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助词“了”及相关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9:14

  本文关键词:山西方言助词“了”及相关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助词“了”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其研究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有关“了”的很多问题还存在着颇多的分歧和争议。本文以对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描写为基础,从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语法意义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方言相关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应该是解决这些分歧和争议,起码是其中一部分问题的路径。本文还将山西方言相关现象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近代汉语、山西周边方言作比较,尽可能地做到在方言研究中将“普—方—古”有机结合,以揭示山西方言助词“了”以及相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就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一定的推测,以期对汉语助词“了”的研究有所助益。 文章共分五章,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三章,分别从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形式、句法分布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山西方言中与助词“了”相关的“动+将+来/去”结构和表“曾经”时体意义的“来”类助词进行了描写、讨论。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概述以往对现代汉语、近代汉语中助词“了”研究的基本情况、基本观点。简要介绍了山西方言、山西周边方言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 第一章主要描写、分析了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形式。由于山西方言中与普通话中助词“了”语法功能相对应的语法成分一般表现为两个或三个不同的读音形式,所以我们采取了语音形式和句法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各方言助词“了”读音分成“两分”和“三分”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描写。从声母、“了1”的介音、“了1”的喉塞音韵尾、“了2”的介音及鼻音韵尾等四个方面,对“了”的读音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山西方言中反映出的“了”读音形式的虚化轨迹进行了拟测。本章还以山西河曲方言为例,对“了1”和“了3”的自由变读现象进行了描写。 第二章是对山西方言助词“了”的句法分布、语法功能的描写、分析。具体描写了“了”在陈述句、祈使句中的句法位置,以及两个“了”分别表达的动作“实现”和“申明语气”、“新事态出现”的语法意义。山西方言中动态助词“了”的隐现情况表现出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特点,在有时间副词修饰限定的情况下,山西方言中的动态助词“了”也不能省去。本章还对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两个特殊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山西方言中存在一种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可能补语表达式“VC了1”,我们对这一结构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描写。在山西方言中,“了1”以及“顿(儿)”、“顿了1”、“顿家”等格式可以用在名词、名词短语以及动词和动词短语后,表“假设”。 第三章是对山西方言与“了”相关的两个结构的描写分析。通过对山西方言“动+将+来/去”格式的描写,并与其它方言、近代汉语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根据山西方言中这一结构的结构形式、动词的语义特征、“将+趋向补语”的表义特征等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我们推测:山西方言中的“动+将+来/去”结构至少是从宋代以前就与共同语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而明清时期“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之所以能逐步代替“动+将+趋向补语”结构,很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了”、“将”都只是一个表音成分。现阶段的山西方言之所以未出现“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也正是因为方言中“动+将+来/去”的强势存在。另一个相关问题是山西方言中用来表“曾经”的时体意义的“来”类事态语气词。“来”类事态语气词在山西方言中表现为“来”、“来来”、“来了”以及“来V”等形式,用在句末,与普通话中“来着”的语法意义基本对应。 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同时也指出本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山西方言 助词“了” 相关结构 描写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7
  • 一、 研究意义10-11
  • 二、 研究成果综述11-25
  • 三、 材料来源和本文的相关说明25-27
  • 第一章 语音调查描写分析27-63
  • 第一节 山西方言中助词“了”语音形式调查结果27-36
  • 一、 “了”的读音三分28-30
  • 二、 “了”的读音二分30-34
  • 三、 “了”的读音二分、三分的方言点在山西省地理上的分布34-36
  • 第二节 对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语音形式的分析36-51
  • 一、 助词“了”的声母36-38
  • 二、 助词“了”的韵母38-51
  • 第三节 河曲方言中“了1”与“了3”两种语音形式的分混情况51-58
  • 一、 分混的具体情况51-57
  • 二、 从两个读音的分混看“了”虚化过程57-58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8-63
  • 第二章 山西方言中助词“了”的句法分布63-85
  • 第一节 陈述句中的助词“了”64-73
  • 一、 陈述句中的“了1”64-66
  • 二、 陈述句中的“了2”66-68
  • 三、 双“了”句68-73
  • 第二节 祈使句中的助词“了”73-75
  • 一、 肯定性祈使句73-74
  • 二、 否定性祈使句74-75
  • 第三节 助词“了”特殊用法75-85
  • 一、 表可能的“VC 了1”式75-76
  • 二、 用在小句末尾表假设的“了1”,“顿了”、“顿”以及“顿家”76-82
  • 三、 山西方言中的“罢罢罢”、“罢罢罢罢”82-85
  • 第三章 山西方言中与“了”相关的特殊结构85-135
  • 第一节 山西方言中的“将+来/去”结构85-110
  • 一、 “将”的读音形式87-88
  • 二、 “将(来)”的意义以及“V+将+来/去”结构的语法意义88-94
  • 三、 对“V+将+来/去”结构来源、性质的探讨94-103
  • 四、 通过近代汉语中的“动+将”结构看山西方言中的“动+将+来/去”103-108
  • 五、 关于“V+了+趋向补语”结构里“了”的性质问题108-110
  • 第二节 山西方言中的“来”类助词110-135
  • 一、 山西方言中“来”类的助词的分布111-115
  • 二、 山西方言中“来”类助词的句法功能115-125
  • 三、 山西方言中“来”类助词的内部差异以及与普通话、周边方言的比较125-129
  • 四、 山西方言中事态语气词“来了”中“了”的性质129-135
  • 结语135-140
  • 附录一:山西方言助词“了”及相关问题调查表140-143
  • 附录二:发音合作人基本情况143-147
  • 附录三:参考书目147-160
  • 后记(含致谢)160-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波;从方言看普通话“了”的功能和意义[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2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马苗苗;;小议临县方言中的“体”[J];大舞台;2010年10期

4 胡习之,高群;动将结构与皖北方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J];方言;1981年01期

6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方言;1985年02期

7 崣元任;;北京助词[J];方言;1992年02期

8 吕枕甲;;运城方言两个表时间的助词[J];方言;1993年02期

9 贺巍;;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J];方言;1996年01期

10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一)[J];方言;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方言助词“了”及相关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9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