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宣诗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23:02
  晚清诗学研究目前已成为学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和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缺乏对光宣时期诗歌理论方面的整体研究。本文从传统的诗论角度出发,在共时、历时的层面上构建起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整体框架。现阶段学界对晚清诗歌方面的研究大概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专门的诗歌流派进行研究;二是对专门的诗人及其诗学思想进行研究。而对这一时期整体诗歌理论研究的趋势并不明显。论文主要探讨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光宣诗坛的整体特点。第二,光宣诗坛各诗派复古倾向及学古理论之间的差异。第三,中国古典诗歌情感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度沉淀及其所包含的时代意义。第四,光宣诗坛各派理论中的尚雅精神及新时代下的“突变”。第五,传统诗学“内圣”“外王”之道在这一时期下的具体体现。第六,过渡时代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走向。第七,中国古典诗论的全面总结以及光宣诗坛与民国诗坛之间的关系。由于活跃在光宣诗坛上的诗歌流派众多,因此诗歌理论相对丰富,从总体上来讲已经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式的繁荣。光宣诗坛上的复古倾向占据主流,而复古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面吸收与借鉴。尽管各诗派之间复古的趋势一致,但诗歌理论间却存在着明显的...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光宣诗论研究的现状及理论意义
        (一)光宣诗论研究成果综述
        (二)光宣诗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
        (四)论文的研究难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晚清时局与光宣诗坛
    一、晚清的社会时局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三)中西碰撞后的文化“危机”
    二、“诗学之盛,极于晚清”:绚烂的光宣诗坛及诗论
        (一)光宣诗坛主要诗歌流派
        (二)光宣诗派代表及其诗论
    注释
第二章 师法百家,转益多师——光宣诗坛复古潮流及学古理论的差异
    一、不主一代:对古典诗歌的全面吸收
        (一)唐宋兼采
        (二)晋宋融通
    二、论“学”与“诗”
        (一)“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与“以佛入诗”
        (二)“学以致用”与“以学助诗”
        (三)“为人”“为己”之学
    三、各表一枝:各诗派学古理论间的差异
        (一)同光体的宋诗化
        (二)中晚唐派的唐诗化
        (三)“古今之辨”
        (四)“诗不论理,亦非载道”
    注释
第三章 诗贵用情,以情论诗——光宣诗坛情感论诗学及其时代意义
    一、光宣诗坛情感论的深沉
        (一)意兴当先与寂者之情
        (二)“自发性情,与人无干”
        (三)“我诗皆我之歌哭”
    二、湖湘诗人“文—情—文”的“治情”模式
        (一)“缘情”
        (二)“比兴”
    三、情感论背后的时代意义
        (一)共同的爱国精神
        (二)王闿运山水诗的时代基调
        (三)捧伶诗的时代号召
    注释
第四章 镕式经诰,雅俗共赏——光宣诗坛尚雅精神的再现与新变
    一、哜咀菁腴:对传统诗学观的自觉回归
        (一)雅人深致观
        (二)雅正观
        (三)诗的美学追求
    二、崇尚自然 兼收并蓄
        (一)自然说
        (二)清切说
    三、不合世俗的“异调”
        (一)对传统诗学观的价值颠覆
        (二)对宋诗理学精神的公开挑衅
        (三)理论与实践的背离
        (四)对传统诗学观的道德突破
    注释
第五章 读书明理,期于致用——光宣诗坛的“内圣”“外王”诗学
    一、“为己”与“致用”:两种不同诗学观的对峙
        (一)西学的传播与晚清经世致用观
        (二)诗为己作,不求名达
        (三)中学治心,西学治用
        (四)“恒”与“变”
    二、不偏不倚:中庸的诗学观与政治观
        (一)过渡时期的“三家之合”
        (二)中庸思想观的现实意义
    注释
第六章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诗界革命”的诗学精神及其影响
    一、政治维新与诗界革命
        (一)中西学的渐进与调试
        (二)诗歌的“战斗性”
    二、“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西学后的回归
        (一)光宣“情感论”诗学
        (二)“元气”诗论
    三、诗学观的“修正主义”:新诗的自觉
        (一)言文合一
        (二)中西合璧
        (三)趣味主义
    注释
第七章 融贯众妙,出以变化——光宣诗论与民国诗坛
    一、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最后的皈依
    二、南社的兴起与发展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南社在南社历史上的地位[J]. 曾景忠.  民国档案. 2014(01)
[2]清代宋学、汉学之争的实质及其影响[J]. 黄伟,赵立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名士易顺鼎[J]. 张晶萍.  书屋. 2010(09)
[4]论陈衍的宗宋诗学观[J]. 郭前孔.  苏州大学学报. 2006(05)
[5]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J]. 赵世超,卫崇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6]朱熹理学与经学[J].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7]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J]. 龚喜平.  兰州大学学报. 2002(02)
[8]论西学传播与晚清学术变迁[J]. 王继平.  求索. 2002(01)
[9]一份“现代性”的美丽[J]. 王家新.  诗探索. 2000(Z1)
[10]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J]. 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98(06)

博士论文
[1]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 伍永忠.武汉大学 2011
[2]论李慈铭与樊增祥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D]. 周容.上海大学 2009
[3]湖湘诗派研究[D]. 肖晓阳.苏州大学 2006
[4]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D]. 米彦青.苏州大学 2006
[5]沈曾植年谱长编[D]. 许全胜.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朱熹文学理论研究[D]. 陈瑶.青海师范大学 2011
[2]陆机《文赋》研究[D]. 朱冬愉.中央民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1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81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d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