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诗僧寄禅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6:13

  本文关键词:晚清诗僧寄禅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诗僧研究作为佛禅与文学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已取得斐然的成就,尤其以晚唐五代、明末清初这两个阶段的诗僧研究最为显著,但对晚清至民初诗僧的关注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晚清诗僧的标志性人物寄禅(八指头陀)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试图填补目前晚清民初诗僧研究的不足。寄禅一生都与佛禅和诗歌结下了难解之缘。他幼失怙恃,感念于尘世无常,遂慨然出家,曾于佛前燃两指示佛,因自号八指头陀。先后任七大寺院住持,守护法度,弘倡佛法,振兴佛门,终成高僧大德,最终亦为佛教利益献身;自悟作诗并与诗友往来唱和,诗禅互融,自成风格,数量颇丰,时诗坛巨擘多有褒扬之辞。因此,以《晚清诗僧寄禅研究》为题对寄禅的佛禅思想和诗歌艺术作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晚清民初诗僧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并梳理诗僧创作的历史脉络。 绪论部分首先说明选题的缘起,指出寄禅作为晚清佛教界的领袖和诗坛的重要成员,对佛禅与诗歌都充满了高度的真诚,,其佛禅思想和诗歌艺术均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其次回顾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认为虽有同期诗人的评价及当代学人的论述,但大多简略而微观,系统或宏观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对寄禅作整体的宏观研究非常必要。最后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范畴。 第一章:寄禅的人生经历与诗歌交游。首先通过文献的比对,确定寄禅出家的时间。其次厘清寄禅与湖湘诗派、“同光体”诗人、中晚唐诗派等不同派别或文学团体之间广泛而友好的交游关系,并管窥在唐宋诗之争的背景下晚清的诗坛格局和文学风貌。 第二章:寄禅的佛禅思想及流变。以寄禅主要生活经历发生转折、文学风格出现显著变化的时间段作为思想形成和转变的节点,将其佛禅思想的流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绪十四年之前,其出世思想逐步形成,佛禅思想逐渐深化;第二阶段为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其出世思想和入世思想陷入纠结;第三阶段为光绪二十五年之后,其佛禅观念逐步淡化、入世思想开始形成。从出世到纠结再到入世,其佛禅思想的变化饱含了沉痛而浓烈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悲苦。 第三章:寄禅的诗歌类型及审美特征。为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主要分析四类诗歌。一是体现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圆融印合的山水田园诗,其审美特征为自然清丽、空寂旷淡、含蓄天成、我梵一如。二是体现佛禅映照和人格意趣的咏梅诗,作为寄禅最具个性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其审美特征为禅意通透、意趣盎然,其“清而不冷”、“幽而不怨”、“孤而不独”、“淡而不枯”的咏梅诗特色,是寄禅诗情、禅思、人性杂糅融汇的结果。三是体现佛禅生命意识和人生况味的哀悼诗,这部分作品历来无人论及。其中,哀悼禅友的诗歌体现了探寻“本性”、追逐“自心”的生命意识,超越生死、“明心见性”的终极观念和“生死自知”、“来去自如”的生死观;哀悼诗友的诗歌体现了情同骨肉、断手断足的人情真性之伤;哀悼官员的诗歌体现了尘世之念和社会意识、参与意识的流痕。他的至真性情渗透到哀悼诗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从整体上体现了他的慈悲心怀、社会意识和世俗倾向。四是体现佛禅修为与艺术修养、个性才情融合的题画诗,这部分作品极少有人论及。其中,山水类题画诗表达了活泼愉悦的林泉之恋、洒脱忘机的禅隐之悦;怀旧、感事类题画诗抒发怀旧、感时、伤世的悲戚愁苦;自题自画诗体现自在洒脱、生死淡然的人生志趣;佛禅故事类题画诗诠释随缘任运、自性本觉的佛禅旨趣。