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廷的中国研究述论

发布时间:2017-05-02 03:00

  本文关键词:惠廷的中国研究述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艾伦·休斯·惠廷(Allen Suess Whiting,1926—),是美国国内知名的早期中国学家之一,一生经历丰富,既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又曾服务于美国政府多年,作为重要当事人参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惠廷于20世纪50年代初踏入中国问题研究领域,1953—1955年前往台湾、香港地区和日本调研,1957年加入兰德公司,期间发表的有关中苏关系的分析论文至今仍挂在兰德公司的官方网页上。1961至1966年惠廷供职于美国国务院,1966年至1968年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副总领事,1968年重返学术界,分别在密歇根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期间兼任过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等职。1993年惠廷教授荣升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董事教授,是研究中国外交问题的无可争议的专家,也是美国学界公认的“第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 在美国早期的中国学家中,惠廷是第一批主张从中国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学者,此外,作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见证者和当事人,惠廷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惠廷的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的成就使其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选择对惠廷与他的中国研究成果进行个案研究,首先从美国中国学的兴起和发展的背景来阐述惠廷的中国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以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惠廷的成长背景、学术成就、治史特点等进行综合论述。全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惠廷的个人经历与学术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惠廷教授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思路等。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惠廷进行中国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学术研究的奠基,包括惠廷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如何与中国学结缘并走上中国研究的学术之路等内容。 第三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对惠廷的所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介绍和述评,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惠廷对1917—1949年间的中苏关系的研究,这是惠廷学术研究起点和侧重之一。他以中苏之间围绕中东铁路的权利斗争为切入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苏两国三方在新疆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指出了苏联共产主义外衣下的帝国主义手段,否认了苏联是无私的这种观点。 第四章论述了惠廷的研究拓展到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后取得的成就。他认为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并没有提前制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到朝鲜战争中去的计划,中国的出兵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一项“决定”,是在事前警告美国无效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同样,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的领导层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早期阶段就已经决定发动战争,中国在向印度发出一些威慑信号阻止其“前进”无效的情况下才断然出兵,虽然中国采取军事方式解决问题,但尽量最小化升级的可能。1964年的越南战争,惠廷认为,在美国逐步在越南扩大战争规模中,中国不时对美国发出的警告,同时伴有军事准备。中国的一系列举动有了成效,最终使美国在轰炸北越的同时避免了进攻中国境内基地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及可能的战争升级。总之,惠廷得出了与美国主流观点不同的结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使用武力主要是反应性的、防御性的,完全是为了威慑的目的。 第五章论述了惠廷自1961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后,因官员和学者两重身份的便利为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工作:中苏关系的破裂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论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必要性、与其他支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中国学家一起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舆论准备、为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之行出谋划策、评论中美关系正常化最大的阻碍——台湾问题及美中台两国三方的立场,并提出以“日本方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建议。 最后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总结了惠廷中国研究的治学成就、治学特点以及惠廷作为美国人来研究中国的局限性。
【关键词】:美国中国学 艾伦·惠廷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 现实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07.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2
  • 1.1 选题意义12-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 1.3 研究思路19-20
  • 1.4 创新之处20-22
  • 第2章 研究缘起: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22-36
  • 2.1 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22-30
  • 2.1.1 冷战背景下的美国中国学23-27
  • 2.1.2 美国中国学的政治性27-30
  • 2.2 学术奠基30-36
  • 2.2.1 与中国学结缘30-33
  • 2.2.2 20 世纪 50 年代的学术成长33-36
  • 第3章 研究开端:1917—1949 年间的中苏关系研究36-60
  • 3.1 切入:中东铁路的归还之争36-42
  • 3.1.1 中方对扬松声明的认可36-39
  • 3.1.2 苏联关于中东铁路立场的转变39-42
  • 3.2 核心:《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42-50
  • 3.2.1 1917—1924 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42-45
  • 3.2.2 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收获45-47
  • 3.2.3 对《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的评析47-50
  • 3.3 聚焦:新疆是小卒还是枢纽?50-58
  • 3.3.1 中苏两国三方在新疆的权利斗争50-55
  • 3.3.2 有价值的案例研究55-58
  • 小结58-60
  • 第4章 研究拓展: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60-96
  • 4.1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开端:《中国跨过鸭绿江》60-74
  • 4.1.1 朝鲜战争与美国的误判61-64
  • 4.1.2 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理性行为64-69
  • 4.1.3 《中国跨过鸭绿江》的影响69-74
  • 4.2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发展:《中国的威慑考量》74-92
  • 4.2.1 任职国务院提供资料收集的便利74-77
  • 4.2.2 中印战争中中国威慑的失败77-81
  • 4.2.3 越南战争中中国威慑的部分成功81-87
  • 4.2.4 惠廷对中国威慑的研究87-92
  • 4.3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现实主义方法92-94
  • 小结94-96
  • 第5章 研究与政策的结合: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96-152
  • 5.1 中美缓和的历史机遇96-110
  • 5.1.1 中苏同盟的和谐96-100
  • 5.1.2 中苏国家利益的矛盾100-105
  • 5.1.3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缓和的契机105-110
  • 5.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准备110-120
  • 5.2.1 中美关系正常化必要性的论证110-115
  • 5.2.2 参与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之旅115-120
  • 5.3 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台湾问题120-135
  • 5.3.1 美国对台湾的有限义务121-127
  • 5.3.2 中国的决心与外部制约127-131
  • 5.3.3 “日本方式”的建议131-135
  • 5.4 中美关系深思考135-150
  • 5.4.1 中苏关系的走向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36-141
  • 5.4.2 中国与美国:朋友还是敌人?141-146
  • 5.4.3 中国对台海危机的风险管理146-150
  • 小结150-152
  • 结语152-156
  • 参考文献156-184
  • 年表184-18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88-190
  • 后记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平;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资中筠;;鲍大可——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J];百年潮;1999年11期

3 李辉;;伊罗生: 在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卷进中国革命漩涡的美国记者[J];百年潮;1999年12期

4 黎辛;;我常想起伊罗生[J];百年潮;2001年08期

5 何慧;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反应[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3期

6 裴宜理,黄育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研究:50年[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刘德斌;关于中美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09期

8 刘德喜;;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合作方针的确立[J];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6年02期

9 顾宁;;美国的中国通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美中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刘德喜;苏俄、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政策的发生和发展[J];近代史研究;198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惠廷的中国研究述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0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