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2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的论题为《中国胡琴族乐器的音响模式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两大论域,即中国胡琴族乐器与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在第一大论域中,为了界定中国胡琴族乐器这一范畴,在霍恩波斯特尔与萨克斯现代乐器分类的基础上,对弦鸣乐器分类概念予以重新界定。本论文采纳Zither、Lute、Lyre和Fiddle四个词作为不同弦鸣乐器分类的专名术语,并且对这四个词规定出各自独立的类属范畴,用以囊括世界民族各种弦鸣乐器。据此,从类属上将世界民族弦鸣乐器分为齐特(Zither)、琉特(Lute)、里拉(Lyre)、费斗(Fiddle)四大类;从形制上又进一步分为板箱型、颈杆型、颈箱型、框体型;从置放方式上分为平卧式、怀抱式、竖置式、横置式;从演奏方式上分为弹奏(弹拨)、击奏(签槌)、擦奏(弓或棒或转轮)若干种;从音响发声特征上分为点状与线状两类。用这四个专名术语表示弦鸣乐器的四分法,同时涵盖弦鸣乐器每一类属的形制结构、置放和演奏形态、激发方式、音响特征诸方面的多种规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霍-萨弦鸣乐器两分法(齐特与琉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借助文化人类学文化模式或文化圈的概念,将世界民族乐器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并概括出各个不同地域具有共同属性的乐器类型,从而确立出世界民族乐器10大乐器文化生态圈的分布,据此通过对世界10个乐器生态文化圈的全面考察,建立起了一个清晰的弦鸣乐器分布图景。进一步又从世界民族弦鸣乐器中择出弓擦乐器类属进行梳理,并归纳出弓擦乐器的三大类型:颈杆型、颈箱型、板箱型。其中以颈杆型、颈箱型为主,板箱型极少。此外,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框体擦奏的乐器实例。至此,中国胡琴族乐器的基本范畴和典型特征得到认定,即弦鸣颈杆型弓擦乐器是胡琴族乐器的基本形制结构,其夹弦运弓的擦奏形态是中国胡琴族乐器原生型特征的根本属性。因为从世界范围内所作的考察来看,迄今为止唯有中国胡琴族乐器才具有这种唯一的原生型形制的典型特征,从而以此确立中国胡琴族乐器在世界民族弦鸣弓擦乐器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中国胡琴族乐器依据材质、共鸣腔体振动传导音响特征形成两大子类系统,即一类为用木材制作成圆筒形共鸣箱体结构,后逐渐发展形成二胡、中胡、高胡、四胡等采用蟒皮蒙腔的膜面振动系统;另一类采用椰子壳、葫芦壳等天然材质制作成共鸣箱体称之为“提琴”的形制,后逐渐发展形成板胡、椰胡等桐板面蒙腔的板面振动系统。中国胡琴族乐器的本质属性是由其形制结构、张弦方式和运弓形态所决定的,其形制结构是费斗类颈杆型穿体竖置式,其音响激发方式是以鬃弓穿夹于两弦之间擦奏发声,其音响振动传导系统是膜面系统与板面系统,其演奏形态是鬃弓内外双向运弓与振动面形成交互垂直的二维状态。胡琴族乐器的物理音响模式研究是本论文着重阐释的第二大论域。相关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学方面的专题研究目前依然是较为薄弱的领域,在此选取胡琴族乐器中典型的形制进行声学采样、对频谱波形形成胡琴族独特音色的客观声学参数进行音响分析,表明胡琴族乐器在保持谐音总体动态范围和峰值能量分布方面彼此之间形成的同质性音响特征和个性音色差异。最终以音乐声学为理论依据,从乐器制作材料及工艺与音响模式之间的关系、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的声学阐述、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与演奏形态、演奏机能状态、声场环境之间的关系、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的客观与主观评价体系构建以及中国胡琴族乐器的文化生态分布和乐种音响类型、华夏民族的音响审美观念影响形成了胡琴族乐器特有的形制结构和物理音色特征等等方面探讨中国胡琴族乐器独特的音响模式。中国胡琴族乐器的音响模式包含工艺音响模式、人为音响模式和审美音响模式。与世界他民族文化的弦鸣弓擦乐器比较,中国胡琴族乐器在物质的形制结构上、声学的音色音响上、声响观念的审美心理上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音响内涵。
【关键词】:胡琴族乐器 颈杆型 板振动系统 膜振动系统 音响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3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3
  • 第一章 世界民族弦鸣擦弦乐器的生态分布与音响特征13-32
  • 第一节 现代乐器分类中的弦鸣乐器范畴14-19
  • 一、弦鸣乐器的分类15-17
  • 二、弦鸣乐器的形制分类17-19
  • 第二节 世界民族弦鸣擦弦乐器的生态分布19-30
  • 一、东亚弦鸣擦弦乐器20-21
  • 二、东南亚弦鸣弓擦乐器21-22
  • 三、南亚弦鸣弓擦乐器22-23
  • 四、中亚弦鸣弓擦乐器23-24
  • 五、西亚北非弦鸣弓擦乐器24-26
  • 六、黑人非洲弦鸣弓擦乐器26
  • 七、欧洲弦鸣擦弦乐器26-28
  • 八、拉丁美洲弦鸣弓擦乐器28-29
  • 九、北美洲弦鸣弓擦乐器29-30
  • 十、大洋洲弦鸣弓擦乐器30
  • 第三节 世界民族擦弦乐器的形制类型30-32
  • 第二章 中国胡琴族乐器种类的语源范畴与音响振动系统32-49
  • 第一节 中国胡琴族乐器的语源范畴32-34
  • 第二节 中国胡琴族乐器的系统类型34-40
  • 一、膜面振动系统胡琴族乐器34-37
  • 二、板面振动系统胡琴族乐器37-40
  • 第三节 中国弦鸣弓擦乐器的形制类型与激励方式特征40-44
  • 一、中国弦鸣弓擦乐器形制类型示例41-42
