虽然它只是三十年代繁荣文坛里的一道风景,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三十年代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增进对文学史的认识。
【关键词】:《真美善》 曾氏父子 法国文学译介 唯美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6
  • 第一章 《真美善》译介活动的历史背景26-48
  • 第一节 城市文化与文学选择26-32
  • 第二节 曾朴的文学理想32-38
  • 第三节 沙龙的文艺氛围38-43
  • 第四节 从《小说林》到《真美善》43-48
  • 第二章 《真美善》的翻译理论48-66
  • 第一节 翻译的目的——“肥料说”48-52
  • 第二节 翻译的困难——“模仿说”52-56
  • 第三节 翻译的标准与方法56-66
  • 一、提倡有系统的译介56-59
  • 二、强调复译59-60
  • 三、翻译的方法和目标60-63
  • 四、翻译的民族性和个性63-66
  • 第三章 《真美善》的译介活动66-82
  • 第一节 译介对象的倾向性66-70
  • 第二节 译介手段的多样性70-76
  • 一、编者和读者的对话70-73
  • 二、对作家的多维度介绍73-74
  • 三、对作品有意识的比较74-76
  • 第三节 翻译的多样化76-82
  • 第四章 翻译与《真美善》的文学创作82-116
  • 第一节 对唯美主义文学观的接受和变异83-95
  • 一、对唯美主义的含混理解84-88
  • 二、“纯文学”的矛盾88-95
  • 第二节 “唯美”的艺术探索95-102
  • 一、辞章形式之美96-98
  • 二、情感、体验之美98-102
  • 第三节 都市人的精神描绘102-116
  • 一、“灵与肉”的传统表达103-109
  • 二、“痛苦”、虚无之美109-114
  • 三、未达成的批判114-116
  • 第五章 《真美善》法国文学译介的影响116-128
  • 第一节 对法国文学的系统性译介116-118
  • 第二节 对文学现代性的推进118-128
  • 一、文坛新秀的聚会118-122
  • 二、“积极”的唯美姿态122-124
  • 三、传统期刊传播模式的终结124-128
  • 结语128-130
  • 参考文献130-136
  • 致谢136-138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袁荻涌;曾朴对法国文学的接受与翻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徐雁平;曾朴父子与真美善书店[J];编辑学刊;1998年03期

3 陈梦;论曾朴与雨果小说创作中的写史意识[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徐蒙;;曾朴的编辑出版活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02期

5 沈潜;;近代社会变迁与曾朴的文化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7 马晓冬;;作者与译者的对话:曾朴的《鲁男子》与法国小说《肉与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钱林森;“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道大桥梁”——曾朴与法国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2期

9 祝宇红;;“老新党的后裔”——论苏雪林《天马集》与曾虚白《魔窟》对神话的重写[J];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冉彬;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萍;从唯美主义到消费主义——王尔德的现代性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正;论曾朴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2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