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节日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4:18

  本文关键词:宋代节日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宋代节日词研究以两宋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为背景,以节日词作品文本的梳理和细致考察为基础,通过以节日为中心的节日词创作研究和作家个案研究两个层面的展开,对宋代节日词的作品及其文本表现予以较为系统且具体的探讨,进而探求节日词所透射出的两宋政治历史、社会生活及文化情境等深层意蕴。 本文共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和四章。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简要梳理和分析本课题的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总体研究特点;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对宋代节日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概述。首先以词史的视野对唐五代节日词的创作、艺术风格和主要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整理宋代节日词创作的文学基础;在廓清研究对象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涉及节日和作家创作的量化分析,对宋代节日词的主要内容和总体面貌予以简洁精准的概括,以明确宋代节日词创作的框架与脉络。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以节日为中心的宋代节日词创作研究,主要围绕对社会生活具有深入表现的宋代的主要节日展开具体讨论,注重通过节日词中的某一特点或独特现象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二章首先以迎新词为考察对象,讨论迎新节日的构成,分析其内容层次,探讨迎新词中的情感与表现手法;其次考察元宵词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阐述词人在元宵词创作中对于都城的热情和关注,并简要分析帝京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明寒食词的讨论以作品对于现实和市井生活的描绘为中心,以清明、寒食两节日关系的梳理为基础,研寻宋代清明寒食词对于当下社会和生活的关注和描写;与其他节日词相较而言,端午、七夕词中民俗场景和民俗事象的书写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呈现出文学化、主体情感化和个体判断等鲜明特点。 第三章继续对宋代节日词展开以节日为中心的讨论。首先,从词中的节日景况、人生之感和哲理之思等内容的表现来阐述中秋词的突出特点,关注中秋“无月”现象的成因、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重阳词的研究则通过对词作内容的分析,发掘词人关注重阳节的现实因素和文学传承的影响,着重讨论重阳词中的典故运用及特点;第三节以上元词为代表,探讨宗教节日词的创作情况,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情态和词作的文本表现两个方面阐明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密切关系,考察上元词中宗教意味的弱化及其对节日民俗的关注与书写;第四节则聚焦宋代官方节日词的创作,从官方节日的政治意图和宗教色彩入手,分析官方节日词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讨论词作中的意识形态性、颂祝意味与夸张、铺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是选取宋代节日词创作中具有代表性词人的创作作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以柳永、朱敦儒、刘辰翁三位词人的创作为典型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和词体发展阶段的节日词的发展和特征予以探讨。首先,通过对词作内容和情感特质的分析,探讨柳永节日词中深重的帝京情结及其成因,并分析柳词中对于官方节日的关注与表现特点;朱敦儒节日词具有明显的自我风格和独立的人格诉求,在内容、意象方面呈现出鲜明“我”之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特质;刘辰翁的节日词表现出深邃情怀和浓郁情感,意象的表现和情境的营造上具有幽闭、沉郁的特征,遗民愁苦之音成为作品中的突出印记;柳永、朱敦儒及刘辰翁对于节日场景和民俗活动的表现有着各自独立的认识和选择,这些差异既是词人主体特征的外化表现,也与两宋节日的发展、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等诸多深入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节日词 宋代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8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13-15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23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23-28
  • 第一章 宋代节日词创作概述28-43
  • 第一节 宋前节日词创作平论28-34
  • 一、宋前节日词创作概况29-30
  • 二、宋前节日词的艺术风格30-32
  • 三、宋前节日词特征论32-34
  • 第二节 宋代节日词创作概述34-43
  • 一、宋代节日词范畴与类型34-37
  • 二、宋代节日词创作的相关数量统计37-40
  • 三、宋代节日词的主要内容40-43
  • 第二章 以节日为中心的创作研究(上)43-77
  • 第一节 迎新词43-49
  • 一、迎新词的节日构成43-45
  • 二、迎新词内容分析45-47
  • 三、迎新词中的情感表现47-49
  • 第二节 元宵词49-61
  • 一、元宵词中的宋代社会生活49-51
  • 二、元宵词与都城内外51-56
  • 三、元宵词中的帝京情结56-61
  • 第三节 生世图景的描绘—清明寒食词61-68
  • 一、清明、寒食两节日关系61-63
  • 二、清明寒食词的主要内容63-65
  • 三、清明寒食词对生世的关注和描写65-68
  • 第四节 端午、七夕诃中的民俗及其特点68-77
  • 一、端午、七夕词中的民俗68-71
  • 二、端午、七夕词民俗描写的特点71-77
  • 第三章 以节日为中心的创作研究(下)77-109
  • 第一节 中秋词及“无月”现象简议77-85
  • 一、中秋词中的节日景况77-80
  • 二、中秋词中的人生之感与哲理之思80-83
  • 三、中秋词“无月”现象简议83-85
  • 第二节 重阳词中的人文意蕴与典故运用85-92
  • 一、“举俗爱重九”——重阳词内容分析86-89
  • 二、“九日登临有故常”——重阳词中的典故89-92
  • 第三节 宗教节日词一以上元为例92-100
  • 一、宗教节日词创作概观92-95
  • 二、关注民俗的上元词95-100
  • 第四节 官方节日词100-109
  • 一、圣节与庆节——宋代的官方节日100-104
  • 二、官方节日词的模式化104-107
  • 三、官方节日词的艺术特征107-109
  • 第四章 作家个案研究109-153
  • 第一节 柳永节日词——兼议其帝京情结109-118
  • 一、“好时节、怎生轻舍”——柳永节日词内容简述110-113
  • 二、“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柳永节日词情感特质分析113-115
  • 三、“顾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柳永节日词的帝京情结115-117
  • 四、“几行濻鹭望尧云”——柳永词中的官方节日117-118
  • 第二节 朱敦儒节日词118-129
  • 一、“日长独自倚阑干”——朱敦儒的节日词创作119-122
  • 二、“浮世事,能有几多长”——朱敦儒节日词特征分析122-126
  • 三、“我是升平闲客、醉何妨”——朱敦儒节日词情感特征论126-129
  • 第三节 刘辰翁元宵词意象简论129-143
  • 一、“乐事总伤情”——刘辰翁节日词创作特征分析130-134
  • 二、“古人不似今人苦”——刘辰翁节日词情感特质浅析134-138
  • 三、“能赋词最苦”——刘辰翁元宵词简论138-143
  • 第四节 柳永、朱敦儒、刘辰翁节日词比较143-153
  • 一、对于节日的选择和侧重不同 #]31143-145
  • 二、对于节日活动和民俗的表现不同145-147
  • 三、创作主体的特征影响147-153
  • 结语153-155
  • 参考文献与主要引用书目155-164
  • 附录一:《全宋词》中的节日词164-266
  • 附录二:宋代节日研究资料汇编266-295
  • 后记295-296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2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华仙;;诸庆节:宋代的官方节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羊亚;;简论刘辰翁节序词的悲苦情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4 龙佳解;罗泽荣;;礼乐文化与传统节日休假制度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周淑芳;节令词: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殷切祈盼[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6 陈慎;;从岁时节庆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石兰思;;论宋代节序词的人文情怀[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8 沈家庄,顾宝林;遗民执杖唐巾起——论刘辰翁词作遗民心态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玉娟;;宋代节序词繁荣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12期

10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翠爱;两宋休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宋代节日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9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