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近代中国的两种“国语”观——以读音统一会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12 10:29
  读音统一会审定了国音、制定了辅助汉字表音之用的注音字母,在汉语改革上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体现了知识分子如何构想现代民族国家的国语制度、教育制度等问题。本文以王照和吴稚晖代表的两种国语观为线索,追溯了清末民初的国语运动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脉络。王照所代表的国语观,从民众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取幅员最阔的京话为国语的标准。而吴稚晖所代表的国语观,则认为中国方言各异,没有一种现成的完备语言可以充当国语的标准,应该以汉字读音为线索,先统一国音,后改良语言,由此产生新的国语。这两种不同的国语观反映了现代国语制度形成时所需要的两个基本面向:以现有的某种活的语言为基础进行标准化,以及将国语看成是全国人公用的表情达意、政治参与的交流工具,而一贯制的近代教育则是形成这一理念的前提保证。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读音会的召开与围绕国语的论争
二、如何统一语言:是京话还是读音?
三、注音字母之功效:是白话教育还是国音教育?
四、理想的国语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代表全国”: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标准论争[J].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 2014(06)
[2]“自成为一种白话”:吴稚晖与五四新文学[J]. 文贵良.  文艺争鸣. 2014(06)
[3]异口同声:从“东京语”到“京城声口”[J]. 沈卫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4]制定“国音”尝试: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J]. 崔明海.  历史档案. 2012(04)
[5]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J]. 桑兵.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0)
[6]民初国音的回顾与反思[J]. 叶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国语运动中的朱希祖及章门弟子[J]. 朱元曙.  鲁迅研究月刊. 2005(04)



本文编号:3706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706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