  • 二、中国弦鸣弓擦乐器形制类型图示42-44
  • 第四节 中国胡琴族乐器与世界民族擦弦乐器之比较44-49
  • 一、中国弓擦乐器中的外来成员44-46
  • 二、中国胡琴族乐器在东亚、东南亚诸国的流播衍生46-49
  • 第三章 中国胡琴族乐器的音响模式49-64
  • 第一节 胡琴族乐器的工艺音响模式49-56
  • 一、胡琴族乐器的制作材质与声学品性51-54
  • 二、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的同质性音色54-56
  • 第二节 胡琴族乐器的人为音响模式56-62
  • 一、胡琴族乐器演奏音响环境与音响模式的关联57-58
  • 二、弓法技巧对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的影响58-61
  • 三、指法技巧对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的影响61-62
  • 第三节 胡琴族乐器制作工艺标准化音响模式的探索与应用62-64
  • 第四章 胡琴族乐器典型形制的音响样本与音响特征分析64-178
  • 第一节 二胡音响模式分析64-73
  • 一、二胡Ⅰ64-66
  • 二、二胡Ⅱ66-73
  • 第二节 高胡音响模式分析73-75
  • 第三节 中胡音响模式分析75-77
  • 第四节 板胡音响模式分析77-82
  • 一、高音板胡77-79
  • 二、中音板胡79-82
  • 第五节 京胡音响模式分析82-170
  • 一、西皮e调京胡82-87
  • 二、西皮#f 调京胡87-92
  • 三、西皮e调京二胡92-96
  • 四、西皮F调京二胡96-102
  • 五、西皮e调京二胡102-106
  • 六、西皮F调京二胡106-111
  • 七、西皮京胡111-117
  • 八、西皮e调复合振动膜京胡117-122
  • 九、西皮#f 调复合振动膜京胡122-127
  • 十、二黄d调京胡127-131
  • 十一、二黄e调京胡131-136
  • 十二、二黄d调京二胡136-141
  • 十三、二黄e调京二胡141-146
  • 十四、二黄e调京二胡146-151
  • 十五、二黄京胡151-156
  • 十六、二黄d调复合振动膜京胡156-160
  • 十七、二黄e调复合振动膜京胡160-165
  • 十八、二黄d调复合振动膜京二胡165-170
  • 第六节 中国胡琴族乐器乐种音响类型170-173
  • 第七节 中国胡琴族乐器声学品质与主客观评价173-178
  • 结论178-182
  • 致谢182-185
  • 参考文献185-188
  • 一、中文论文185-186
  • 二、中文专著186
  • 三、外文文献186-188
  • 附录1 世界民族弦鸣弓擦乐器一览188-191
  • 附录2 世界民族弦鸣擦弦乐器谱系191-192
  • 附录3 中国弦鸣弓擦乐器分布类型192-193
  • 附录4 中国胡琴族弓擦乐器声学实验参数193-197
  • 附录5 中国胡琴族弓擦乐器图例197-2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玉林;舞台音响概说[J];剧作家;2005年06期

2 钱志远;;实用音响学从零开始[J];家庭影院技术;2001年10期

3 邹力宏;论现代有声广告音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安腾由典 ,阎威 ,阎学智;管乐器的音响学[J];乐器;2004年08期

5 张盛;;《(天问)之问》音响参数分析[J];大众文艺;2013年16期

6 杨鸿年;论乐队演奏中音乐结构及音响层次布局问题(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7 王震;大管音响色彩系列探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8 王震;大管音响色彩探索[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陈金文;《建筑音响学及其应用》自序[J];艺术科技;2004年01期

10 冯伟;;略论舞台音响的调试与效果[J];丝绸之路;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燕京;本土传统音响声音渐弱[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健;从“能量”角度试探音乐在时空中的展衍态势[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2 王欣;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乾越;中日音响学教学之比较[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2 杨国庆;“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合唱“音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存梅;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演奏的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4 向芳;顿·布虎奈勒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三种音响合成关系及其结构模式[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5 邹艳香;高师电子琴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胡琴族乐器音响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45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a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