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6:14

  本文关键词: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是探讨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问题,这里的“偏离义”包括“预设、预期、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同时还包括句子隐含的“偏离义”,最后,我们把这个“偏离义”上升为汉语被字句的高层构式义。在探讨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前,我们详细讨论了“预设、预期、理想认知模式”三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总的来看,三者由于概念来源不同,所以很难理出清晰的界限,而且,三个概念本身又很复杂,因此,我们仅选择了较为权宜的处理办法。 有关“预设”,我们在George Yule(1996)所划分的“潜在预设”与“实际预设”基础上,并结合George Yule(1996)对潜在预设的分类,对潜在预设进行了重新分类,即,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非事实预设、过往经历预设”四类;同时,我们把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划定为非广告、修辞、网络等特殊语境范畴下的预设与广告、修辞、网络等特殊语境范畴下的预设,由于本文把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仅划定为语境种类的区别,因此,我们对潜在预设的分类同样也基本适用于对语用预设的分类,两者并不矛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普通的被字句,还是“被自杀”类特殊被字结构,无论是语义预设,还是语用预设,在预设中,都依靠“偏离义”;即便是在预设中不蕴含“偏离义”或句子对预设无“偏离义”的,句中也会隐含“偏离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要看到,无论语义预设,还是语用预设,都无法完全用“预设偏离”做周遍性解释;部分可能通过句子隐含的“偏离义”来弥补的。 有关“预期”,我们综合了吴福祥(2004)、齐沪扬、胡建锋(2006)、吴春仙(2001)、郑娟曼(2009)与韩蕾(2009)等学者的观点,重新做了分类,即,分为:“目的预期偏离、情理预期偏离、背景预期偏离、心理倾向性预期偏离、满足性预期偏离、无关性预期否定、间接预期偏离、超预期量信息、负预期量信息”九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汉语被字句存在“预期偏离”问题,它们基本都是通过对说话者或被叙述对象预期的偏离来实现的,没有受话者预期偏离的现象。从类型上来说,主要是目的预期偏离、情理预期偏离、背景预期偏离、心理倾向性预期偏离、满足性预期偏离、超预期量信息;较少用“负预期量信息”进行表达,基本没有“无关性预期否定”现象和“间接预期偏离”现象,可见,汉语被字句在“预期偏离”表达上,并不习惯于复杂形式,而是多采用较为单一的形式;而且,汉语被字句似乎总是偏爱“过量”信息的表达。特殊被字结构深受典型被字句的影响,从而,使其在元语言表达过程中,富含了丰富的“偏离义”信息,,最终形成了一种“无关性预期否定”现象,并统一于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之中。 有关“理想认知模式”,我们是以具体的“吃饭”事件和“人际关系”事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偏离义”的存在:“物”做主语的汉语被字句是以“理想认知模式”为背景(Ground)的,“偏离理想认知模式的部分”相当于图形(Figure),是凸显的部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西方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博爱”观,法国官方格言与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都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据此,我们建构了“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证明了汉语“人对人”被字句的“偏离义”同样存在;同时,也触及了“丧葬”、“婚俗”、“比赛”模式下汉语被字句式的偏离问题,最后,我们用“偏离义”对汉语被字句的构式义做了统一性解释。 以上研究证实了我们对汉语被字句“偏离义”的猜测,最终,我们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进行了解释,即,汉语被字句是以“预设、预期、理想认知模式”为背景(Ground)的,“预设内蕴含的偏离义”,句子对预设的“偏离义”和“偏离预期、理想认知模式部分”,以及句子所隐含的“偏离义”相当于图形(Figure),是凸显的部分。 最后,为了保证结论的准确性,我们又从构式义角度,对汉语被字句做进一步分析:一方面从汉语被字句内部的高频现象入手,另一方面,从与汉语被字句相冲突成分的特点入手,从正反两面证明了汉语被字句“偏离义”高层构式义的存在,即,无论是从汉语被字句结构本身入手,还是从与汉语被字句相冲突成分——祈使句、否定成分、遭受类复合词、目的状语入手,都能证明汉语被字句高层构式义中“偏离义”的存在;汉语话题句的特点是“偏离义”产生的句法基础,“前景”身份是“偏离义”产生的语义基础。汉语被字句的主观色彩和“指别功能”都源于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高层构式义。 