最后简略分析了寄禅的抒怀诗。 第四章:僧诗源流下的寄禅诗歌艺术特色。首先确定本文采用的“诗僧”与“僧诗”两个概念,并梳理诗僧创作的历史脉络,推断出以寄禅为核心并引领的诗僧创作第三次高峰的结论。其次以“月”和“影”两意象为例分析对僧诗典型意象的继承与开拓,以“月”喻永恒存在之佛旨与禅法,以“月”喻宁静澄澈之自性与禅心,以“月”喻天然自得之意境与理事圆融之禅境;以“影”塑造意象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以“影”抒发孤寂寥落的心态,以“影”喻示不落言筌、自性清净的禅悟。“月”、“影”意象展现了寄禅强烈的生命意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佛禅体验,是对僧诗意象的开掘与创造。再次分析对僧诗清雅诗风传统的继承,对应其佛禅思想流变的三个阶段,将其诗风划分为清丽、清闲与清瘦的早期诗风,清苦与清寒的中期诗风,清寂与清旷的晚期诗风三个较为明显的层级,综合而言,寄禅的诗风仍延续僧诗“清雅”主流,有盛唐之清丽,又有晚唐之荒寒。最后通过寄禅论诗的《唐宋诗别说》分析他尊唐抑宋的诗歌理论,梳理出对僧诗创作理论和湖湘派诗论的继承,从一个侧面展示晚清诗坛流派纷争,诗体变革暗流涌动的局面。 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通过论述寄禅的佛禅思想和诗歌艺术,意欲明确寄禅所引领的第三次诗僧创作高峰,确立他在文学史和佛禅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并通过其文学活动的辐射较为宏观地俯察晚清民初的诗坛格局,力图填补晚清民初诗歌研究的某些空白。 二、从佛禅的角度,选取佛禅与诗歌融合密切的山水诗、咏梅诗、哀悼诗、题画诗来分析寄禅诗歌的审美特征,不取既往研究所依重的禅理诗和爱国诗,尤其对哀悼诗和题画诗的研究是以往僧诗研究的空白,可视为本文的创新,能够为今后诗僧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在以往所作的个体研究、群体研究和断代研究的基础上,从僧诗源流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寄禅对僧诗创作的继承与创新,将会增加结论的严密性和可靠性,丰富诗僧文学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晚清 诗僧 寄禅 交游 佛禅思想 诗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绪论14-20
  • 第一节 选题缘起14-15
  • 第二节 学界的研究状况15-19
  • 一、 寄禅诗文集的整理出版情况15-16
  • 二、 近人对寄禅的评价情况16-17
  • 三、 今人论著中的研究情况17-18
  • 四、 论文研究情况18-19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范畴19-20
  • 第一章 寄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交游20-38
  • 第一节 寄禅出家的时间20-21
  • 第二节 寄禅的诗歌交游考21-38
  • 一、 与四明诗社的交游22-24
  • 二、 与四明酬唱集团的交游24-26
  • 三、 与湖湘诗派的交游26-29
  • 四、 与中晚唐诗派的交游29-33
  • 五、 与“同光体”诗人的交游33-38
  • 第二章 寄禅的佛禅思想及流变38-62
  • 第一节 出世思想的形成和佛禅思想的深化(光绪十四年前)40-47
  • 一、 “心地本无尘可扫,花香唯有蝶来分”——对随缘任运、自性本觉的认识40-43
  • 二、 “风流回首余青冢,始信从来色是空”——对色空观的认识43-45
  • 三、 “不许微尘生净土,欲移定石坐禅天”——禅净双修中的净土思想45-47
  • 第二节 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纠结(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47-54
  • 一、 “禅心本无住,何事欲沾衣”——自性本觉与尘俗牵羁的矛盾纠结49-51
  • 二、 “天上人间尽惆怅,与师惟有证无生”——天地两难的无奈窘境51-54
  • 第三节 佛禅观念的淡化和入世思想的形成(光绪二十五年后)54-62
  • 一、 “我虽学佛未忘世,公乃悲天更悯人”——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54-57
  • 二、 “象法久云灭,我生何太迟。一花开已落,五叶愿重芳”——兴学卫教的自我救赎和佛教改革的探索之路57-62
