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甘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30 05:24
  甘薯酮是甘薯黑斑病产生的主要有毒代谢物质,该病害分布范围广,世界各个地区的甘薯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甘薯酮的检测尤为重要。目前的检测技术存在检测灵敏度低、误差大、操作复杂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甘薯酮的合成途径、结构、生理毒性,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高效薄层色谱法、比色定量法、顶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并展望了甘薯酮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的发展。 

【文章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1(2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甘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甘薯酮分子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赵玉花.  农业知识. 2017(32)
[2]甘薯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J]. 徐梦瑶,赵祥颖,张立鹤,贾洪玉,陈清春,刘建龙.  中国果菜. 2017(05)
[3]牛黑斑病甘薯中毒的防治[J]. 汪志铮.  兽医导刊. 2016(21)
[4]猪黑斑病甘薯中毒的诊治[J]. 姜德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03)
[5]利用比色法测定铝合金中的铁元素[J]. 邸晓娟.  哈尔滨轴承. 2011(04)
[6]比色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中的应用[J]. 于丽,化晓凯,王厚伟.  齐鲁药事. 2011(08)
[7]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嵇小琴,谢一芝.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8]我国甘薯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 游春平,陈炳旭.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8)
[9]猪皮酶解液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成分的HS-GC-MS分析[J]. 巫亮,郑建仙.  食品工业科技. 2010(04)
[10]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制备研究[J]. 高靖.  亚太传统医药. 2010(02)

博士论文
[1]甘薯长喙壳菌的多样性及其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活性研究[D]. 李倩.中国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et Halsted)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文库构建[D]. 李忆.四川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66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466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