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0:29

  本文关键词: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晋士人 理想人格 君子 名士 名教 自然


【摘要】:理想人格的建构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两家对此有特别的贡献,君子与名士就是在儒道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两种重要人格类型。君子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它由先秦儒家所建构,为两汉士人所尊奉。名士则是一种审美型理想人格,它是儒道思想交融冲突的产物,为魏晋士人所崇尚。本文以君子和名士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两汉君子是如何转型为魏晋名士的,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士人阶层的变迁和交互影响中探究这一时期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揭示不同阶段的士人理想人格的特质。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将本为贵族通称的君子改造为一种人格类型,希望成为新崛起的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由此重建尊卑有序、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所建构的君子人格以仁礼兼备为基本内涵,其后的儒者从“仁”和“礼”两个方向不断深化和丰富君子人格的内涵,并将其与天道相连接而获得终极价值。 君子人格在社会上的落实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汉武帝接受了经过董仲舒改造后更适应大一统政权需要的新儒学,将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初建了名教世界,士人阶层由此转变为信奉儒学的士大夫阶层,君子人格逐渐兴起并在盐铁论会议上有所表现。到了东汉前期,以白虎通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名教世界得以确立,君子人格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理想人格。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破坏了名教世界的基础使之不断衰微。在与黑暗政治的抗争中,士大夫阶层中的清流集团彰显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力量。 伴随着名教世界的不断衰微,名实乖离的现象日益严重。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名声的追求,使道家、法家思想以及人物品鉴之学受到重视,在士人中间开始流行隐逸之风和通达之风,名士人格也从君子人格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作为魏晋名士先导的汉末名士。 汉末大乱及曹魏的名法之治和通达之风使君子人格陷入困境,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为门阀士族的崛起提供了保障。在正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底蕴、以会通儒道为主要特征的魏晋玄学开始兴起,形成了以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人格。正始名士重老学,倡言以无为本,不废名教;竹林名士重庄学,追求率真自然,反对虚伪名教。 两晋时期门阀士族占主导地位,因追求畸变的名士人格导致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引起了他们的自我反思。向郭的《庄子注》调和了自然与名教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更为适合士族需要的人格理想。在东晋的门阀政治下,这种玄儒双修的理想人格为社会普遍崇尚,同时佛教思想也渗透其中,名士人格得以定型,名士风流在政治、清谈、艺术、交际等方面都得以彰显。 君子和名士两种理想人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士人关注社会和德行,多崇尚君子人格,而当其衰落的时候士人更关注自我和才情,多崇尚名士人格。
【关键词】:汉晋士人 理想人格 君子 名士 名教 自然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3
  • 绪论13-26
  • 一、研究动机与旨趣13-17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7-20
  • 三、研究现况与问题20-26
  • 第一章 君子人格理论在先秦时期的演化26-78
  • 第一节 礼乐制度的崩坏与士阶层的崛起27-42
  • 一、礼崩乐坏的先秦27-30
  • 二、士阶层的崛起30-38
  • 三、君子溯源38-42
  • 第二节 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42-56
  • 一、“仁”、“礼”兼备的君子44-49
  • 二、修己安人的君子49-53
  • 三、“知天命”、“畏天命”的君子53-56
  • 第三节 战国儒者对君子人格理论的发展56-78
  • 一、孟子的君子观56-61
  • 二、《中庸》、《易传》的君子观61-70
  • 三、荀子的君子观70-78
  • 第二章 两汉名教世界的建立78-122
  • 第一节 “以法为教”和“黄老之治”81-87
  • 一、“以法为教”的秦王朝81-84
  • 二、汉初的“黄老之治”84-87
  • 第二节 名教世界的制度建设87-100
  • 一、“以孝治天下”与名教世界88-94
  • 二、两汉的教育制度与名教世界94-97
  • 三、察举制度与名教世界97-100
  • 第三节 名教世界的理论建构100-122
  •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名教世界103-113
  • 二、《白虎通》与名教世界113-122
  • 第三章 两汉士人君子人格的演变122-160
  • 第一节 君子人格的初兴124-136
  • 一、从游士到儒士——士大夫社会的形成124-131
  • 二、大一统专制政权对士人的巨大压力131-133
  • 三、君子人格的初兴——《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133-136
  • 第二节 君子人格的定型136-147
  • 一、西汉时期的士风136-141
  • 二、敦励名节与东汉初期士风的转变141-147
  • 第三节 君子人格的激变147-160
  • 一、清流集团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的群体自觉149-154
  • 二、党锢之祸与君子人格的激变154-160
  • 第四章 名教世界的衰微与汉末士人人格的分化160-202
  • 第一节 东汉中后期名教世界的危机161-176
  • 一、皇统屡绝的皇权162-167
  • 二、名实乖离的社会167-172
  • 三、经学的衰微与诸子学的复兴172-176
  • 第二节 东汉中后期学风新变和士人人格的分化176-188
  • 一、东汉中后期学风新变178-184
  • 二、东汉中后期士人人格的分化184-188
  • 第三节 名士人格的初显188-202
  • 一、“名士”释义188-193
  • 二、汉末名士综论193-202
  • 第五章 曹魏政局与名士人格的形成202-262
  • 第一节 “名法之治”与“通达之风”203-218
  • 一、门阀士族与“九品中正制”204-207
  • 二、“名法之治”与“浮华”案207-212
  • 三、“通达之风”与君子人格的困境212-218
  • 第二节 正始玄学与名士人格218-235
  • 一、正始名士219-225
  • 二、正始玄学与名士人格225-231
  • 三、正始名士的人格特质231-235
  • 第三节 竹林玄学与名士人格235-262
  • 一、竹林名士237-245
  • 二、竹林玄学与名士人格245-253
  • 三、竹林名士的人格特质253-262
  • 第六章 两晋政局与名士人格的畸变与定型262-325
  • 第一节 两晋政局与门阀士族265-283
  • 一、西晋重建名教世界的努力和失败265-272
  • 二、玄儒兼治的门阀士族272-278
  • 三、“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门阀政治278-283
  • 第二节 西晋名士人格的畸变与反思283-303
  • 一、中朝名士的人格畸变285-294
  • 二、西晋士人的批评和反思294-297
  • 三、向、郭《庄子注》与名士人格的重塑297-303
  • 第三节 东晋名士人格的定型和特质303-325
  • 一、名士人格的定型303-310
  • 二、玄佛交融思潮对名士人格的影响310-316
  • 三、风流——东晋名士的人格特质316-325
  • 结语325-330
  • 参考文献330-346
  • 致谢346-348
  • 个人简历34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华;郭象的“有无之辩”及其“造物者无主”思想浅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葛志毅;两汉经学与古代学术体系的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周桂钿;董仲舒的“仁义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5 罗新慧;试论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与儒士[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楼宇烈;;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7 蒙培元;汉末批判思潮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8 李景林;论儒道思想及其异同[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9 周桂钿;儒学“忠孝节义”正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周桂钿;独尊儒术,奠定汉魂──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J];船山学刊;199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岁枫;荀子的礼法君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谭慧存;秦汉士人隐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8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08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