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制与秦汉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8:41

  本文关键词:爵制与秦汉社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秦汉 爵制 社会分层 皇权控制


【摘要】:以二十等爵制为主体的秦汉爵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独具特色。秦汉的爵制与周代爵制有着密切关系。“爵”的原意是作为饮酒礼器的爵,从器型上看,爵象“雀”。这种仿生造型的出现源自原始信仰和崇拜。作为饮酒礼器的爵最初也是祭祀的法器,在上古先人的观念中,这种“雀”型的爵具有沟通天地的作用。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则寓于国君在宗庙祭祀场合中的“赐爵”行为。国君在祭祀过程中通过赐给大臣不同质地的爵酒的方式,与群臣缔结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关系。整个活动都是在宗庙神灵的见证下举行的,爵是缔结君臣秩序的媒介。爵的器型和祭祀功能是君赋予臣权力的关键。 上古三代的爵制以周爵最为完备。周爵分内爵和外爵两套系统。周爵的特点是一种封建宗法贵族封爵制,封爵的主要条件是以“亲亲”血缘关系为主,周爵的封赐重人不重事,缺乏公平、公正性,从而造成了权力离心分裂的倾向。春秋战国之际,周爵的体系趋于瓦解。战国初年,各国掀起富国强兵、强化君权的变法运动。秦国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创立了军功赐爵制。商鞅创立的军功赐爵制是秦汉爵制的前身。它在秦国军职的基础上,吸收了周爵的合理成分,最终在秦昭王时期发展成为系统、完备的二十等爵制。“功绩制”是军功赐爵制最主要的特点。军功赐爵制规定,不论平民,还是宗室贵族,只要立有军功就能获得爵位。这就打破了周代以来爵位仅授予贵族的惯例。平民阶层只要立功就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秦统一后,仍然厉行二十等爵制,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二十等爵制逐渐由“功绩制”向“身份制”转变。秦亡汉立之后,汉鉴于秦亡的教训,汉帝国的统治者在二十等爵制的基础上,设立诸侯王一级爵位。随着普遍赐民爵以及以“赐满”为特征的赐官爵的实施,汉代爵制出现了贵族爵、官爵、民爵三大分类。汉爵分类的完成,也标志着秦汉爵制由“功绩制”转变为“身份制”。汉爵的三大类属对应着贵族、官僚以及平民(编户齐民)三大阶层。爵制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代三大社会阶层的变迁。 汉代的贵族爵主要包括诸侯王以及外戚恩泽侯等爵位。汉初,白马之盟的缔结,使得刘氏宗室成员成为诸侯王爵位唯一的合法拥有者。秦朝末年刘氏家族本来是普通的布衣平民阶层,在秦末战乱中刘邦的兄弟子侄在战争中并没有立有大功,汉朝建立以后,却被授予最高的诸侯王爵位。刘氏家族诸侯王爵位的合法性,建立在与功臣集团“共天下”基础上的“家天下”传统。“白马之盟”的缔结就是以功臣为代表的“社会利益”,与刘邦为首的刘氏家族的“自我利益”相妥协的产物。西汉外戚恩泽侯的封赐得益于与皇帝之间的姻亲关系。这本身与“白马之盟”中“无功不封侯”的规定相左。西汉前期,外戚恩泽封侯的突破是建立在皇帝与功臣集团之间的斗争基础上的。从根本上说,外戚恩泽封侯是皇权专制主义的需要。由于外戚的特殊身份,皇帝或听政的皇后大多将其引为亲信。自昭宣时期开始,汉代的外戚往往以列侯的身份把持中朝。这也是汉代外戚专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外戚又通过爵位和官位实现了贵族化。 汉代的官爵主要包括从第九级爵五大夫到第二十级爵列侯在内的十二级爵位。它们对应的是从六百石到万石的三公等高官。汉代赐官爵不是以功劳为主要条件,而是以既定的身份给予的一种待遇。官爵的背后附丽丰厚的权益。汉代赐官爵的标准经历了由“以功赐爵”到“褒德赏功”的双重标准。赐官爵标准的演变,建立在秦汉时期从由法及儒到儒法合流的政治文化变迁上。东汉时期赐官爵出现了官爵完全分离、官爵爵级减少以及高爵贬值的现象。这些变化直接推动了官僚阶层向士族化转变的进程。 汉代的民爵主要包括第一级爵公士到第八级爵公乘。普遍赐民爵是秦汉爵制的最大特点。汉初的赐民爵并非一纸空文,民爵背后还附丽了多种权利。汉代的赐民爵保护了自耕农阶层的利益,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但是随着两汉普遍赐民爵的实施以及爵位的买卖,民爵逐渐走向轻滥。爵位的贬值与轻滥,使得民爵失去了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东汉末年,失去爵位保护的自耕农逐渐分化成以依附农为主的社会阶层。 秦汉时期的爵位不仅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它同时也是皇帝加强专制集权、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在朝岁之礼中,汉代的皇帝通过爵位与群臣形成了一种“拟爵制”秩序。皇帝通过封禅泰山与明堂祭祀等活动,将上天和祖先给予的权力,传递给以诸侯王、列侯为代表的群臣手中。这两种仪式的背后则暗含着“君权神授”、“臣权君授”的政治文化内涵。此外,在民本思想以及“王者无私”的传统基础上,汉代皇帝以赐福的形式将爵位普遍赐给平民阶层。普遍赐满爵背后的根由和动机就是皇帝以代天颁福为由,通过爵位缔结一种人间统治秩序。 与周爵以及汉以后的封爵制比较,秦汉爵制普及全民,特别是民爵赐予并非是一纸空文。秦汉的爵位背后附丽了一定的权益。秦汉爵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周爵那种具有地方行政区划和官爵合一的特点,秦汉爵制起初是专制君主奖励军功的主要手段,后来才演变成划分全民身份等级的制度。秦汉爵制与官制成为皇帝管控社会的两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秦汉 爵制 社会分层 皇权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6
