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的符号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03 18:04

  本文关键词:《金色笔记》的符号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国外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文学经典作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博士论文主要依据苏珊·朗格、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斯宾斯基和尤里·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对当代英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本研究无意去概括长篇小说《金色笔记》确定的主题思想,只是努力发掘了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作为叙事文本自身的主体性。这一创作的主体性,一方面与作家自身的世界观、思想意识有关,另一方面又是作家对自我主体性羁绊的克服和超越,赋予文本以生命的主体性,增强读者的主体性意识,从而能够不断地积极地创造意义。 从苏珊·朗格的关于“艺术是情感符号的表现”这一观点出发,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不仅反映着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把握着时代脉搏的律动,而且更是对那个时代人类各种复杂情感的集中表现。该小说文本的情感表现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使得情感表现于该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同构之中,象征意义蕴含于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融合的同质之中,艺术符号文本的无限可阐释性隐含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与虚幻的彼岸世界交汇之中,以此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依据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的视点理论,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通过不同层面的叙述“视点”,在“内”与“外”视点的融合中,由“黑”、“红”、“黄”、“蓝”四种不同色彩与“自由女性”叙事的交织,随着时间进程的演变,在意识形态、话语、心理等不同视点中呈现出不同意义,构成了小说复杂而又有序的独特叙述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文本结构,形成了小说的对话机制。 根据尤里·洛特曼关于文学文本的社会交际功能、信息生成功能等论述,小说文本结构以五线谱的形式,通过主音线“自由女性”(第五线)与“黑”、“红”、“黄”和“蓝”这四本笔记(第四至第一条线),构成旋律声部与辅旋律声部的先后四次变奏,营造出长篇小说《金色笔记》的主旋律,即自由、生存、信仰、爱情、精神等音响构成的谐音。与此同时,多丽丝·莱辛以小说创作与注释和议论之间形成的双声部,表明人世的荒谬和价值就在于过程之中,生活和文学创作都是如此。音乐(文本)的模糊、通感、音韵、节奏等,再加上人物、内心、文本、文化间的对话构建,就可以不断地激发读者的创造力,不断地感受到悠扬的旋律和多元的意义,这也就构成了长篇小说《金色笔记》的文本意义生成机制。 本博士论文力图表明,在经典的文学文本中“形式是可以创造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无限的可阐释性,文学批评的任务并非要揭示文学经典作品的确定意义,而恰恰在于发掘文学文本的可阐释空间。文学批评只能够不断地丰富文学文本的意义,而不可能得出终极的意义,只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经典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话。因此,本项研究对于我国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 符号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24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12-17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状况17-24
  • 第二章 莱辛创作的主体性研究24-38
  • 第一节 创作的主体性25-28
  • 第二节 文本的主体性28-33
  • 第三节 接受的主体性33-38
  • 第三章 情感与符号:同构与同质之间38-50
  • 第一节 艺术符号的情感性:形式与内容的同构39-42
  • 第二节 艺术符号的象征性:内在与外在的同质42-46
  • 第三节 艺术符号的非推理性:此岸与彼岸的同在46-50
  • 第四章 视点与对话:内视与外视之间50-63
  • 第一节 外在视点:对话语境中的“自由女性”51-54
  • 第二节 内在视点:自我笔录下的心灵剖析54-58
  • 第三节 重合视点:时间轨迹中的内与外融合58-63
  • 第五章 结构与意义:双声部与变奏曲之间63-76
  • 第一节 变奏曲式结构:主旋律声部与辅旋律声部之间65-70
  • 第二节 双声部互动:小说创作及其反思之间70-73
  • 第三节 文本的结构:信息的生成机制73-76
  • 结论76-78
  • 莱辛大事年表及其作品78-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5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伊迎;;后现代碎片中的“话语”重构——《金色笔记》的再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2 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3 姜红;有意味的形式——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认识主题与形式分析[J];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4 杨士虎;王小博;;《金色笔记》中的后现代不确定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陈尚坤;;社会规训、驯化与异变——从玛丽到安娜:自由女性的漫长之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9期

6 裘乐英;;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J];名作欣赏;2011年06期

7 卢婧;;叙事的“焦虑”——《金色笔记》中“重写”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卢婧;;从虚无主义走向苏非主义——关于《金色笔记》中几处空间场景的内涵释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马龙云;;论《金色笔记》的女性发展取向[J];求索;2012年09期

10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金色笔记》的符号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8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18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