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汉英教学辞典汉语实辞语法分类和标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6 00:09
  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汉语辞典大多提供词类标注,但一方面很多实词性质的条首辞往往没有词类标签(如性和遥)或所标的词类不能准确反映其实际用法(如饥);另一方面,具有相同句法功能的词有时被标成不同词类(如调查和研究),具有不同句法功能的词有时被标成同一词类(如轻易和轻松)。辞典中词类标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汉语词类研究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汉语研究者一直按照印欧语法的词类来划分汉语词。虚辞的对应性比较强,套用起来似乎问题不太大;实辞套用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印欧语言文法对指代词和实词的划分一般有形态变化和句法功能作为双重依据,而汉语实辞与之类似的形态变化比较少,句法功能相对灵活。怎样划分和界定汉语实辞,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文字学、语法学与语言学理论的新型初级汉英教学辞典的研编"的一个子项目,本文将辞定义为汉语的最小词汇单位。能独立起某种句法作用的辞是词,不能这样起作用的辞是粘着词干或缀。本文认为,划分词类要依据其句法功能,界定词类要依据直接反映其特定功能的特定分布特征。本文提出:谓词(V)是具有述谓功能的词,其分布特征是V=N不/没V;名词(N)是具...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有词典实词标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2 实词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汉语实词分类研究的现状
    2.1 实词分类的依据
        2.1.1 形态
        2.1.2 意义
        2.1.3 分布
        2.1.4 其他依据
    2.2 兼类问题
        2.2.1 变词类说
        2.2.2 增功能说
        2.2.3 词类和功能维持不变说
    2.3 汉语实词分类研究的困境
        2.3.1 实词分类的两大"困境"
        2.3.2 英语词类划分的启示
    2.4 汉语实词分类问题的症结
        2.4.1 西方传统语法的词类观
        2.4.2 对汉语词类研究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汉语实辞分类的新思路
    3.1 辞
        3.1.1 辞和词
        3.1.2 词的界定
        3.1.3 辞类和词类
    3.2 实词的分类和界定
        3.2.1 划分词类的依据
        3.2.2 实词的分类和界定标准
    3.3 小结
第4章 汉语实辞语法标注方案
    4.1 谓词
        4.1.1 行为谓词
        4.1.2 性状谓词
        4.1.3 系谓词
        4.1.4 情态谓词
        4.1.5 动态谓词
    4.2 名词
        4.2.1 普通名词
        4.2.2 单位名词
        4.2.3 方位名词
        4.2.4 时间名词
    4.3 饰词
    4.4 副词
    4.5 定词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启示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引词典
参引文献
附录1 基础汉字表
附录2 《初级汉英教学辞典》辞位划分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汉语名动形层层包含”词类观及其他[J]. 陆俭明.  汉藏语学报. 2013(00)
[2]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研究——兼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重要价值[J]. 王仁强.  外国语文. 2013(01)
[3]语气、语式、态与宣意元素[J]. 陈国华.  当代语言学. 2013 (01)
[4]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 沈家煊.  现代外语. 2012(01)
[5]“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1)
[6]我看汉语的词类[J]. 沈家煊.  语言科学. 2009(01)
[7]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J]. 徐杰.  对外汉语研究. 2007(00)
[8]向心结构与离心结构新探[J]. 石定栩.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4)
[9]对“词类是表述功能类”的质疑[J]. 袁毓林.  汉语学报. 2006(03)
[10]关于等价功能和词类划分的标准[J]. 袁毓林.  语文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643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43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