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1 02:06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高校 日语专业 学生 中日 同形 近义词 产出 难易 影响 因素 研究


【摘要】:日语汉语词中的“中日同形近义词”被认为是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表达时误用最多、最难以习得的一类词。但是目前对于此现象的理解较为单一,认为难度仅来自于母语与目标语在词义上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借鉴Laufer (1990、1991、1997)等影响词汇习得难易度因素研究及R.Ellis(2005)提出的由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同作用,习得难易度需要同时观察限时与非限时两种测试条件下的结果的观点,对可能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的四类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调查。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一、母语与目标语差异因素;二、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三、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四、限时非限时测试条件差异因素等因素对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的影响。 数据收集由笔者与中国某大学日语专业二年级(低水平组)与四年级(高水平组)共计35名学生以一对一的方式完成,分为限时产出测试和非限时产出测试两个部分。限时测试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地快速理解中文提示句的意思并将该意思立即用日语口头表述出来。而非限时测试没有时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发放问卷笔试回答的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 一、母语与目标语差异因素影响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难易度。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共有义项部分难度明显低于独有义项部分。日语具有独有义项的O1类型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难度明显低于汉语具有独有义项的O2和日语和汉语同时具有独有义项的O3类型。母语与目标语词性相同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的难度低于词性不同的中日同形近义词。 二、词汇本身难易度差异因素也对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难度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属于初级词汇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难度低于属于中高级词汇的中日同形近义词。当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共有义项独有义项差异因素共同作用时,中日同形近义词义项的产出难易度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初级词汇的共有义项、中高级词汇的共有义项、初级词汇的独有义项、中高级词汇的独有义项。在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O1、02、03类型差异因素共同作用时,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初级词汇的O1、初级词汇的03、中高级词汇的O1、初级词汇的02、中高级词汇的02、中高级词汇的03。在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词性差异因素的影响下,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由易到难的顺序为:初级词汇且词性相同的词、初级词汇词性不同的词、高级词汇词性相同的词、高级词汇词性不同的词。 三、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也影响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难易度。总体来说,随着学习者日语水平的提高,中日同形近义词的产出正确率提高,难度降低。结合词汇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发现: 1、在产出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共有义项时,无论学习者日语水平高低,产出难度均较低。而在产出独有义项时,虽然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产出结果依然较差,但明显好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 2、无论中日同形近义词是属于01、02还是03,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产出状况均好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对02、03的影响较O1略微明显一些。 3、无论中日同形近义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产出状况都好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对词性相同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影响较词性不同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略微明显一些。 4、无论中日同形近义词本身的难易度属于初级词汇还是中高级词汇,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产出状况均好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对属于中高级词汇的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不同的测试条件也会造成学习者产出中日同形近义词时难易度发生变化。总体来说,非限时测试结果好于限时测试。学习者非限时测试时的个体差异较限时测试显著。 1、结合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因素与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在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中的表现发现,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在产出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共有义项时,非限时测试成绩明显好于限时测试,说明学习者运用共有义项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操作时间;在产出独有义项时,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正确率都很低,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尚不具备独有义项的显性知识,无论是否给予时间思考,结果都相同。