  • 绪论16-33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16-18
  • 二、学术史回顾与评述18-32
  • (一) 秦汉爵位制度史的研究18-22
  • (二) 秦汉爵制的分类及其类别的专题研究22-26
  • (三) 与爵制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26-29
  • (四) 有关秦汉爵制研究的学位论文29-32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架构32-33
  • 第一章 从周到汉:爵制的起源与演变33-68
  • 一、爵制的起源33-42
  • (一) 从“雀”到饮酒礼器的“爵”33-36
  • (二) 爵在祭祀中的功能:沟通天地的法器36-38
  • (三) 祭祀中的“赐爵”:爵制的形成38-42
  • 二、周秦社会转型与军功赐爵制的形成42-54
  • (一) 周爵的形成与特点42-46
  • (二) 周秦社会转型期的变革46-50
  • (三) 商鞅变法与军功赐爵制的诞生50-54
  • 三、从秦爵到汉爵54-61
  • (一) 秦爵的完备与性质的转变54-56
  • (二) 汉代爵制的新气象:贵族爵、官爵、民爵的形成56-61
  • 四、汉代爵制的衰变61-68
  • 第二章 贵族爵与贵族阶层68-100
  • 一、西汉宗室封君的贵族化68-86
  • (一) “共天下”与“家天下”:西汉诸侯王合法性的建立68-74
  • (二) 封爵与刘氏家族的贵族化74-86
  • 二、封爵与汉代外戚集团的贵族化86-100
  • (一) 外戚亲亲封侯与白马之盟的破坏87-90
  • (二) 外戚以列侯身份典领中朝90-95
  • (三) 汉代外戚封侯与贵族化95-100
  • 第三章 官爵与官僚阶层100-134
  • 一、汉代官爵附丽的权利101-108
  • (一) 五大夫爵附丽的权利101-104
  • (二) 卿级爵位附丽的权利104-106
  • (三) 公侯级爵位附丽的权利106-108
  • 二、“褒德赏功”与政治文化的变迁108-121
  • (一) 从“以功赐爵”到“褒德赏功”:赐官爵标准的转变109-112
  • (二) 汉代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由法及儒到儒法合流112-121
  • 三、东汉赐官爵的变化与官僚阶层的士族化121-134
  • (一) 东汉赐官爵的变化121-127
  • (二) 东汉列侯的士族化进程127-134
  • 第四章 民爵与汉代平民阶层134-169
  • 一、汉代赐民爵的动态考察134-142
  • (一) 汉代的广泛赐民爵134-139
  • (二) 汉代民爵的动态分布139-142
  • 二、汉代民爵附丽的权利及作用142-156
  • (一) 汉代民爵附丽的权利142-149
  • (二) 汉代赐民爵的作用149-156
  • 三、汉代民爵的贬值与平民阶层的分化156-169
  • (一) 民爵附丽权利的减少156-162
  • (二) 平民阶层的分化162-169
  • 第五章 秦汉爵制与皇权控制169-198
  • 一、汉代朝觐之礼中的爵制秩序170-185
  • (一) 朝岁之礼中的爵制秩序170-176
  • (二) 封禅泰山与爵制秩序形成的政治文化内涵176-185
  • 二、颁福之王:赐民爵背后的世界观185-198
  • (一) 汉代的民本思想与“王者无私”186-191
  • (二) 爵位与皇帝颁福191-193
  • (三) 代天颁福——对赐民爵根由与动机的分析193-198
  • 第六章 秦汉爵制的历史地位198-210
  • 一、秦汉爵制与周代爵制的比较198-204
  • 二、秦汉爵制与汉以后爵制的比较204-210
  • 参考文献210-225
  • 致谢225-22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26-22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中熹;战国秦汉新爵制的社会基础及历史作用[J];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2 李禹阶;;论中国外戚政治的起源及形成的历史条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泽华 ,刘景泉;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4 杨生民;两汉士族地主兴起试探——从士族地主兴起看汉代社会性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5 董平均;西汉王国分封制度探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张怀通;夏启“钧台之享”解[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各阶层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李俊方;;汉代诸侯朝请考述[J];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柳春藩;东汉的封国食邑制度[J];史学集刊;1984年01期

10 朱绍侯;从三组汉简看军功爵制的演变[J];史学集刊;199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32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832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