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1912-1949)

发布时间:2017-04-25 18:17

  本文关键词: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1912-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国(1912-1949)这一时间段落,给予了辛亥革命叙事一个完整的意义空间。民国文学的辛亥叙事作品,按其与辛亥革命的时间距离来划分,可分为“在场性”叙述和“历史性”叙述。“在场性”叙述的核心旨归是对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的辛亥革命进行是非评判,并对民主共和进行理想化的建构。对于“从帝制到共和”这一国家制度的世纪转换,立场不同的文学家建构了全然不同的文学景观。将革命者、清遗民、旁观者、宗教界人士的“证词”综合起来,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完整的辛亥革命。“在场性”叙述的形式载体,以古体诗歌为主,歌谣、传奇体小说、政论体小说为辅,极具“过渡之时代”的特征。“历史性”叙述承载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内涵。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民国文学家对于辛亥革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愈加深入的思考和开掘。以一○年代、二O年代、三○年代作为时间轴,考察辛亥叙事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演变轨迹,不难发现民国文学辛亥叙事在三个层面上的价值。民国文学的辛亥叙事,从“臣民与国民”的角度,回答了“辛亥革命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的问题。除却那些抽象的政治层面的变化,民国文学家叙述了-场场“小我”的战役。从臣民到国民的跨越,意味着从生理、心理到精神层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过程伴随着兴奋、艰难与阵痛,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现代人格。从这一意义来看,民国文学中的辛亥叙事,实际上将鲁迅式的绝望叙事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稀释,令今天的人们对辛亥革命于中国和国人的深刻影响,对于“国民身份”的来之不易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作为历史段落存在的辛亥革命,在民国作家的笔下,开启了“革命与城市”的叙事进程。从清末民初的《孽海花》,到一O年代的《广陵潮》、二○年代的《龙套人语》、三○年代的《大波》,明显地呈现出“空间感”的强化。对城市中普通人的辛亥变迁的展示、更为庞杂的人物架构和多线性的情节推进,令辛亥叙事逐渐具备了史诗气质,呈现出了日趋清晰的历史精神。这种历史精神的最终指向是“人”的放大。国人在辛亥革命中得以成长,得以锻造。他们敢于投身历史,敢于表达意愿,敢于发出声音,敢于揭露真相,敢于为真理和民主献身。对这一历史精神的重新确认,是民国文学辛亥叙事的核心指向。民国作家的“革命叙事”,展现了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一方面,民国文学家塑造了20世纪中国第一批具有“英雄”意义的革命党人形象。陈去病、陆士谔、杨尘因、姚濻雏、鲁迅、田汉等等文学家于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中所描摹的孙中山形象,实证了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之于民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其所建构的一些“革命叙事”的基本模式被后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所直接沿用,而它内部存在的“人性还原”又与新时期以来的革命书写遥相辉映,精神相接。民国文学的辛亥叙事,是文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精神传统的一种回溯与确立,隆重开启了中国文学“革命叙事”的序幕。综观民国文学的辛亥叙事,我们时刻意识到,对于民国而言,辛亥革命不仅是一个“开启”,也是一种“丧失”。辛亥叙事承载着对不断“丧失”的辛亥传统的缅怀和召唤,承载着对民国“假共和”的深切批判。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反观民国文学的辛亥叙事,其意义不仅在于认识真相,更重要的在于“拾得”。盘点民国文学中的辛亥叙事,是对以往因意识形态规约而忽略的内容进行钩沉,是对百年来辛亥记忆的修正与重建,更是通过其所揭示的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提供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文学 辛亥革命叙事 辛亥想象 国民意识 叙事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导言10-23
  • 一、问题的缘起10-15
  • 二、现状及趋势15-18
  • 三、概念与意义18-23
  • 第一章 辛亥叙事的历史生成语境23-49
  • 第一节 立宪与革命:时代语境与现代媒体的催生23-33
  • 一、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23-27
  • 二、拒俄运动与爱国风潮27-29
  • 三、三界革命与现代媒体29-33
  • 第二节 暗杀与起义:早期革命与革命叙事的发生33-41