而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在产出共有义项时,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的结果都较好且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对于共有义项的知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在产出独有义项时,非限时测试结果明显好于限时测试,说明高年级学习者已经具备关于独有义项的显性知识,只是该类知识运用的“自动化”水平仍较低。 2、结合母语与目标语在词性上的差异因素与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在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中的表现发现,对于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产出词性相同的中日同形近义词在限时测试、非限时测试条件下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限时测试明显加大了词性不同的词的产出难易度。说明对于词性不同的词,日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词性差异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还没有自动化,在产出时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而对于日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无论是词性相同的词还是词性不同的词,非限时测试的产出情况都好于限时测试。 3、结合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学习者水平因素在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学习者日语水平如何,初级词汇在限时测试、非限时测试中的产出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无关日语水平高低,学习者已经能够较为“自动化”地提取关于初级中日同形近义词的相关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是不完善的或是错误的。而在产出中高级词汇时,无论学习者日语水平如何,非限时测试的结果都好于限时测试,说明无论无关学习者水平高低,中高级中日同形近义词的相关知识的自动化水平较低,其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证明了母语与目标语词义的差异是影响学习者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同时,从产出方面解答了陈毓敏(2003)、加藤(2005)等研究未能解决的O1、02、03难易度的问题,验证了一直以来被忽略的词性差异因素的存在。此外,第一次将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纳(?)日同形近义词难易度影响因素中讨论,并加入对学习者日语水平因素、测试条件的因素的观察,使得对于中日同形近义词难易度的认识更为全面与精确。 中日同形近义词与其说是中日同形词中最难习得的词,不如说是发展状态最不均衡的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抓住了其难易度差异的成因,是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最终促进该类词的习得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目录】:
  • 致谢6-8
  • 中文摘要8-12
  • 英文摘要12-16
  • 日文摘要16-29
  • 第一章 绪论29-37
  • 1.1 选题原因29-32
  • 1.1.1 学习中日同形近义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29-31
  • 1.1.2 中日同形近义词的误用31
  • 1.1.3 词汇习得难易度研究的必要性31-32
  • 1.2 研究目标32-35
  • 1.2.1 理论方面的目标32-34
  • 1.2.2 实践方面的目标34-35
  • 1.3 论文结构35-3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7-79
  • 2.1 中日同形近义词的相关研究37-55
  • 2.1.1 中日对比研究37-47
  • 2.1.1.1 中日同形词的定义与判断依据37-39
  • 2.1.1.2 中日同形词的分类39-41
  • 2.2.1.3 中日同形近义词的特征与分类41-46
  • 2.2.1.4 中日对比研究的局限性46-47
  • 2.1.2 与中日同形近义词相关的习得研究47-55
  • 2.1.2.1 误用研究47-49
  • 2.1.2.2 中介语研究49-50
  • 2.1.2.3 认知处理模式研究50-55
  • 2.2 词汇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55-77
  • 2.2.1 产出难易度与词汇产出知识、产出结果的相互关系55-60
  • 2.2.1.1 难易度的定义55-57
  • 2.2.1.2 词汇产出与产出知识57-60
  • 2.2.2 产出测试与产出难易度60-64
  • 2.2.2.1 产出测试的类型60-61
  • 2.2.2.2 产出测试条件的影响61-64
  • 2.2.3 影响词汇习得难易度的因素64-77
  • 2.2.3.1 影响词汇习得难易度的客观因素64-72
  • 2.2.3.2 影响词汇习得难易度的主观因素72-77
  • 2.3 小结77-7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79-106
  • 3.1 研究问题与假设79-84
  • 3.2 变量的分类与操作定义84-85
  • 3.2.1 变量的分类84
  • 3.2.2 操作定义84-85
  • 3.3 实验设计与研究步骤85-106
  • 3.3.1 测试用词的选定85-102
  • 3.3.1.1 选词标准、步骤与所选词汇85-86
  • 3.3.1.2 测试用词在词义和使用上的中日对照86-102
  • 3.3.2 受试者的选定102
  • 3.3.3 测试问卷的设计102-104
  • 3.3.3.1 限时测试103-104
  • 3.3.3.2 非限时测试104
  • 3.3.4 测试结果的描述与评判104-106
  • 3.3.4.1 描述(限时测试)104
  • 3.3.4.2 评分104-105
  • 3.3.4.3 统计学分析105-106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Ⅰ——母语与目标语差异因素106-118
  • 4.1 共有义项独有义项差异因素106-109
  • 4.1.1 总体差异106
  • 4.1.2 讨论106-109
  • 4.2 O1、O2、O3类型差异因素109-113
  • 4.2.1 总体差异109
  • 4.2.2 讨论109-113
  • 4.2.2.1 O1、O2、O3的共有义项与独有义项的差异110-112
  • 4.2.2.2 O1、O2、O3各个单词间的差异112-113
  • 4.3 词性异同差异因素113-116
