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溯源

发布时间:2017-08-07 07:30

  本文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溯源


  更多相关文章: 《讲话》 工农兵 文艺工作者 武器 形式 改造与结合 普及与提高 歌颂与暴露 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不仅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典范,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以来我国最重要的理论文本之一。对《讲话》进行整体谱系性探源,可探究其在整个中国文艺发展链条中的一脉相承关系,进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并藉此考察中国文艺观念的嬗变及转换间的内在机制。论文以核心术语为考察重心,从《讲话》涉及的四个关键词“工农兵”、“文艺工作者”、“武器”、“形式”以及四对核心范畴“改造与结合”、“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结构《讲话》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每个关键词、核心范畴提出、深化的迁变过程,力图揭示其生成的历史语境和变形图景,进而呈现它们整体流变的发展脉络。论文指出各关键词和核心范畴都与中国古代以来的文艺传统一脉相承,在它们衍变背后都含蕴着时代变迁及各种话语之间的内在冲突,从中国古代传统、“五四”新文学、左翼文艺观念,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政治话语,正是诸种复杂、多元元素,构成了《讲话》诞生的话语背景。《讲话》是历史生成的文本,在承续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对左翼文艺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补充与发展,同时它凝聚了一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内核。
【关键词】:《讲话》 工农兵 文艺工作者 武器 形式 改造与结合 普及与提高 歌颂与暴露 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0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0
  • 导言 后《讲话》时代的《讲话》研究10-26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10-16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16-22
  • 第三节 关于版本的说明及其他22-26
  • 第一章 新兴文艺体制的核心主体建构26-48
  • 第一节 工、农、兵的语义变迁26-32
  • 第二节 群体性指称概念之衍变32-42
  • 第三节 工农兵文艺体式的创制42-48
  • 第二章 创作主体的身份划分和角色定位48-70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认同48-53
  • 第二节 同质性的指认与建构53-60
  • 第三节 文坛领域的小资产阶级话语60-63
  • 第四节 创作主体身份和角色定型化的形成63-70
  • 第三章 不断明确和强化的功能属性70-82
  • 第一节 启蒙工具说的孕育70-72
  • 第二节 作为“注入思想”的“宣传武器”72-74
  • 第三节 文艺功能的重新定位74-76
  • 第四节 文艺武器论的再度强化76-82
  • 第四章 文艺形式的转换与变革82-90
  • 第一节 “形式”遭遇的尴尬82-85
  • 第二节 旧瓶与新酒85-86
  • 第三节 “民族形式”与体式变革86-90
  • 第五章 被规训的角色转换和话语转型90-106
  • 第一节 “物心两面的改造”90-92
  • 第二节 从改造走向结合92-102
  • 第三节 角色转换后的话语型102-106
  • 第六章 文艺大众化实施路径之新构想106-114
  • 第一节 “普及”的焦虑106-108
  • 第二节 “豆芽菜与大树”的辩证关系108-114
  • 第七章 时代与现实的文艺召唤114-126
  • 第一节 “美刺”与“写光明”114-119
  • 第二节 “暴露与讽刺”论争119-121
  • 第三节 对现实言说的规定性叙述121-126
  • 第八章 两难中的批评标准126-140
  • 第一节 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艺批评126-131
  • 第二节 苏区文艺审查机制的雏形131-134
  • 第三节 失衡的天平134-140
  • 结语 多元话语的继承与超越140-150
  • 第一节 从历史深处走来140-141
  • 第二节 新时代语境下的发展141-146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146-150
  • 参考文献150-16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60-162
  • 致谢162-164
  • 个人简历164-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辜也平;论三次批判运动与共和国初年的文学范式[J];东南学术;2004年05期

2 孟繁华;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内部结构[J];文艺争鸣;1998年04期

3 刘秀兰;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1期

5 陈传才;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传统文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2 姬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D];吉林大学;2009年

3 周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3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33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