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经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0:25

  本文关键词:吴经熊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吴经熊 台湾新士林哲学 超越东西方 自然法


【摘要】:吴经熊作为台湾新士林哲学的代表之一,为台湾新士林哲学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自然法哲学研究入手,在文学、翻译学、宗教、哲学等多方面尝试将东西方思想和文化进行融合会通,并通过对基督宗教灵修生活的研究,重新理解阐释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试图以天主教精神来实现“超越东西方”的理论愿景。吴经熊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表达言说基督文化,以基督宗教来超拔和提升中国文化,在整体上奠定了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精神方向。本文在阐明吴经熊学思历程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之后,对吴经熊在法哲学、文学、翻译学、宗教学、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及贡献进行分析阐释,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构成及内在关联,揭示吴经熊是怎样借助基督教精神及古典理性精神来迈向“超越东西方”的理论愿景的。
【关键词】:吴经熊 台湾新士林哲学 超越东西方 自然法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8
  • 绪论18-26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8-19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9-24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24-26
  • 第一章 吴经熊的学思历程26-43
  • 第一节 时代背景26-28
  • 第二节 家庭背景28-30
  • 第三节 教育背景30-34
  • 一、传统文化的熏陶30-32
  • 二、西方文明的影响32-34
  • 第四节 职业与事业34-36
  • 一、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34-35
  •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35-36
  • 第五节 人文主义的灵修36-42
  • 一、初涉基督宗教36-40
  • 二、转向天主教40-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二章 在进化中的自然法43-63
  • 第一节 吴经熊自然法哲学的核心43-46
  • 一、对自然法概念的辩护43-44
  • 二、自然法与永恒法、实证法44-46
  • 第二节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46-52
  • 一、施塔姆勒的自然法哲学46-49
  • 二、霍姆斯的自然法哲学49-50
  • 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50-52
  • 第三节 宗教信仰与伦理原则的结合52-59
  • 一、托马斯自然法哲学52-55
  • 二、中国儒家的伦理原则与自然法55-56
  • 三、宗教信仰与伦理原则的结合56-59
  • 第四节 超越东西方的探索59-62
  • 本章小结62-63
  • 第三章 唐诗四季63-93
  • 第一节 独特的分期方式63-72
  • 一、两种常见的分期方式63-64
  • 二、《唐诗四季》的分期原则64-66
  • 三、对唐诗四季节的解读66-72
  • 第二节 选本的主体性倾向72-78
  • 一、民族危机意识的动因72-74
  •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74-76
  • 三、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认同76-78
  • 第三节 唐诗的跨文化解读78-87
  • 一、文化系统内部的纵向解读79-82
  • 二、不同文化间的横向解读82-87
  • 第四节《唐诗四季》的价值体现87-91
  • 一、文学价值87-88
  • 二、翻译学价值88-90
  • 三、现实意义90-91
  • 本章小结91-93
  • 第四章 禅学的黄金时代93-112
  • 第一节 写作特色93-99
  • 一、以诗论禅93-94
  • 二、以禅师论禅94-97
  • 三、以公案论禅97-99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99-106
  • 一、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99-104
  • 二、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104-106
  • 第三节 禅的超越性106-111
  • 一、禅所象征的中国精神106-108
  • 二、禅对儒释道的融合108-110
  • 三、禅对东西方文明的超越110-111
  • 本章小结111-112
  • 第五章 中国哲学之悦乐精神112-124
  • 第一节 儒家的道德之乐112-116
  • 第二节 道家的消遥之乐116-118
  • 第三节 佛家的解脱之乐118-123
  • 本章小结123-124
  • 第六章 《圣咏译义》和《新经全集》:为基督而织的中式外衣124-141
  • 第一节 基督宗教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圣经》的翻译124-128
  • 一、基督宗教在我国的传播124-125
  • 二、《圣经》汉译125-126
  • 三、《圣咏译义》与《新约全集》的诞生126-128
  • 第二节 译本的主要特色128-134
  • 一、语言特色128-133
  • 二、哲学特色133-134
  • 第三节 译本的价值体现134-140
  • 一、史料价值134-136
  • 二、中西文化的结合136-140
  • 本章小结140-141
  • 第七章 十字架上的基督:内心悦乐的源泉141-159
  • 第一节 爱的科学141-147
  • 一、小德兰的修道精神141-143
  • 二、天主的位格性143-145
  • 三、爱的超越性145-147
  • 第二节 内心乐园147-158
  • 一、内心的成长148-150
  • 二、爱的三个阶段150-155
  • 三、爱、喜乐、十字架155-158
  • 本章小结158-159
  • 第八章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会通159-176
  • 第一节 比较与会通的方法论原则159-160
  • 第二节 天道与上帝160-166
  • 一、中国文化中的“天道”161-165
  • 二、基督宗教的“上帝”165-166
  • 第三节 修身与灵修166-173
  • 一、中国文化中的“修身”166-171
  • 二、基督宗教的“灵修”171-173
  • 第四节 超越东西方之路173-175
  • 本章小结175-176
  • 结论176-182
  • 一、吴经熊思想的主要特色176-179
  • 二、吴经熊的著述特点179
  • 三、吴经熊在台湾新士林哲学中的地位179-182
  • 参考文献182-187
  • 致谢187-1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建元;;跨越东与西——吴经熊的人与法律思想素描[J];清华法学;2004年01期

2 孙伟;;吴经熊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健;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J];比较法研究;1998年02期

4 任显楷;;“优游圣道中,涵泳彻朝夕”——谈吴经熊《圣咏译义初稿》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互动[J];圣经文学研究;2011年00期

5 范素;;图书·社会[J];书城;2005年06期

6 董立强;;吴经熊:超越东西方的法学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1期

7 王红育;;吴经熊与他的著作[J];中国天主教;2011年02期

8 赵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关于吴经熊的一桩公案[J];西湖;2006年09期

9 刘星;;民国法学家的“一种生活”和其法学[J];书城;2005年08期

10 赵柏田;;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关于吴经熊的一桩公案[J];书城;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秀清;;从结拜兄弟到法科同窗——吴经熊与徐志摩早期交谊之解读[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2 谌洪果;;充满爱恋、挣扎和希望的这方热土:以吴经熊《超越东西方》为个案看中国宪政的历程[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3 马聪;;无数对立事物的调和者——吴经熊对霍姆斯的解读[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吴经熊思想年谱写意[N];检察日报;2010年

2 思郁;吴经熊:一位法学家的精神之旅[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韦成(自由学人);中西合璧吴经熊[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张如安;“超越东西方”的追求[N];宁波日报;2007年

5 杨键(自由撰稿人);“我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母亲”[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曹东;一个人及其时代的荣辱与悲欢[N];检察日报;2014年

7 曹东;法学大师的书信往来[N];检察日报;2014年

8 近代史学者 傅国涌;民国宪法中的教育经费比例[N];深圳特区报;2014年

9 毕苑;求知与灵修:《吴经熊自传》中的文化激荡[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明莉;吴经熊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孙伟;吴经熊法律实践研究(1917-1949)[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仇伟伟;吴经熊论法的艺术[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李宁;吴经熊自然法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杨志友;吴经熊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亚楠;论吴经熊宪法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3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53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