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石雕拴马桩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9:02

  本文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石雕拴马桩审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中 民居 拴马桩石雕 形式美 风格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前的拴马桩石雕是民居建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关中特有的民俗石雕艺术品类。民居前的拴马桩石雕不仅在现实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着其实用的价值,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承载着民居主人在特定的时空下对人生美好的诉求。关中拴马桩石雕被人关注只是近期的事情,然而,散落在关中民间的拴马桩石雕却以存在了何止上百年。关中是个独特的地方,看一看关中大地田野中那一冢冢隆起的黄土,踏一踏那伫立在护城河畔的古城墙,听一听那沧桑悠远的秦腔秦韵就会被关中这个地域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所震撼。也许正是关中这一独特的历史厚重积淀,才使得民居中的拴马桩石雕的魅力直到今天才受人瞩目。 关中历来被行政区划为三个地域,西安、东府和西府。拴马桩石雕艺术在关中三府地区都有遗存,以东府为最多。目前,散落在民间的拴马桩石雕主要是和被文化部门保护的古民居一起被保存了下来,大部分的石雕作品则被相关的组织部门收藏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单位有澄城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美术学院等。拴马桩以其独特的表现主题、丰富的表现元素、不拘一格的雕刻手法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和追捧,在学术界也涌现出了相当的研究成果,然而对其审美视角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 任何一项艺术作品的审美研究都是对该艺术作品在欣赏者心理展现的生命本原状态的研究,审美研究是以作品的生命和人类生命为基点的研究。目前,由于拴马桩石雕在保护过程中对其“原境”的“消解”,拴马桩在现有的时空环境下并不能给观赏者展现其独特的生命意蕴,因此,文章把拴马桩石雕放置在传统民居的环境下,进而不断延展其生存的环境层次,最终希望对其表层符号体系表达的涵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读。 论文从关中的地理环境、文化脉络、政权更迭、社会经济及社会风气等方面,首先梳理拴马桩石雕艺术产生的环境特点,在对其称谓、断代、分布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整体论的视角理出了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产生的基本线索:柱础-门枕石-拴马桩。 论文把拴马桩艺术产生的机理作为文章的基本逻辑延展,分别从黄土文化与石头文化、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士文化与商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民居主人与石雕匠人五组辩证统一的矛盾入手,对目前被人们关注的拴马桩“人驭狮”造型、“胡人”造型等问题进行了审美视域下的解读。 在对拴马桩石雕生命逻辑有了一个阐述之后,文章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释家文化三个文化符号系统,对拴马桩石雕承载的符号做了归类和整理,借此对其表达的审美文化内涵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把握。通过儒家文化的“山石情节”、“礼乐”文化及“桩眼”的视角,阐释了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儒家文化内涵。关中地域和中国道教及道家文化关联源远流长,在关中地区沉淀出了厚重的道家文化基础。明、清道教在关中的“世俗化”倾向,造就了关中特有的民间中国“吉祥文化”符号成为拴马桩石雕最为丰富的表现元素。除此之外,马桩石雕作品无一雷同的特点,也许是道家的精神在石雕上的最好诠释。关中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为重要的地域,拴马桩石雕桩颈部几乎都使用了“须弥座”,这也是诠释佛教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此外,对佛形象的借鉴与经幢造型的比较上,都呈现出拴马桩石雕包涵的释家文化内涵。 拴马桩石雕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者体味到其独特的生命意蕴,让人体验到美,这种审美的体验是以其特定的外在形式为媒介的,在艺术形式的层面上栓马桩依然体现着其特有的形式之美。来自北山之上的石材本身的特点,结合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多样统一原则,以及中国画写意风格的石雕技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栓马桩石雕作品的外在的形式之美。 在关中历史的积淀下,拴马桩石雕作品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元素,对文化元素体系的结构分析是真正把握其作品审美内涵的必要,也是进一步阐释作品审美风格的前提。拴马桩石雕的文化内容呈现出这样一个有机结构:儒家的历史沉淀、道家的现实追求、释家的逻辑借鉴。这三者有机统一在拴马桩石雕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模型。在特定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拴马桩石雕表现出多种审美风格:中和之美、实用的美、庄重的美、包容的美等。 拴马桩石雕艺术在当今的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下,其收藏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羊大为美”审美追求。立足拴马桩石雕的视野,其蕴含着以“门-户观”及“天地人和”的内在审美生存内涵。借助这样的生命存在内涵,拴马桩石雕对“和而不同”的人生追求的诠释向人们诉说着关中民居里主人关于“人性”的理解。
【关键词】:关中 民居 拴马桩石雕 形式美 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21
  • 第一章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综论21-49
  • 第一节 关中地域特点及拴马桩石雕的分布21-34
  • 一、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22-23
  • 二、关中文化脉络23-25
  • 三、关中行政区划沿革25-27
  • 四、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及社会风气27-32
  • 五、关中传统民居拴马桩石雕的分布特点32-34
  • 第二节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不同称谓及商榷34-38
  • 一、拴马桩石雕的不同称谓34-35
  • 二、望桩、望柱与华表35-38
  • 三、本文的观点38
  • 第三节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断代之争与研究对象的确定38-43
