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者精神

发布时间:2017-08-17 16:36

  本文关键词:论志愿者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 志愿者精神 为己利他 为他利己 完全利他 道德标准


【摘要】:志愿者精神作为一种美德伦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内涵。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仁"、“善”、“义"、“慈"的范畴,和古希腊的“美德”学说以及基督教的慈善思想中,都能找寻到志愿者精神在几千年前留下的吉光片羽。纵观西方各国和亚洲地区的志愿者精神的发展,信仰、公民精神和政府扶持是其成功的共同因素。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认识是研究志愿者精神的基础。 志愿者精神的理论基础包括义务论、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和道德应得,这也使其拥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奉献精神的特征。志愿者精神蕴含着不同于其他美德的价值使命,包括对公民意识的觉醒,对美德的传播和全球化的促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将志愿者精神在中国发扬光大,就必须认清其发展状况。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扭曲价值观和道德冷漠的道德观催生了国人对道德责任的忽略,对功利的追求和一时热情的从众心理影响着国人的道德判断,如何改善国人堪忧的道德前景,对志愿者精神的培育是可能的解决之道。 善与恶是道德评价的标准,由善恶原则衍生出来十六种不同的伦理行为。将志愿者的伦理行为分为源于爱人之心的完全利他、源于自爱心的为己利他和源于完善自我品德之心的为他利己,并对这三种志愿者的伦理行为作出评价,得出志愿者精神的底线伦理是以利己为目的、利他为手段的为己利他,这种伦理行为是志愿者精神中最基本的善。要衡量志愿者精神的善的程度,就需要对其道德终极标准有所分析。志愿者的道德终极标准和所有道德的终极总标准一致,即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增进志愿者、受助方以及全社会的利益。 对志愿者利益的考量受志愿者的伦理动机和利益冲突时的伦理选择所影响,志愿者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的伦理行为与无私利他的行为一样具有道德正价值,在己他利益相冲突的时候,选择无私利他和自我牺牲是道德终极分标准,但在利益不相冲突可以两全的情况下,选择无私利他是对自我欲望和自由的压制,反而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即无害一人的增加利益总量。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对志愿者利益的获取不应对其实行道德绑架,正确认识利益与志愿者精神的关系,不将无私利人的道德标准强加在每个志愿者身上。从为他利己到完全利他的道德理想状态是志愿者道德修炼的必经之路,如何实现志愿者精神的长效机制,使其持续并有效的服务社会,是解决志愿失灵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志愿者精神 为己利他 为他利己 完全利他 道德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1 对于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的研究12-15
  • 1.2.2 志愿者精神的沿革:汇聚中华伦理15-16
  • 1.2.3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原则16-18
  • 1.2.4 培育志愿者精神的途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18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8-20
  • 1.3.1 实践意义18-19
  • 1.3.2 学理意义和目的19-20
  • 2 志愿者精神的历史溯源及变革20-51
  • 2.1 志愿者精神的中西溯源20-31
  • 2.1.1 志愿者精神的中国传统伦理源泉20-26
  • 2.1.2 西方志愿者精神源流26-31
  • 2.2 志愿者精神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31-45
  • 2.2.1 西方国家31-37
  • 2.2.2 亚洲地区37-42
  • 2.2.3 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发展42-45
  • 2.3 志愿者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45-51
  • 2.3.1 志愿者精神的主要内容45-49
  • 2.3.2 志愿者精神的价值审视49-51
  • 3 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51-63
  • 3.1 志愿者精神的理论基础51-54
  • 3.1.1 义务论51-52
  • 3.1.2 功利主义52-53
  • 3.1.3 美德伦理53-54
  • 3.2 志愿者精神的特征54-57
  • 3.2.1 自愿性54-55
  • 3.2.2 奉献精神55-56
  • 3.2.3 无偿性56-57
  • 3.2.4 公益性57
  • 3.3 志愿者精神的使命57-63
  • 3.3.1 唤醒公民意识58-59
  • 3.3.2 传播美德59-61
  • 3.3.3 促进全球化61-63
  • 4 当代志愿者精神的中国状况63-73
  • 4.1 志愿者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状况63-68
  • 4.1.1 公民道德观总体现状63-65
  • 4.1.2 功利性和从众心理65-66
  • 4.1.3 法制缺口66-67
  • 4.1.4 利益和权益的博弈67-68
  • 4.2 志愿者道德观现状的深度思考68-73
  • 4.2.1 对志愿者道德观的分析68-70
  • 4.2.2 从志愿者道德观看国人道德前景70-73
  • 5 志愿者精神的外化:志愿者伦理行为分析73-89
  • 5.1 善恶原则73-76
  • 5.1.1 善恶总原则73-74
  • 5.1.2 善恶分原则74-76
  • 5.2 志愿者不同伦理行为分析76-82
  • 5.2.1 完全利他77-79
  • 5.2.2 为己利他79-81
  • 5.2.3 为他利己81-82
  • 5.3 志愿者伦理行为评价82-89
  • 5.3.1 利他的理想状态82-84
  • 5.3.2 合理利己的辩驳84-85
  • 5.3.3 志愿者精神的底线伦理85-89
  • 6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终极标准89-101
  • 6.1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终极标准体系89-93
  • 6.1.1 道德终极总标准89-90
  • 6.1.2 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90-93
  • 6.2 有偿志愿“度”的匹配93-97
  • 6.2.1 有偿的条件93-94
  • 6.2.2 道德奖赏94-95
  • 6.2.3 带薪职业志愿者的道德性95-97
  • 6.3 志愿者精神道德标准性质的转换97-101
  • 6.3.1 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98-99
  • 6.3.2 为他利己和为己利他到完全利他的道德修炼99-101
  • 7 志愿者精神的实现101-113
  • 7.1 志愿失灵及避免101-104
  • 7.1.1 成因探析101-102
  • 7.1.2 如何避免102-104
  • 7.2 志愿者精神的实现途径104-107
  • 7.2.1 道德良心104-105
  • 7.2.2 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105-106
  • 7.2.3 作为普世伦理的发扬106-107
  • 7.3 国外经验借鉴107-113
  • 7.3.1 欧美108-111
  • 7.3.2 亚洲111-113
  • 8 结语113-116
  • 参考文献116-122
  • 致谢122-12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英;日本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3期

3 田思路;;有偿志愿者的劳动者性[J];法学杂志;2007年05期

4 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孙金旭;;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罗克全;;权利应得——分配原则的正义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8 王海明;;论道德总原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迎生;志愿服务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10 王振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690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90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