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多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12:25

  本文关键词: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多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富汗 民族国家 部落社会 政教关系 民族认同


【摘要】:从历史上看,民族国家在西欧—隅诞生后,逐渐演变为世界政治版图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政治单位。由民族国家聚合而成的国际体系仍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架构。阿富汗,乃至其它绝大多数亚非国家都是被西方殖民者强制性地纳入现代国际体系之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世界已开始实践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但是,亚非国家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导致现代化裹足不前。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是民族国家的问题。阿富汗是一个部落组织普遍存在,民族和宗教构成复杂,外部干涉频繁的国家,对于其民族国家构建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学理价值。 本文尝试以社会史作为论述的起点和基础,采用社会史和政治史相互结合的视角,全面阐释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审慎地借鉴人类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加客观和深刻地论述相关问题。 本文共七部分,导论和结论分别探讨了研究缘起及主要观点。正文由五章构成,主要论述了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三个大问题: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外部干涉。三者统一于阿富汗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 前三章探讨阿富汗的国家构建。阿富汗社会由城市、部落组织和伊斯兰教阶层三个领域构成。国家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权力向部落社会和宗教集团渗透和扩展的过程。因此,第一章详尽论述了阿富汗部落的构成,部落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特征。 第二章分阶段论述了阿富汗国家对部落社会政策的演变,以及后者对此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阿富汗问题产生后,部落社会在抵抗运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本章得出的结论是,部落社会并非原始和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部落政治传统属于长时段的变量,国家构建需要考虑部落社会分权的政治传统,集权并非国家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主要探讨阿富汗社会的另一极——伊斯兰教阶层与国家构建的互动。本章在全面阐述阿富汗宗教集团社会构成的基础上,归纳了政教关系演进的不同模式,以及宗教阶层对于国家构建的回应。此外,还对塔利班早期历史、社会背景、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新的阐释。本章认为,国家构建面临着如何将宗教阶层纳入国家范畴的问题,世俗化并非国家构建的必要条件。政教关系不能仅限于是国家与特定宗教派别、组织的关系,应当是国家与多元化的宗教阶层的关系。 第四章以民族构建作为研究的主题,详细论述了阿富汗民族的起源、构成及特征。以此为基础,归纳了阿富汗民族构建的两种模式,并对族际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社会认同也是社会权力,国家认同的构建需要尊重多元的社会认同,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掩盖集体权利并不可取。民族构建最终取决于社会交往的强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和解与和谐互动。 第五章主要归纳了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特征,并从历史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英俄和美苏对阿富汗的博弈,以及造成的影响。同时,依据国外解密的档案文献详细梳理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历史演变。在阿富汗近现代史上,外部入侵屡见不鲜,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不仅源于客观的国际环境,更是源于阿富汗国家构建的困境。即阿富汗的国家极其虚弱,只有通过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这便为外部介入打开了大门。形式上的中立外交并不能破解这一难题。 总之,本文以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为轴,以此串联起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一系列影响阿富汗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其他中东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阿富汗 民族国家 部落社会 政教关系 民族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37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图表索引11-12
  • 导论12-27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12-14
  • 二、学术史回顾与文献分析14-21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路21-23
  • 四、阿富汗近现代史的脉络23-27
  • 第一章 部落社会的构成及特征27-57
  • 第一节 普什图部落的世系与分布29-35
  • 一、杜兰尼部落联盟30-31
  • 二、吉尔查伊部落联盟31-33
  • 三、戈古斯特和卡兰里部落联盟33-35
  • 第二节 少数民族部落的世系与分布35-40
  • 第三节 阿富汗部落的社会结构40-49
  • 一、阿富汗传统社会的总体特征41-43
  • 二、阿富汗部落社会的构成43-49
  • 第四节 阿富汗部落社会的制度与规范49-57
  • 一、普什图瓦利的主要内容49-52
  • 二、普什图部落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52-57
  • 第二章 阿富汗部落社会与国家构建57-103
  • 第一节 从部落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57-63
  • 一、王朝更替与部落国家的重建57-60
  • 二、阿富汗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60-63
  • 第二节 从集权到分权:国家与部落关系的调整63-79
  • 一、阿马努拉改革与集权国家的崩溃64-69
  • 二、穆沙希班王朝的双轨统治69-79
  • 第三节 部落政治与阿富汗民族国家的解体79-99
  • 一、新社会力量的崛起与双轨统治的终结79-86
  • 二、阿富汗问题的产生与部落社会的回应86-93
  • 三、民族国家的解体与部落社会的变迁93-99
  • 第四节 部落社会中国家构建的限度99-103
  • 第三章 伊斯兰教与阿富汗的国家构建103-157
  • 第一节 阿富汗伊斯兰教的传统结构103-113
  • 一、部落社会中的伊斯兰教104-107
  • 二、城市和国家中的伊斯兰教107-110
  • 三、苏非主义与苏非教团110-113
  • 第二节 国家构建中政教关系的模式转换113-122
  •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与政治伊斯兰的演变122-138
  • 一、宗教阶层的变动及其后果122-125
  • 二、阿富汗政治伊斯兰的历史嬗变125-138
  • 第四节 塔利班运动与政教合一的国家构建138-152
  • 一、塔利班运动的历史探源138-141
  • 二、塔利班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141-144
  • 三、塔利班运动的伊斯兰思想及国家构建144-152
  • 第五节 伊斯兰教与国家构建的困境及思考152-157
  • 第四章 族际政治与阿富汗的民族构建157-209
  • 第一节 阿富汗的民族构成及特点158-166
  •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族际关系的整合166-174
  • 一、阿富汗民族意识的形成166-168
  • 二、伊斯兰教与民族构建168-174
  •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的变迁174-193
  • 一、阿富汗民族主义的发展175-179
  • 二、民族主义与民族构建的推进179-189
  • 三、阿富汗民族关系的变迁189-193
  • 第四节 阿富汗内战与民族对抗的加剧193-203
  • 一、苏联入侵与族际政治的变化193-199
  • 二、阿富汗内战与族际冲突的升级199-203
  • 第五节 民族构建中的“一元”与“多元”203-209
  • 第五章 国际政治与阿富汗的国家构建209-252
  • 第一节 英俄大博弈与阿富汗边界的形成209-216
  • 一、阿富汗地缘政治的变迁209-211
  • 二、阿富汗与英俄“大博弈”211-216
  • 第二节 20世纪大国在阿富汗的博弈216-228
  • 一、英国与苏联在阿富汗的渗透216-218
  • 二、“冷战”与美苏在阿富汗的竞争218-226
  • 三、阿富汗问题与周边国家的干预226-228
  • 第三节 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历史演变228-247
  • 一、普什图尼斯坦的人文地理特征229-231
  • 二、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历史探源231-235
  • 三、帕坦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235-237
  • 四、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形成237-240
  • 五、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变迁240-247
  • 第四节 阿富汗的中立外交及其局限247-252
  • 结论252-258
  • 参考文献258-27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271-273
  • 致谢273-2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钱雪梅;;乌玛:观念与实践[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4 蓝琪;;昔班尼王朝在中亚乌兹别克族形成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潘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3期

6 朱永彪;闫培记;;阿富汗难民:历史、现状及影响[J];世界历史;2009年04期

7 彭树智;;青年阿富汗派的历史作用[J];历史研究;1983年04期

8 彭树智;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9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年02期

10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蒲瑶;非政府组织与阿富汗战后重建[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8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78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c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