  • 一、拴马桩石雕的断代观点39-41
  • 二、本文的观点41-43
  • 第四节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结构与分类43-49
  • 一、拴马桩石雕的造型特点43-44
  • 二、拴马桩石雕的分类44-49
  • 第二章 多组矛盾互动下的艺术门类:拴马桩石雕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49-89
  • 第一节 行为科学视角下的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产生机理49-53
  • 一、行为科学视角下的审美意识发生49-51
  • 二、行为科学视角下拴马桩石雕艺术的生命机理51-53
  • 第二节 关中民居石雕的发展:掩映在民居中的黄土与石文化的舞蹈53-64
  • 一、关中民居石雕审美阐释的视域54-55
  • 二、关中地区黄土崇拜的传统55-57
  • 三、阴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逻辑基础57-59
  • 四、关中地区黄土、石文化的交织59-62
  • 五、关中民居中石雕艺术产生的线索62-64
  • 第三节 远远的张望与切身的实现:官雅文化在民间石雕艺术上的折射64-72
  • 一、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互动的机理65-66
  • 二、官雅石雕艺术对民间的熏陶66-69
  • 三、官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行政压制69-71
  • 四、政治社会化活动中的民间文化发展71-72
  • 第四节 士文化与商文化的“角力”:人驭狮造型文化内涵的重新解读72-79
  • 一、士文化中具有特定指代的“狮”符号72-74
  • 二、陕商文化的沉浮与积淀74-76
  • 三、拴马桩石雕中“驭狮”造型的内涵解读76-79
  • 第五节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嫁接”:特定政权态势下的文化整合79-83
  • 一、拴马桩石雕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79-81
  • 二、拴马桩桩首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解读81-83
  • 第六节 民居门前的对话:民居主人与石雕匠人的审美意识碰撞83-89
  • 一、特定时代下的社会阶层特点及审美取向83-85
  • 二、明、清时期的关中地区“奢侈”的社会风气85-86
  • 三、多元审美情趣在拴马桩石雕上的融合86-89
  • 第三章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承载的文化元素梳理89-121
  • 第一节 文化与符号(象征)89-94
  • 一、符号学的启示90-92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思维特点92-93
  • 三、拴马桩文化象征的解读93-94
  • 第二节 拴马桩儒家文化解读94-101
  • 一、儒家思想的山石情节96-97
  • 二、儒家“乐”文化的体现97-99
  • 三、“桩眼”视角下的儒家文化解读99-101
  • 第三节 道家文化的表现元素梳理101-109
  • 一、道家文化在关中的发展102-106
  • 二、道家的符号及其在拴马桩上的体现106-108
  • 三、道教精神在检马被雕塑中的体现108-109
  • 第四节 拴马桩体现的佛教文化109-118
  • 一、佛教与关中110-114
  • 二、须弥座及佛教纹饰114-115
  • 三、佛教形象的借鉴115-116
  • 四、石经幢与拴马桩造型的比较116-118
  • 第五节 “萨满教”的文化表现118-121
  • 第四章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121-141
  • 第一节 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121-127
  • 一、拴马桩的取材122-123
  • 二、拴马桩石材的特点123-125
  • 三、凝固的河流—拴马桩石雕的材质美125-127
  • 第二节 构图之美: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空间统一原则127-133
  • 一、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128-129
  • 二、对角线原则的应用129-130
  • 三、空间统一原则130-133
  • 第三节 技法之美:多种石雕技法下展现的中国水墨画意蕴133-141
  • 一、中国传统石雕技法及其在拴马桩上的运用133-137
  • 二、多种石雕技法下展现的中国水墨画意蕴137-141
  • 第五章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的文化内涵结构与审美风格141-155
  • 第一节 石雕拴马桩体现的文化结构141-145
  • 一、文化结构概说141-142
  • 二、拴马桩文化内涵结构142-145
  • 第二节 关中民居石雕拴马桩的审美风格145-155
  • 一、审美风格145-147
  • 二、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审美风格147-155
  • 结论155-162
  • 第一节 拴马桩收藏现状155-157
  • 一、拴马桩收藏现状概述155-156
  • 二、拴马桩收藏现状折射出的审美追求156-157
  • 第二节 拴马桩石雕诠释的生存内涵与当代思考157-162
  • 一、拴马桩石雕诠释的生存内涵158-159
  • 二、拴马桩视域下的当代生存思考159-162
  • 结语162-165
  • 参考文献165-17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74-175
  • 致谢175-177
  • 个人简介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鼎;王金志;姚志薇;;陕西关中民间桩柱石雕的生成时代新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广中智之;古代中国猴与马故事的源流——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3期

3 张昊;;理性与虚无的浪潮: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建筑[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林彤;关中伦理文化的镜像与命运——浅析《白鹿原》中民族文化存在的困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和红星;;现代建筑的文艺复兴——关中民宅与西安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7年05期

6 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上)[J];建筑学报;1994年11期

7 鲁鹏;;三秦文化的历史发源及特性[J];兰州学刊;2011年02期

8 陕西省文化文物厅拴马石艺术考察组 ,王宁宇 ,党荣华;澄城拴马石艺术[J];美术;1985年05期

9 林通雁;从职贡图到八蛮进宝和回回进宝——陕西关中拴马桩人驭狮雕像试读[J];美术观察;2004年01期

10 ;渭北拴马石艺术考察记[J];美术研究;1985年03期



本文编号:724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24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