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土地改革史研究(1942-1948年)

发布时间:2017-05-22 12:03

  本文关键词:潞城土地改革史研究(1942-1948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肇始于中国革命以建立基层组织的方式,由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而组织群众,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能力和国家效率,然后国家才能把社会剩余有组织地投资于长期发展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片地缘政治的新格局。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来,潞城大地分割为沦陷区、根据地、日伪占领区、游击区等,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社会阶层、社会秩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并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潞城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减租减息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土地改革,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经历过的最为重大的革命性事件。土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的统一大国而言,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地权如何分配,是一个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头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个“农民获得土地,党获得农民”的过程,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起点。建国前后在广大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发生的土地改革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真实写照。就潞城土改史研究而言,目前学界尚缺乏直接相关的研究可资参考。仅有的研究就是广为学界评价和使用的美国学者韩丁有关潞城县张庄村的两部纪实性著作——《翻身》与《深翻》。但是,就潞城土改的过程而言,既有老区土改,又有新区土改。错综复杂,并非一个村庄就能够完全代替。幸运的是,笔者在潞城县档案馆发现了大量反映新老区土改的档案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记录的是土改进行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调查、经验交流和统计数据。笔者相信,通过梳理这批资料,再辅之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一定能够对潞城土改史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通过本研究,推动山西区域的土改史研究。潞城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的土改运动中是有典型性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韩丁的《翻身》使潞城张庄闻名世界,更是因为地处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潞城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潞城的土改,不仅具有老解放区土改的特点,而且具有新解放区土改的特点。与张庄土改相比,本文通过个案的形式,对抗战期间潞城老根据地不同类型村庄的减租减息运动,在此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思想、心态的变化,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开展革命活动心脏的潞城县北村的反奸清算运动的个案分析,以及1946-1947年潞城县新老解放区开展的查田运动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潞城土改的整体历史进程。这些区域的群众运动及其土改历程,与张庄土改,才构成了潞城土改的整体面貌。韩丁所揭示的张庄土改的确为人们尤其是海外学界了解中国的土改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但是绝不能因此而遮蔽了张庄所在的潞城之土改运动的完整面相。进一步而言,潞城土改作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土改运动的核心地带,也受到了相邻区域尤其是土改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长治武乡、河北武安等县区的影响和推动,从而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获得民心,夺取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通过对潞城土改历史的研究,可以为当前广为关注的农村土地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从土改时候的地权私有,到集体化时代的地权国有、集体所有,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土地下户,农民拥有自主生产的权力,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到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推动的又一轮新的农村土地改革——允许土地流转,即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获得财产性受益。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求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再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难发现,历次土地政策的调整,均是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从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潞城和全国各地的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只要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能够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谐、正义的举措,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地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中最核心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古至今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做好改革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必将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个“农民获得土地、党获得农民”的过程,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起点。