汉语被字句一直以来是汉语学界比较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吕叔湘、王力等前辈学者,他们都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提出过真知灼见;但进入新世纪后,有关汉语被字句的研究却逐渐减少,基本成了“不如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很多人觉得对汉语被字句似乎已无事可做,虽然有些学者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过探讨,但仅停留在用“视角”转换等进行简单解释,这种解释还是不能回答“汉语被字句为什么与其它句式间不能进行自由转换?”的老问题。本文用“偏离义”对汉语被字句进行解释,既深化、细化了“不如意”说,做到了站在前人肩膀上,对已有成果的充分吸收,同时,这一研究的细化又更接近了我们对汉语被字句的“语感”,因为,汉语被字句总给我们一种“怪异”的感觉(偏离),没特殊事儿,我们一般是不愿意用它的。因此,本篇论文是对目前汉语被字句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关键词】:被字句 预设 预期 理想认知模式 偏离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前言14-16
  • 引言16-40
  • 0.1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16-17
  • 0.2 文献述评17-20
  • 0.3 几个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0-40
  • 0.3.1 理想认知模式理论问题20-27
  • 0.3.2 预期问题27-31
  • 0.3.3 预设问题31-36
  • 0.3.4 期望问题36-39
  • 0.3.5 隐含问题39
  • 0.3.6 “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等认知概念的理解范围39-40
  • 第一章 汉语被字句的“预设偏离”问题40-54
  • 1.1 “预设”的分类40-45
  • 1.2 语义预设问题45-49
  • 1.2.1 存在预设与事实预设问题45-47
  • 1.2.2 事实预设与非事实预设问题47-48
  • 1.2.3 过往经历预设问题48
  • 1.2.4 汉语被字句语义预设的偏离问题48-49
  • 1.3 语用预设问题49-53
  • 1.3.1 “被自杀”的个案分析49-53
  • 1.3.2 汉语“被自杀”类特殊被字结构的语用预设偏离问题53
  • 1.4 小结53-54
  • 第二章 汉语被字句的“预期偏离”问题54-62
  • 2.1 “预期偏离”的类型54-55
  • 2.2 汉语被字句“预期偏离”现象的考察55-60
  • 2.2.1 目的预期偏离55-56
  • 2.2.2 情理预期偏离56-57
  • 2.2.3 背景预期偏离57-58
  • 2.2.5 满足性预期偏离58-59
  • 2.2.6 超预期量信息59
  • 2.2.7 负预期量信息59-60
  • 2.3 汉语“被自杀”类特殊被字结构的“无关性预期否定”现象60-61
  • 2.4 小结61-62
  • 第三章 汉语被字句对“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问题62-104
  • 3.1 “人对物”模式的偏离62-80
  • 3.1.1 “吃”与“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64-66
  • 3.1.2 偏离于理想认知模式的证明66-76
  • 3.1.3 汉语被字句的理论阐释76-78
  • 3.1.4 对“被自杀”类特殊被字结构研究的启示78-79
  • 3.1.5 小结79-80
  • 3.1.6 余论80
  • 3.2 “人对人”模式的偏离80-103
  • 3.2.1 人际关系的理想认知模式81-83
  • 3.2.2 偏离于人际关系理想认知模式的证明83-100
  • 3.2.3 汉语被字句构式义的统一性解释100-102
  • 3.2.4 余论102-103
  • 3.3 小结103-104
  • 第四章 汉语被字句“偏离义”高层构式义问题104-118
  • 4.1 汉语被字句“偏离义”是高层构式义的证明104-112
  • 4.1.1 来自汉语被字句结构自身的证据104-107
  • 4.1.2 来自与汉语被字句相冲突成分的证据107-110
  • 4.1.3 “偏离义”属汉语被字句独有的高层构式义110-112
  • 4.2 汉语被字句“偏离义”产生的句法语义基础112-114
  • 4.3 源起于“偏离义”的汉语被字句的两类主要功能义114-117
  • 4.3.1 汉语被字句的主观性114
  • 4.3.2 汉语被字句的“指别功能”114-117
  • 4.4 小结117-118
  • 结论118-121
  • 参考文献121-12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29-131
  • 后记131-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彦屏;;从认知角度看“被”字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刘世儒;论汉语‘被动式’的传统用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3年01期

4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5 周阿根;张登岐;;《儒林外史》被动句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潘晓军;;理想认知模式中的“较”与“还”[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8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10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汉语被字句的“偏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06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