  • 一、早期革命的主要形态与文学呈现33-39
  • 二、知识精英的革命实践与文学活动39-41
  • 第三节 筑梦与幻灭:文学想象与历史现实的对撞41-49
  • 一、早期革命叙事的“筑梦”特征41-47
  • 二、辛亥革命现实的“幻灭”情绪47-49
  • 第二章 从帝制到共和:不同视域的辛亥想象49-94
  • 第一节 “大好头颅拼一掷”——革命者的辛亥叙事50-58
  • 一、留日学生的时代特征50-52
  • 二、革命诗人与孤胆英雄52-55
  • 三、“满汉对立”与“杂糅乐园”55-58
  • 第二节 “回马中原落日红”——清遗民的辛亥叙事58-69
  • 一、清遗民作者的三个群体59-63
  • 二、“满汉对立”的另一版本63-65
  • 三、民族性隐匿与文化反思65-69
  • 第三节 “长安惯见浮云变”——旁观者的辛亥叙事69-81
  • 一、和平主义者吕碧城的辛亥叙事69-74
  • 二、朴素爱国者吴梅的辛亥叙事74-78
  • 三、民主主义学者黄人的辛亥叙事78-81
  • 第四节 “我虽学佛未忘世”——宗教界的辛亥叙事81-94
  • 一、“革命和尚”宗仰上人的辛亥叙事81-85
  • 二、“兵火头陀”苏曼殊的辛亥叙事85-90
  • 三、“八指头陀”释敬安的辛亥叙事90-94
  • 第三章 从臣民到国民:不同时期的身份体认94-133
  • 第一节 “国民想象”中的武昌起义95-108
  • 一、革命叙事的国民元素96-100
  • 二、战争现场的民间想象100-105
  • 三、国民形象的全新建构105-108
  • 第二节 “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108-121
  • 一、“据说的革命”与个人意志的丧失108-114
  • 二、“暴君的理想”与人格平等的空想114-118
  • 三、“二重思维”与新文明的解构118-121
  • 第三节 第一代女国民的破壳之役121-133
  • 一、“男性缺席”与封建纲常的瓦解122-124
  • 二、“女性站立”与封建土地的告别124-127
  • 三、“幼者本位”与现代母亲的体认127-129
  • 四、“儿童视角”与革命的冲淡之美129-133
  • 第四章 从稗官到史诗:辛亥历史的文学重构133-171
  • 第一节 以史衬情:《广陵潮》的辛亥叙事134-146
  • 一、“红楼情”与“怪现状”的交织135-138
  • 二、“理想人格”与“簇新世界”的建构138-142
  • 三、“新文明”与“旧道德”的博弈142-146
  • 第二节 以史言志:《龙套人语》的辛亥叙事146-156
  • 一、超脱于鸳蝴派的说部旨趣146-150
  • 二、蕴于历史叙述的辛亥情怀150-152
  • 三、辛亥革命名士的铮铮傲骨152-156
  • 第三节 史诗演绎:《大波》的辛亥叙事156-171
  • 一、史诗格局与历史精神156-159
  • 二、成都市民的辛亥体验159-162
  • 三、历史现场的人性闪光162-166
  • 四、叙事节奏的多声交融166-171
  • 第五章 从历史到传奇:革命故事的浪漫演绎171-216
  • 第一节 “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滥觞172-181
  • 一、“英雄儿女”的“革命激活”173-175
  • 二、“多角恋爱”与“恋人启蒙”175-177
  • 三、“革命表象”与“帝制残魂”177-181
  • 第二节 英雄成长模式的悲情变奏181-191
  • 一、历史人物的文学想像182-185
  • 二、英雄成长的悲情变奏185-188
  • 三、现代新酒与文言旧瓶188-191
  • 第三节 神魔对立模式的生成191-200
  • 一、袁世凯形象的魔化191-194
  • 二、蔡锷形象的神化194-196
  • 三、革命现场的游戏化196-200
  • 第四节 从神坛走下来的革命党人200-216
  • 一、“革命”与“人情”的合奏201-206
  • 二、“完美”与“残缺”的共存206-212
  • 三、人性光照下的叙事转换212-216
  • 结语216-222
  • 主要参考文献222-236
  • 后记236-2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石,张菊玲;《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陈平原;;晚清辞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王小惠;;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许霆;;论南社诗歌的现代化趋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耿传明;;人心之变与文学之变——《孽海花》、《广陵潮》与晚清社会心态的变异[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陈思广;;历史还原·文体选择·审美接受——谈李R既恕洞蟛ā沸梁ナ樾吹牡糜胧J];当代文坛;2011年S1期

7 崔华杰;;辛亥革命海外英文研究一百年[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8 秦弓;;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刘保庆;;辛亥时期女性形象书写与女性公共空间的展开——评析陆士谔《血泪黄花》[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罗志田;;辛亥革命的“历史书写”[J];读书;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民国文学中的辛亥革命叙事(1912-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6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