  • 第三章 寄禅的诗歌类型及审美特征62-110
  • 第一节 内心世界与外部宇宙的圆融印合——寄禅的山水田园诗及其审美特征62-73
  • 一、 “流水半江月,松风万壑琴”——自然清丽64-66
  • 二、 “落叶下枯树,微阳生暝愁”——空寂旷淡66-69
  • 三、 “岁岁雁南渡,年年水北流”——含蓄天成69-71
  • 四、 “春风不到处,枯树自生花”——我梵一如、浑然通透71-73
  • 第二节 佛禅映照与人格意趣的融合——寄禅的咏梅诗及其审美特征73-82
  • 一、 “本来无色相,何处解横斜”——白梅之禅意77-79
  • 二、 “三冬无暖气,一悟见春心”——诗禅之顿悟79
  • 三、 “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白梅之神气、正气与灵气79-82
  • 第三节 佛禅生命意识与人生况味的融合——寄禅的哀悼诗及其审美特征82-94
  • 一、 “多情最是江头月,夜静依然照讲堂”——佛禅生命意识的超越:禅友之哀悼83-86
  • 二、 “一种情怀同骨肉,那堪中道忽分离”——泣血呕肝的人情真性之伤:诗友之哀悼86-89
  • 三、 “功罪一时原难定,春秋千古岂能私”——尘世之念与社会意识的流痕:官员之哀悼89-94
  • 第四节 佛禅修为与艺术修养、个性才情的融合——寄禅的题画诗及其审美特征94-110
  • 一、 “遥望图画里,别有好林泉”——山水类题画诗96-101
  • 二、 “披图意凄恻,不觉泪沾裳”——怀旧、感事类题画诗101-105
  • 三、 “虚空击碎浑无事,大地何曾有一尘”——自画自题诗105-110
  • 第四章 僧诗源流下寄禅诗歌的艺术特色110-144
  • 第一节 僧诗创作的源流梳理——僧诗创作的三次高峰111-115
  • 第二节 对僧诗典型佛禅意象的继承与开拓115-127
  • 一、 “此心不动随来去,一月千江普映圆”——“月”意象解析117-122
  • 1、月喻佛法118-119
  • 2、月喻禅心119-120
  • 3、月喻天然自得之意境与理事圆融之禅境120-122
  • 二、 “黄昏独坐谁为伴,月借梅花瘦影来”——“影”意象解析122-127
  • 1、清幽淡逸的静态美和飘逸灵动的动态美123-124
  • 2、寥落心态的“影”射124-126
  • 3、以“影”喻“相”,禅悟的媒介126-127
  • 第三节 对僧诗清雅诗风传统的继承127-137
  • 一、 清闲与清瘦的早期诗风(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127-129
  • 二、 清苦与清寒的中期诗风(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29-133
  • 三、 清寂与清旷的晚期诗风(光绪二十五年之后)133-137
  • 第四节 对僧诗理论的继承——《唐宋诗别说》辨析137-144
  • 一、 从诗歌的音乐性对唐宋诗予以比较139
  • 二、 从诗风、格调、气韵等整体特征对唐宋诗予以区别139-140
  • 三、 对诗歌“不可言传”的“景外之致”的讲求140-141
  • 四、 对诗歌韵律的认识和对诗歌革新的表达141-144
  • 结语144-146
  • 参考文献146-150
  • 后记150-1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海洋;八指头陀诗风初探[J];船山学刊;1998年01期

2 李谟润;东晋诗僧现象解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哈斯朝鲁;诗情澎湃的人生——论八指头陀的禅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梅季;论八指头陀的诗歌创作[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5 仪平策;中国诗僧现象的文化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6 徐跃;;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和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7 张福勋;宋代的诗僧与僧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哈斯朝鲁;;“白梅和尚”的咏梅诗[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晚清诗僧寄禅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5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