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11:16

  本文关键词:伪满洲国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伪满洲国戏剧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散落于伪满洲国各大报纸、杂志中的戏剧文献,通过对戏剧政策、戏剧活动、剧本创作、戏剧评论和戏剧理论等多个层面的考察,形成对伪满洲国戏剧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同时将伪满洲国戏剧放置在中国现代戏剧的纵向发展长河中,并兼顾与同时期其他地区戏剧发展的横向对比,以期在宏观上把握“黑暗时代”的东北戏剧所走过的历程,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戏剧的存在形态,揭示艺术背后潜藏着的人的文化心态及对时代的回应。 “滞留”在异质环境中的伪满戏剧,所面对的是日伪政府文化殖民的现实语境,这既是激励与约束戏剧发展的现代性机制,也是造成戏剧复杂性、异态性乃至破坏性发展的根源性因素。以服务殖民政权和完善殖民文化为最终目的,伪满政权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戏剧政策和制度,管理戏剧的发展。对这一戏剧政策的梳理,能够有效的搭建戏剧发展的话语空间,从而形成伪满殖民文化与戏剧发展之间的关联建构。这种话语建构是立体性的,从历时的角度,戏剧在整个十四年时间中随伪满政策发生阶段性的性质变化;从共时的角度,伪满政府对戏剧实行了高压与怀柔的双向管制手段。这种多方位的戏剧政策的建构与变动,对剧作家的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内涵、书写的方式角度都会产生影响,也影响着演剧运动、剧本创作、批评与理论等多个层面。 伪满洲国戏剧的繁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戏剧活动的推动,呈现出多种戏剧艺术齐头并进的发展局势。以“三足鼎立”的三大职业话剧团体为核心,带动众多业余剧团发展;放送剧的发达成为推进伪满戏剧发展的新动力,与舞台剧并称为“伪满剧运的两条道”;映画剧经历了从国外引介到“满映”自制,逐渐成为负载文化宣传与教化作用的统制工具;戏曲团体的活动、名角入满的演出以及各地剧场、戏院的相继建立,促成了伪满时期的“旧剧热”。将各种戏剧活动放置在统一的语境下进行关照和论述,能够更加全面的描述戏剧运动的整体样貌,也有助于考察不同戏剧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纵观伪满时期戏剧文学的整体状况,“剧本热”与“剧本荒”的现象共生,剧本在表面上的数量多、种类全,难掩其深层存在的创作力薄弱与发展不均衡问题。在剧本的主题内容上,反抗与附逆、迎合与规避、隐喻与调和等多种剧本形态并存,其中包括充满民族抵抗色彩的抗日剧,避让政治、书写日常的生活剧以及长期被遮蔽的内涵附逆时局与政局的协和剧。在剧本的类型分类上,关注英雄意识与传统道德的历史剧、“国策”精神与童真童趣兼具的儿童剧以及凸显抒情性的歌(舞)剧、诗剧等多样共生;在剧本的艺术表述和价值判断上,呈现出对现代性、殖民性、民族性的不同认知。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多种现象纠缠于同一时空中,构成了伪满异质环境下剧本创作复杂的文学景象。 对具体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批评是戏剧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散落于伪满洲国各大报刊中的戏剧评论文章,数量丰厚但是内容零碎,,形成了“随感式”的主体风格。评论者多以个人感受和喜恶点评戏剧,呈现出吹捧与谩骂两种极端性评价;对于伪满本土编演的戏剧则较为宽容,多在文中表现出希望与期待之意;同时注意利用剧评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将“国策”暗含其中。对剧本的批评以戏剧所传达的内涵和价值为主,同时兼顾对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探讨;而表演批评则走入一种“模式化”道路,评论思路和方法相似,又因话剧、放送剧、映画剧等戏剧样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伪满的戏剧理论研究未成系统,散见于各大报纸期刊中,与演剧活动和剧本创作相伴而生。由于伪满特殊的殖民文化环境,导致对戏剧理论的探索呈现出涉猎面广而纵深度浅、对外来理论兼容性强等自身特征。其中关于戏剧本质的认知、“戏剧大众化”的追求以及新剧与旧剧的理论探究,成为理论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伪满洲国 戏剧 殖民语境 民族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09.2;I207.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4
  • 绪论14-29
  • 一、伪满洲国戏剧研究状况缕析14-20
  • 二、殖民文化语境与伪满洲国戏剧20-23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23-29
  • 第一章 殖民文化空间:戏剧政策29-57
  • 第一节 显性“高压”:戏剧管制手段30-37
  • 一、设立统治机构、控制报刊舆论30-32
  • 二、发布政策法规、限定戏剧主题32-34
  • 三、破坏戏剧团体、严密监控剧人34-35
  • 四、服务战争的“决战文学”35-37
  • 第二节 隐性“怀柔”:戏剧鼓动策略37-49
  • 一、戏剧宣教功效的强化:伪满官方意志的文化渗透37-39
  • 二、剧本募集及戏剧评选:殖民文化的“典范”树立39-45
  • 三、“文艺座谈会”:规范作家的思想动向45-49
  • 第三节 《艺文指导要纲》颁布:戏剧政策的性质转变49-57