  • 4.3.1 总体差异113-114
  • 4.3.2 讨论114-116
  • 4.3.2.1 词性相同、词性不同的O词的共有义项与独有义项的差异114-115
  • 4.3.2.2 词性相同、词性不同的O1、O2、O3的差异115-116
  • 4.4 小结116-118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Ⅱ——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118-126
  • 5.1 初级词汇中高级词汇的总体差异118-119
  • 5.1.1 结果118
  • 5.1.2 讨论118-119
  • 5.2 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共有义项独有义项差异因素的交互关系119-121
  • 5.2.1 结果119-120
  • 5.2.2 讨论120-121
  • 5.3 词汇本身难易度差异因素与O1、O2、O3类型差异因素的交互关系121-123
  • 5.3.1 结果121-122
  • 5.3.2 讨论122-123
  • 5.4 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与词性差异因素之间的关系123-125
  • 5.4.1 结果123-124
  • 5.4.2 讨论124-125
  • 5.5 小结125-126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Ⅲ——习者日语水平因素126-143
  • 6.1 低水平组高水平组的总体差异126-128
  • 6.1.1 结果126
  • 6.1.2 讨论126-128
  • 6.2 学习者日语水平差异因素与各个词汇因素之间的关系128-142
  • 6.2.1 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共有义项与独有义项的平均分的差异128-130
  • 6.2.2 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O1、O2、O3的平均分的差异130-131
  • 6.2.3 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词性相同、词性不同的O词的平均分差异131-133
  • 6.2.4 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初级词汇与中高级词汇的平均分的差异133-134
  • 6.2.5 讨论134-142
  • 6.2.5.1 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产出结果差异中的特例134-139
  • 6.2.5.2 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具体产出的差异139-141
  • 6.2.5.3 低水平组、高水平组词性产出的差异141-142
  • 6.3 小结142-143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Ⅳ——测试条件的影响143-159
  • 7.1 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的总体差异143-145
  • 7.1.1 总平均分的差异143
  • 7.1.2 讨论143-145
  • 7.2 测试条件差异因素与词汇因素、学习者水平因素的关系145-156
  • 7.2.1 共有义项独有义项差异因素在限时测试、非限时测试中的差异145-148
  • 7.2.1.1 总体差异145-146
  • 7.2.1.2 不同日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146-148
  • 7.2.2 O1、O2、O3类型差异因素在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中的差异148-151
  • 7.2.2.1 总体差异148-150
  • 7.2.2.2 不同日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150-151
  • 7.2.3 词性差异因素在限时测试与非限时测试的不同151-154
  • 7.2.3.1 总体差异151-152
  • 7.2.3.2 不同日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152-154
  • 7.2.4 词汇本身难易度因素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表现154-156
  • 7.2.4.1 总体差异154-155
  • 7.2.4.2 不同日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155-156
  • 7.3 小结156-159
  • 第八章 结论159-177
  • 8.1 研究结论小结159-161
  • 8.2 结论的理论贡献161-165
  • 8.2.1 对Laufer(1991、1997)影响词汇习得难易因素理论的发展161-163
  • 8.2.2 对日语学界中日同形近义词四类研究的启示163-165
  • 8.3 对日语教学的启示165-174
  • 8.3.1 对于中日同形近义词教学应该持有的观点166-167
  • 8.3.2 具体教学方法的建议167-174
  • 8.3.2.1 中国国内中日同形近义词的教学现状167-172
  • 8.3.2.2 对中日同形近义词教学法的提议172-173
  • 8.3.2.3 对中日同形近义词课外学习法的建议173-174
  • 8.4 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的课题174-177
  • 8.4.1 研究的局限性174-176
  • 8.4.2 今后的课题176-177
  • 参考文献177-185
  • 附录1 限时测试问卷实施形式示例与具体测试项目185-190
  • 附录2 非限时测试问卷190-1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维;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2 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3期

3 彭广陆;;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1期

4 柳纳新;关于日汉同形近义词(上)[J];日语知识;1997年06期

5 柳纳新;关于日汉同形近义词(下)[J];日语知识;1997年07期

6 侯仁锋;容易误用的日汉同形词举例[J];日语知识;1998年10期

7 范淑玲;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戴曼纯!100089;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9 文秋芳;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2年6月特刊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10 杨绘荣;;词汇知识深度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一项基于DIWK模型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570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70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