美国学者杜赞奇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传统社会晚期存在着支撑政治统治的“权力的文化网络”,20世纪上半期的国家政权建设破坏和抛开了这一网络,因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政治认同,最终归于失败。然而,土地改革对我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体系,或者说杜赞奇所谓的“权力的文化网络”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破坏,建构了农民高度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秩序。一方面,是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生产关系调整的一次有益探索,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土改运动的顺利实施,使党与农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使农民产生了新的政治认同,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潞城 土改 区域 社会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9;K26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7
  • 绪论17-30
  • 一、选题缘起17-20
  • 二、学术研究回顾20-27
  • 1、中国土改史研究的整体特点20-22
  • 2、山西土改史研究的特点22-25
  • 3、潞城土改史研究现状25-27
  • 三、本研究的问题意识27-30
  • 第一章 潞城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30-46
  • 1.1 潞城土改的历史背景32-34
  • 1.2 潞城土改前的土地占有情况34-36
  • 1.3 开展减租减息,削弱封建剥削36-41
  • 1.4 彻底进行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41-44
  • 1.5 本章小结44-46
  • 第二章 老解放区的减租运动—以潞城二区为例46-65
  • 2.1 从打通村干部思想工作入手47-49
  • 2.2 先进带动一般:减租运动的深入开展49-50
  • 2.3 减租运动中两种类型的村庄50-57
  • 2.3.1 第一种类型:以辛安、西流为代表的先进村51-55
  • 2.3.2 第二种类型,以沟东、下黄、薛家庄、上黄为代表的落后村55-57
  • 2.4 减租运动中不同阶层思想的变化57-61
  • 2.5 老区减租运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61-64
  • 2.5.1 如何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61-63
  • 2.5.2 如何对待村干部的问题63
  • 2.5.3 如何确定积极分子的问题63-64
  • 2.6 本章小结64-65
  • 第三章 从反奸清算到减租增资——潞城新区的减租运动65-81
  • 3.1 反奸清算和减租清债运动在新区的推行65-67
  • 3.2 新区减租运动的两个不同阶段67-73
  • 3.2.1 酝酿阶段:以反奸为主的准备工作67-69
  • 3.2.2 运动高峰:大规模的减租清债69-73
  • 3.3 一个典型村庄的减租清债:以潞城北村为例73-80
  • 3.3.1 潞城北村的基本特点概述73-74
  • 3.3.2 北村的反奸清算与减租运动74-78
  • 3.3.3 北村群运中的民众反映78-79
  • 3.3.4 北村群运中的经验教训79-80
  • 3.4 本章小结80-81
  • 第四章 1946-1947年的查田运动——以潞城四区为中心81-92
  • 4.1 查田运动前的情况:农民没有彻底翻身81-86
  • 4.2 查田运动的开展86-90
  • 4.2.1 划分阶级成份与纠正干部工作作风相结合86-87
  • 4.2.2 走向深入:向地主清算87-88
  • 4.2.3、团结并发动中农88-89
  • 4.2.4 发动落后群众89-90
  • 4.3 查田运动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90-91
  • 4.4 本章小结91-92
  • 第五章 潞城若干典型村庄的群众运动——基于南流、西坡和东旺三村的个案考察92-117
  • 5.1 潞城三村群运前的基本情况96-98
  • 5.2 潞城三村群运工作的开展98-108
  • 5.2.1 南流村的群众运动99-102
  • 5.2.2 西坡村的群众运动102-104
  • 5.2.3 东旺村的群众运动104-108
  • 5.3 三村群运中存在的问题108-115
  • 5.3.1 关于斗争果实的分配问题108-110
  • 5.3.2 干群关系和干部作风问题110-113
  • 5.3.3 运动中各种组织的发展问题:以东旺村为例113-115
  • 5.4 本章小结115-117
  • 第六章 土改中小人物的时代命运117-128
  • 6.1 土改前后贫雇农的人生际遇117-121
  • 6.2 让贫雇自己说话121-126
  • 6.3 本章小结126-128
  • 第七章 土改运动中的民众动员与斗争方式——以潞城五区的翻身实践为中心128-142
  • 7.1 土改中地主阶级的反抗手段128-131
  • 7.2 土改中多种形式的思想动员131-139
  • 7.2.1 诉苦分析会131-132
  • 7.2.2 辩论会132-133
  • 7.2.3 土改中的口号、快板和小调133-139
  • 7.3 积极分子的思想发动139-141
  • 7.4 本章小结141-142
  • 结语:土地改革——“天翻地覆”的变动142-149
  • 一、潞城土地改革运动的阶段性和复杂性142-144
  • 二、张庄土改·潞城土改·中国土改144-146
  • 三、潞城土改的效应、意义和现实启示:一个延伸性的讨论146-149
  • 参考文献149-1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5-156
  • 致谢156-157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157-158
  • 承诺书158-159

  本文关键词:潞城土地改革史研究(1942-1948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5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