  • 一、从“阴暗”到“明朗”:不断窄化的戏剧表现内容50-51
  • 二、从“分散检查”到“综合检阅”:步步紧缩的戏剧审查制度51-53
  • 三、从“民间”到“官方”:日渐强化的剧团管理体系53-57
  • 第二章 “夹缝中起舞”:戏剧活动57-82
  • 第一节 职业剧团与业余剧团并行发展57-64
  • 一、“三足鼎立”:职业剧团演剧58-60
  • 二、业余剧团演剧60-62
  • 三、“新演剧运动”62-64
  • 第二节 多元发展的伪满洲国戏剧64-74
  • 一、异质时空的“声音话剧”:放送剧的发展64-68
  • 二、从“引介”到“自制”:映画剧之路68-71
  • 三、“旧剧热”71-74
  • 第三节 殖民语境下的名剧改编74-82
  • 一、殖民语境的多重催生:改编兴盛的动因探析74-76
  • 二、对现实的贴合与服务:改编剧的文本选择76-78
  • 三、“中国化”与“国策性”:改编剧的策略及效果78-82
  • 第三章 伪满戏剧的文学图景:剧本创作82-152
  • 第一节 “剧本热”与“剧本荒”82-89
  • 一、“剧本热”82-85
  • 二、“剧本荒”85-87
  • 三、落差探源87-89
  • 第二节 复杂的剧本形态89-124
  • 一、抗日剧的隐退89-97
  • 二、生活剧的出现97-112
  • 三、协和剧的孳生112-124
  • 第三节 多样的戏剧类型124-132
  • 一、关注英雄意识与传统道德的历史剧124-127
  • 二、“国策”精神与童真童趣兼具的儿童剧127-130
  • 三、凸显抒情性的歌(舞)剧与诗剧130-132
  • 第四节 民族隐喻性书写与殖民现代性景观132-152
  • 一、民族隐喻性书写132-143
  • 二、殖民现代性景观143-152
  • 第四章 随感式的戏剧评论152-169
  • 第一节 戏剧评论的特征透析153-162
  • 一、吹捧与谩骂:极端性批评154-157
  • 二、宽容与责任:希冀性点评157-159
  • 三、宣传与引导:广告式剧评159-162
  • 第二节 戏剧评论的内容探析162-169
  • 一、模式化的观后感:表演批评162-166
  • 二、剧意与剧味兼具:剧本批评166-169
  • 第五章 广而浅的戏剧理论169-201
  • 第一节 社会性与艺术性:戏剧本质的双重认知171-181
  • 一、“人生反镜”:戏剧社会功效的强化171-174
  • 二、“综合艺术”:向戏剧舞台艺术的扩展174-181
  • 第二节 “戏剧大众化”的追求181-192
  • 一、必要性与独特性:“戏剧大众化”理论的倡导181-184
  • 二、民众化与简素化:“戏剧大众化”理论的内涵阐发184-188
  • 三、野台剧与素人演剧:“戏剧大众化”理论的多维展开188-192
  • 第三节 新剧与旧剧的理论探究192-201
  • 一、“新旧论争”:多元的新、旧剧观念193-196
  • 二、从追求社会功效到关注整体剧艺:旧剧改良的理论流变196-201
  • 余论201-205
  • 一、五四文学精神的承继201-202
  • 二、殖民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进程202-203
  • 三、伪满洲国戏剧的历史地位203-205
  • 参考文献205-212
  • 一、原始文献205-206
  • 二、研究文献206-212
  • 附录212-292
  • 附录一:伪满洲国的戏剧政策212-217
  • 附录二:伪满洲国的戏剧团体217-220
  • 附录三:伪满洲国的剧本创作220-238
  • 附录四:伪满洲国的戏剧评论238-257
  • 附录五:伪满洲国的戏剧理论257-288
  • 附录六:伪满洲国的戏剧剧照288-29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92-293
  • 后记293-2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泉;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2 逄增玉;;殖民话语的裂痕与东北沦陷时期戏剧的存在态势[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朱伟华;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4 张泉;;深化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东亚场域中共时的殖民体制差异/历时的时代转换维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陈青生;沦陷时期上海的话剧创作[J];上海戏剧;1995年03期

6 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的戏剧[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7 蒋蕾;;“满映”作家群落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5期

8 刘家思;;论抗战初期的广播剧理论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9 傅谨;;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版图巨变[J];文艺研究;2006年09期

10 黄万华;;乡土、民族意识上的文化冲突——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中外来文化影响考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伪满洲国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8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